蟠龍菜與嘉靖皇帝

公元1521年4月20日著名的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皇帝)駕崩於北京西苑豹房(就是現在靠近中南海的北海公園一帶)。

蟠龍菜與嘉靖皇帝

在其彌留之際,內閣首輔楊廷和張太后就開始考慮繼承人問題,得找人即位。為什麼這裡說找呢?因為正德皇帝沒立太子。不光沒立太子,他都沒有子女(不管是親生的還是什麼的,這大概也是他一生荒唐的代價吧)。死的時候也才31歲。

明朝皇帝有個通病,大都終日沉湎酒色,縱慾淫樂。還迷通道教求仙煉丹,服食丸藥(含重金屬紅鉛),追求長生不老。在這種情況下,身體能好嗎?能有孩子才怪,不短命才怪。

既然無子,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規矩,就得找一位朱厚照的兄弟輩來繼大統。可問題是,朱厚照的親爹明孝宗朱佑樘也就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沒辦法,只能考慮朱厚照的堂兄弟輩。找來找去找到了朱的堂兄弟(朱佑樘的四弟興王朱祐杬的次子也是獨子,長子早夭)當時年僅14歲的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帝。

(一)

按理說朱厚熜是沒有繼承大位的資格的。可是,這人一走運,擋都擋不住。只能說在各種機緣巧合下,朱厚熜的運氣實在太好了,天降皇位這種千年難逢的狗屎運竟然砸在了他的頭上。

朱厚熜的爹朱祐杬是個藩王, 他的封地在今天的湖北荊門的鐘祥市,當時是叫安陸州,興王府現在還儲存著。朱祐杬這個人很平淡沒啥可講的。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祐杬薨,享年四十四歲,得諡“獻”,稱興獻王。看諡號,就知道也不是啥好鳥。之後,為了儘快即位根據正德帝的敕令,朱厚熜就襲了興王的爵位(此時朱厚熜還在服喪期)。

武宗駕崩後的當天,張太后下懿旨正式確立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

史載朱厚熜從小就聰敏好學,深得朱祐杬喜愛,親自指導其學習詩書禮儀。父子感情頗深(這個細節很重要)。

我有個朋友就是鍾祥的,有一次去他那裡做客,他做了一道菜,叫蟠龍菜,說是以前是皇帝吃的,很好吃,只有他們那裡有。我以為他吹牛,不就是經常看到的肉卷嗎?有啥稀奇的的。他看我不信,就跟我說起了這道菜的故事。

說是朱厚熜去北京前,到老師錢定府上告別。錢定辦了一桌宴席為其餞行。廚師心想皇帝登基,猶如飛龍騰天,便想做道菜以示慶賀。於是別出心裁選用鮮肉、綠豆精粉,加上各種佐料調製成餡,外用雞蛋皮包裹起來,用大火蒸熟後切片擺成蟠龍造型扣於盤中,吃飯時熱氣騰騰擺在席中央,活像真龍騰雲駕霧一般。

朱厚熜品嚐後讚不絕口,即賜名“蟠龍菜”(蟠龍是是蟄伏在地而未昇天之龍,也叫盤龍菜)。

聽完這個故事我大吃一驚,沒想到大名鼎鼎的嘉靖皇帝還是個湖北人,還是他們家鄉人,和湖北這麼有淵源,就連鍾祥這個名字也是他取的。也沒想到他是由藩王而登基的,還這麼有故事。這一下就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

蟠龍菜與嘉靖皇帝

蟠龍菜

於是我探求下去,發現他乾的三件事挺耐人尋味的。

(二)

1,大禮儀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農曆三月底,一向平靜的小城安陸頓時熱鬧了起來,一個來自北京朝廷的豪華使團抵達了這裡,主要成員有司禮監太監谷大用、韋霦、張錦,內閣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禮部尚書毛澄等人。谷大用扯著公鴨嗓宣讀了一封詔書:

“朕紹承祖宗丕業十有七年,深惟有孤先帝付託,惟在繼統得人,宗社先民有賴。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朱厚熜以興王的身份接受了太后的詔書,在王府接受諸臣行禮,隨後同使團前往京師。在向北京行進時,朱厚熜表現極好,拒絕了官員和勳貴們的禮物,吃住節儉,不顧旅途勞累。

此刻十四歲的少年朱厚熜仰頭看著遠處雄偉的京城城牆,想到自己即將成為這裡的主人,興奮的血液衝進了他的大腦。

在朱厚熜及使團到達北京城外的良鄉時,一群官員就迎了上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幫人其實並不只是來迎接他的。“請殿下從東安門進宮,到文華殿暫住。”換了一般人,對這個要求似乎不會太敏感,只要能登基就行,還在乎哪條路嗎?至於住處,反正當了皇帝房子都是你的,住哪裡都是可以的。

可是朱厚熜不願意,他不但不願意,甚至表現出了極度的憤怒。因為像他這樣的皇家子弟,從小諳熟禮儀程式,十分清楚這一行為代表著什麼意思——皇太子即位。根據明代規定,這條路線是專門為皇太子設計的,做皇帝不走這條路。“我要走大明門,進奉天殿!”這才是正牌的皇帝進京路線。然而官員們不同意,他們也不多說,只是堵在那裡不走。在他們看來,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會乖乖地就範,聽他們的話。可惜朱厚熜不是一個好糊弄的人。

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有一種天賦,一種說不出來的天賦。最終,大臣們終究拗不過這位十四歲的小少年,朱厚熜走大明門進了皇宮,他看著金碧輝煌的宮殿,十分踏實地坐上了堂兄的座位。

這是個性皇帝朱厚熜與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朝臣之間發生的第一次衝突。從這裡可以看出,朱很有主見和政治敏感性,又很強橫,任性,固執己見。

當然作為權臣的楊廷和這樣做也有他自己的考慮。

接著又發生了第二次衝突。禮臣建議朱厚熜尊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援引北宋程頤議濮王禮的先例向朱厚熜進言,朱厚熜不允。禮官要求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禮儀繼承皇位。朱厚熜更不接受,他對其右長史袁宗皋說:“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第三次衝突:大臣們初擬定年號為“紹治”(“紹”有繼承的意思,朱肯定不會用),朱厚熜未用,擬定年號為“嘉靖”。

圍繞禮儀問題,後面又發生了一系列衝突和爭論。

明世宗繼位不久,即命禮臣一起商議興獻王的封號。七月,進士張璁進言,請求明世宗“繼統不繼嗣”,請求尊崇生父,立興獻王廟於京師,明世宗命廷臣集議。楊廷和等抗疏力爭,明世宗都不允許。明世宗不顧朝臣反對,於十月追尊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祖母憲宗貴妃邵氏為皇太后,母妃慈孝獻皇后為興獻後。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明世宗命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后為本生父母。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袝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

從正德16年到嘉靖17年這一系列的關於禮儀爭論的事件,史稱“大禮儀”。大禮議事件以明世宗的勝利最終結。

在我看來,這個事是得爭,但是爭論這麼久,不幹正事了嗎?

2,崇通道教與20年不上朝

蟠龍菜與嘉靖皇帝

嘉靖帝前期勵精圖治,政治清明,頗有中興之勢。執政中後期,朝政日漸腐化,由於國家承平日久,逐步喪失進取精神,日益腐化,濫用民力大事興建。他一改諸帝佛、道兼崇的習慣,而專奉道教,壓制佛教。

他崇通道教,20年不上朝(崇通道教和不上朝互為因果)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地域原因

嘉靖帝出生的鐘祥市。安陸之地,古時屬於荊州,春秋戰國時為楚地。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古時荊楚之地的百姓大都有迷信鬼神、崇尚巫術的風俗。直至明時,這一風俗依舊沒有太大改變。

此外,朱厚熜的老爸興獻王朱祐杬又是一個崇尚道教的人,與道觀的道士交往甚密。

所以,地域的原因,加上他父母親的影響,才使得朱厚熜也對道教非常崇信。

(2)其本人從小體弱多病

朱厚熜自幼生長在南方,且體弱多病,因此對北方的寒冷天氣並不是太適應。加上即位初期,事情繁雜,身體比較勞累,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看到嘉靖皇帝為自己的體弱多病而鬱鬱不樂時,在他身邊伺候的太監崔文猜透了皇帝的心思,於是便勸誘他舉行齋醮,以此來祈福消災。

嘉靖皇帝就信這個,他本身就對道教感興趣,被小太監這麼一說,那就更了不得了。

(3)神話自己,宣揚君權神授。

這個不用多解釋,大家都懂。

(4)逃避現實的需要(也是性格原因)。

史家說嘉靖除了他自己和他父母,他沒有愛過任何人,也不信任任何人。在四十五年的統治中,殺大臣殺言官,他毫不留情,連後宮中都到處瀰漫著他的強橫。嘉靖帝與兒子們的關係也說不上融洽(二龍不相見),他一直到死都沒有立太子。可以說在他父母去世後,嘉靖帝已經沒有可以溫馨相處的人。每逢節日和他父母的忌辰,嘉靖帝總要屏退眾人,向父母的靈位長跪,流淚默祝,神情慘楚,讓偷偷窺見的宮女也為之動容,也只在這時,剛強的皇帝才顯出骨子裡的些許溫情與脆弱(殘忍,自負,強烈的不安全感,剛愎自用,不苟言笑,刻薄寡恩,陰柔)。

再加上又是由藩王登基,父母早逝,沒有根基,朝廷裡沒有可以依靠和信賴之人(多疑,發自內心深處的孤獨,敏感)。

還有他對他登基的正統性還是挺心虛的,要不也沒必要搞這麼多動作,底氣嚴重不足。其他人也是這麼看他的。與其老聽別人說,不如躲起來,眼不見心不煩(躲言官)。

還有據後世考古得知,嘉靖帝身高不足1。6m,腿有殘疾(自卑)。

在這種情況下,修道成了很好一種跟自己相處的方式,也是一種派遣方式。

只有在修煉中,他才可以得到安慰,可以得到快樂,都是發自內心的。這樣的感覺是任何人也給不了他的。這樣的感覺是任何人也給不了他的。這種心理越來越嚴重,以至於他不上朝,不見大臣。

但是,不上朝也好,不見大臣也罷,他在潛意識裡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大明王朝的皇帝,他始終掌握著大明王朝的命運與前途,掌控著所有的大臣們的行為,沒有哪一個大臣,張璁也好,夏言也好,嚴嵩徐階也好,可以染指他那至高無上的皇權,侵犯他那絕對的皇帝威嚴。

正是由於孤獨,他才需要強勢,他才對皇權產生了強烈的依賴與信任,以至於他不相信任何人,任何東西,除了他的皇權。這種強勢下,所有的大臣都變得唯唯諾諾,因為他們的皇帝不需要強勢的大臣,也不需要多麼有才能的大臣,只需要聽話的大臣,只需要逢迎的大臣。

大明所有的人都必須服從他,必須以他為君父。四十多年了,沒有人敢對他有什麼不滿之詞,沒有人敢挑戰他的權威,這就夠了。

(5)一系列事件的發生讓其更加迷通道教

隨著嘉靖皇帝生母蔣太后的病逝、南巡路上差點被燒死,以及壬寅宮變中差點被宮女殺死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使得嘉靖帝產生了一種錯覺——自己死裡逃生,是崇通道教的結果,從而更加不理朝政。尤其是壬寅宮變對其影響巨大。

於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嘉靖帝的思想和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對道教的信奉發展到了狂熱階段。

(6)初期目的是消災祛病,逐漸發展到煉丹修仙,祈求永生(另外這些丹藥或許還有壯陽補腎,滿足皇帝淫樂的效用)。

這不完全是皇帝個人的原因,也是宗教的原罪,也是道教的通病。

在當時那個環境下,有些事情除了信宗教,別無他法(總要信點什麼吧)。

(7)長期服用丹藥會中毒,導致上癮

根據歷史記載,朱厚熜的中毒,很顯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原本就有些固執,暴躁的性格,變得更加的古怪,這樣更符合汞中毒的特徵,狂躁,敏感,多疑,喘息不定,行走快慢失調,言語不暢,都是汞中毒的外在表現。

經常會服用“丹藥”,朱厚熜的身體每況愈下,與此同時又加大含汞丹藥的服用量,在藥物的控制下,讓其沉迷之中,不能自拔。

據載嘉靖皇帝死前的症狀為臉色灰暗,四肢麻木,性情暴躁,喜怒無常。

這不活脫脫一個癮君子的跡象嗎?

(8)內閣制度讓皇帝可以偷懶,可以不思進取

嘉靖不上朝聽政,但不代表他不幹活。其還是十分關心國家大事的,不過他處理政務的途徑不是臨朝聽政,而是內閣議事。

明朝的內閣制度保證了嘉靖能夠耳聰目明地瞭解帝國的情況,內閣大臣將國家大事上呈給皇帝,並且還將自己的建議寫到奏摺中,這就叫票擬。而皇帝只需要對內閣大臣呈上來的建議做選擇即可,這叫批紅。票擬建議權在內閣手中,批紅決策權在皇帝手中,如此一來國家機器就能正常運轉。

說白了就是不用那麼操心,不用天天上朝累死累活,玩也玩了,丹也煉了,青詞也寫了,還大權在握,繼續當老大,那幹嘛還要上朝?

皇帝只要控制了內閣(嚴嵩當朝最久),就掌控了整個朝局。

這裡說一句其實這段時期內閣和皇帝是相互配合,各取所需(說狼狽為奸也不為過)。皇帝巴不得少管事,內閣多做事,這樣內閣權力就大了,內閣權力一大就可以擅權了。以嚴嵩為代表。

嚴嵩是奸臣,但是是有幹實事的能力的。要不然戚繼光和胡宗憲能為其所用嗎?(三)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皇帝因為過度服用方士王金、申世方等人制造的丹藥,火發躁怒不禁而死,享年60歲。

嘉靖皇帝服用這些含有大量重金屬的“長生不老藥”(紅丸中含大量的砷和汞,就是慢性毒藥),不僅沒有使其達到所謂的永生,反而還大大加速了他的死亡。

然而儘管如此,嘉靖皇帝依舊對道教痴迷不已,就算是去世了,他的陵墓地宮仍仿造道家的“九重法宮之式”,由此可見他對道教崇信之深。

朱厚熜想用“無為”的思想,達到“無不為”的境界。道教這種虛無的理論,讓朱厚熜將整個大明江山當成試驗品,統統的丟進了“煉丹爐”。

一個虛幻的神仙夢,讓朱厚熜心滿意足。然而,他不上朝的這20年,在潛移默化之下,一切都在發生著改變。

這20年,嚴嵩的權力,比內閣要大,與之前的丞相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用手中的權力,大肆的貪汙,干預六部之事,賣官鬻爵,貪贓枉法,侵吞公款。

這20年是大明一個衰退時期,政治,軍事,經濟的發展,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害。

這20年,也是明朝的邊患(倭患)最嚴重的20年,也是明朝最昏暗,最壓抑的20年。

這二十年,朝綱混亂,吏治腐敗,大量賢臣被迫害,暗無天日。邊事也愈發廢弛,吞沒軍餉的事情常常發生,軍隊戰鬥力越來越低。在北方,蒙古人不斷叩關,差點打到北京城下;在東方,倭寇橫行,民不聊生;國內也是民變、兵變四起。一時間,整個大明王朝陷入危機。

時也勢也,大明江山,已經被其推到懸崖邊上。朱厚熜“丹爐”中的煙火,將大明江山燻的一片焦黑,再也沒有“洗白”的可能了。

朱厚熜,這個號稱大明朝最聰明(玩弄權術登峰造極)的皇帝,其實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