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為什麼在垂老之年,還決心遠離家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呢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春天,顧炎武來到了南京,暫時結束了流亡生活的他在鐘山腳下定居下來。這一年裡,顧炎武隱藏了自己身份,化名蔣山傭,此間雖然還與朋友保持著聯絡,也經常身著商人的服裝往來於南京和崑山、吳江一帶,但主要是在南京,因為他想暫時隱居一段時間以觀察時局變化。但第二年春天,顧炎武就被人以“通海”罪告發了,而且告發他的不是別人,而是他們顧家原來的僕人陸恩。

顧炎武為什麼在垂老之年,還決心遠離家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呢

顧炎武的家庭本來是江東望族,但是崇禎末年其祖父去世,後來母親殉國,兄長去世,家破人亡,加上顧炎武奔走各地,無暇經營產業,家道就迅速衰落了。這時崑山有個鄉宦叫葉方恆的暗中企圖兼併顧氏的田產,而顧家那個勢利的僕人陸恩見顧氏門庭衰落,就投奔了葉方恆並且賣主求榮,揭發顧炎武有“通海”之罪。“通海”在清初就是勾結海上抗清力量的意思,這是清廷最忌恨的事。

顧炎武為什麼在垂老之年,還決心遠離家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呢

顧炎武在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趕回崑山,相機把陸恩速住,歷數他的背主之罪,最後果斷地將其沉入江中。葉方恆抓住了顧炎武殺奴僕的把柄,一定要置顧炎武於死地。他先綁架了顧炎武,私自加以拷打刑訊;後又買通崑山縣官府,陰謀判處顧炎武重刑,此時顧炎武的處境十分危險。

顧炎武為什麼在垂老之年,還決心遠離家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呢

因為這個錢謙益原來在福王政權中當過禮部尚書,南京失守後卻又向清軍投降,所以顧炎武很鄙視他,向這樣的人遞交門生帖子顧炎武是決計不會幹的,哪怕丟掉自己的身家性命。錢謙益這條路是走不通了,幸虧路氏兄弟認識松江府的一個官員,靠這個人出力,把案子由崑山縣移交到松江府去處理,才得以化險為夷。

顧炎武為什麼在垂老之年,還決心遠離家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呢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春天,顧炎武由松江出獄,回到崑山,不久就準備奔赴南京,但事情遠沒有結束。葉方恆見顧炎武出獄,哪肯善罷甘休,於是派了刺客尾隨顧炎武至南京太平門外下手。這次顧炎武的頭部被打成重傷,要不是朋友聞訊趕來及時搭救,顧炎武恐怕已經沒命了。

心狠手辣的葉方恆在指派爪牙追殺顧炎武的同時,又指使十幾名家奴到顧炎武家翻箱倒櫃,洗劫一空。太平門遇刺之後,顧炎武深深感到,江南已非久留之地:葉方恆是清朝新貴,有財有勢,一旦再借故尋釁,自己還是毫無還手之力,與其在江南坐以待斃,還不如遠走避險。也就是這一年,顧炎武的生母何氏也去世了,這樣顧炎武離開江南就更沒有了牽掛。

顧炎武為什麼在垂老之年,還決心遠離家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呢

顧炎武為什麼在垂老之年還決心遠離家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呢?仇家的陷害使其不能安居於江南,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並沒有這麼簡單。這個時候,江南的抗清鬥爭已經轉入低潮,南明的唐王、魯王政權相繼垮臺,繼之而起的桂王政權又已經遠離江南,退到了西南的廣西、雲南、貴州一帶。

而清軍南下之初,卻是如雨後春筍,像顧炎武最早駐足的章丘、登萊一帶就是農民軍在膠東的根據地。顧炎武到這裡來,是想更廣泛地結識各地的志士和學者,增進自己的學問,繼續對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