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史:我對中國文化性格的影響,是認真的!

佛教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包含了信仰觀念、社會意識、道德規範、文學藝術等思想觀念,與中國本土儒道兩種文化既相排斥又相滲透,對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和行為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小史:我對中國文化性格的影響,是認真的!

當人們在思想上對很多問題感到不解之時,會產生痛苦和矛盾,也許會藉助於宗教信仰來解脫自身。世界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數和佛教,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居多。在中國,有些人持的觀點是,我國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國家,但事實上,我們國家的人民有著濃厚的儒釋道文化信仰。

今天我們主要簡單談談外來宗教——佛教,對我們文化性格有哪些影響。要知道,佛教文化有其必然興起的土壤,有學者說過,如果中國文化中撇開了佛教文化,那連說話都要不全了。這是深切瞭解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密切聯絡的有識之見。

佛教小史:我對中國文化性格的影響,是認真的!

首先,作為常識,我們要知道,佛教的創立者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現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佛。佛教傳入中國的背景是公元前六至五世紀,東漢時期皇帝派使臣去大月氏,邀請天竺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他們用白馬馱載佛經及釋迦牟尼像,到達洛陽。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朝廷專修白馬寺迎候,佛教算是正式傳入中國。

新興的佛教在漢朝影響並不大,在其後才逐漸壯大,尤其是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很大發展。主要呈現在:一是各種佛教流派在中國紛紛紮根;二是人們對佛教經典持有熱忱的態度,有很多專門譯經的僧人;三是佛教寺廟眾多。相傳南朝梁武帝時,僅建康一地就有寺院數百所,僧尼十多萬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朝詩人杜牧的名句也勾畫出了南北朝時佛寺的興旺。《洛陽伽藍記》中也描繪了佛教在北魏之盛。佛教在魏晉南北朝盛行,有其原因,主要是社會較為動亂,戰爭頻繁,很多人遭受苦難,佛教的出現,給人以心靈慰藉。佛教在之後的發展,武則天時期算是又一個小高峰,上行下效,這與統治者的思想和措施密切相關。

佛教小史:我對中國文化性格的影響,是認真的!

那麼,有了一些基礎知識後,我們來總結下佛教文化,它不同於墨家文化,追求現世的享樂;不同於道家文化,追求無為;也不同於儒家文化,追求禮樂和積極入仕精神。佛教文化更看重來世,提倡今生所受的所有苦難,來世都能得到回報。即透過因果、輪迴等教義,讓人學會忍耐,知道今生苦,來世樂。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受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文化的影響,文化性格更加多元化。

佛教小史:我對中國文化性格的影響,是認真的!

所謂中國文化性格,簡單來說就是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指的是某一塊地域;“水土”,包括地理位置、物候環境;“一方人”,則是長期生活在這一地域的人。故而在這廣闊而深沉的土地上,地域不同,文化性格有其獨一無二的風格。佛教文化就是在思想上造就文化性格的不同,長期以往,國人受佛教文化的薰陶,逐漸變得慈悲向善、樂善好施、節慾、享受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