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曾有兩個韓信,一個真謀反,一個假謀反,都在同一年被殺!

提到韓信,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漢初的淮陰侯韓信,他為漢高祖劉邦平定魏、趙、燕、齊四國,擊敗項羽,成就不世之功,出自於他的成語就有幾十個,例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飯千金、國士無雙、十面埋伏等等,但他後面卻因為劉邦和呂雉的猜忌而被處死,不得善終。其實與他同時期的還有一個叫韓信的人,與他還是同僚,結局也與他一樣悽慘,因為他被漢高祖封為韓王,歷史上為了把他與淮陰侯韓信區分將他稱為韓王信。

西漢曾有兩個韓信,一個真謀反,一個假謀反,都在同一年被殺!

韓信是戰國時期韓國王室後裔,韓國滅亡一直在本地生活,秦末農民起義時被張良收服一起去漢中,後來就跟隨劉邦一起征戰天下,公元前205年,韓信奉命攻打自己的故鄉韓國,韓國的韓王鄭昌投降,劉邦任命韓信為新的韓王,但他並沒有留守在韓國,而是帶著韓國的軍隊繼續跟隨劉邦征戰。

公元前204年,韓信奉命駐守滎陽,當時楚漢已經交戰,楚軍率軍包圍了滎陽,韓信為了保命假意投降了楚軍,但不久後又偷偷逃了出來投奔劉邦,劉邦繼續讓他擔任韓王,韓信就再次領兵跟隨劉邦,楚國被滅後,天下大定,劉邦以剖符為信物正式冊封韓信為韓王。(注:古代帝王分封諸侯、功臣時,以竹符為信證,剖分為二,君臣各執其一,後因以“剖符”、“剖竹”為分封、授官之稱。)

西漢曾有兩個韓信,一個真謀反,一個假謀反,都在同一年被殺!

公元前201年,劉邦見韓信兵強馬壯,他的封地潁川富庶、四周交通便利,是天下的戰略要地,對他非常不放心,所以以防備匈奴的名義命令他北遷,建都晉陽,後遷都馬邑,同年匈奴入侵,韓信一面派使者向匈奴求和,一面向朝廷求援,但有人卻向劉邦告發韓信與匈奴人私下多次接觸,有反叛的嫌疑,於是劉邦就派人斥責了韓信,早就心存怨氣的韓信就乾脆投降了匈奴,將都城馬邑拱手相讓,還幫助匈奴攻打漢朝。

公元前196年,韓信與匈奴進攻漢朝,漢朝派大將軍柴武迎擊,雙方在參合交戰,柴武寫信勸降韓信,韓信回信說:“皇上把我從平民中提拔起來封王,我一直心存感激,但我卻犯了三個大罪,第一個大罪是丟掉滎陽,投降項羽;第二個大罪是丟掉馬邑,投降匈奴;第三個大罪是與匈奴一起進攻大漢,條條都是死罪,雖然我也很思念故土,但卻已經沒有辦法回頭了。”後來韓信被柴武殺死在參合城。

西漢曾有兩個韓信,一個真謀反,一個假謀反,都在同一年被殺!

然而湊巧的是,就在韓信死的這一年,與他同名的淮陰侯韓信因意圖謀反被告發,被呂雉和蕭何幽禁後殺死在長樂宮鍾室。兩個韓信都是從平民中被提拔,都是漢朝的開國功臣,都曾被劉邦猜忌和打壓,也都以悲劇結尾,但實際上兩人卻又截然不同,我們從三個方面對比一下:

第一,從功勞上來看,淮陰侯韓信平四國,滅項羽,是大漢奪取天下的總指揮,韓王信跟隨劉邦打得仗並不多,淮陰侯韓信完勝;第二,從戰績來看,淮陰侯韓信從沒有打過敗仗,“戰無不勝”這個詞語因他而生,而韓王信先後兩次投降,淮陰侯韓信完勝;第三,從氣節上來看,淮陰侯韓信雖然一直被猜忌、被打壓,但並沒有真的謀反過,哪怕好幾次完全有謀反的實力,而韓王信第一次投降項羽被原諒後第二次又投降匈奴,完全沒有一點節操,這一點又是淮陰侯韓信完勝。所以這也就是兩千多年來人們只知道淮陰侯韓信不知道韓王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