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父皇的關心呵護和殷切期望,為何李承乾還是走上了歧途?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中國最傑出、名氣最高的英明君主之一,以其超高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幹,為一段百年盛世拉開序幕,他在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諸多後世帝王的典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君王,也難以規避帝王家的詛咒:兄弟反目,父子相殺。李世民不會想到,自己花費數年心血培養的未來儲君,會在某一天重新上演“玄武門之變”,又是什麼讓天下稱賢的太子李承乾走上謀反的道路呢?

有著父皇的關心呵護和殷切期望,為何李承乾還是走上了歧途?

一、

嫡子降生,太宗愛之

武德二年(619),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收穫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李承乾。“承乾”之名,不僅因為長子生於太極宮承乾殿,更是有著“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更是唐高祖李淵與父親李世民的殷切期望。武德三年(620),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受封恆山王,武德七年(624),李承乾徙封中山王,武德九年(626),接受父親禪位的李世民立中山王承乾為皇太子,詔曰:

“地居嫡長,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業履昭茂,早聞睿哲,幼觀《詩》、《禮》;允茲守器,養德春宮。”

有著父皇的關心呵護和殷切期望,為何李承乾還是走上了歧途?

立自己的嫡長子為太子不是沒有道理的,李承乾完美得像“別人家的孩子”一般,不僅長得挺拔帥氣,小小年紀就接受了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儒學大師與儒學經典的薰陶,因此深受唐太宗的喜愛。為了早早培養兒子,唐太宗也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在李承乾還只能十一歲時,就讓他“宜令聽訟”,甚至還下心讓他處理政務,

“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

。而李承乾也沒有讓父親失望,將政事打理得井井有條,於是唐太宗大手一揮,毫不猶豫就直接放權給了李承乾,

“自此太宗每行幸,常令居守監國”

有著父皇的關心呵護和殷切期望,為何李承乾還是走上了歧途?

二、

智足飾非,性情大變

小小年紀就處理國政大事,被委以重任的同時繁重的工作也壓倒了李承乾,為了讓病重的兒子好起來,不信神魔佛道的唐太宗不久請來道士來為兒子祈福,還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甚至特別准許李承乾不用多讀書。但李承乾沒有真的放棄課本,在一次關於治國理政的考校中,唐太宗驚奇發現李承乾有著卓越的才能,

“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

,還向大臣們炫耀起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臣們卻發現太子的不對勁,

“好聲色,慢遊無度”

。大臣們規勸的行動做了不少,但李承乾的歪心思也多了起來,

“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便與群小褻狎”

“宮臣或欲進諫者,承乾必先揣其情,便危坐斂容,引咎自責。樞機辨給,智足飾非”

。包括唐太宗,都沒有發現他們心中那個賢能的太子變了,這為後來的禍端埋下隱患。

有著父皇的關心呵護和殷切期望,為何李承乾還是走上了歧途?

讓李承乾心性大變的還有母親的死和自己患病這一系列打擊上。文德皇后長孫氏不僅是唐太宗最堅實的後盾,受到唐太宗一向寵愛,更受孩子們的愛戴。為了病重的母親能夠好轉,太子李承乾在憂心之下請求大赦並度人入道,甚至唐太宗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廢棄寺廟為愛妻祈福,但都沒能挽回皇后的性命。再加上自己先是體弱多病,後又患上足疾而行動不便,一件接著一件打擊接踵而至,也讓那個原本被天下稱賢的太子露出了真面目。

有著父皇的關心呵護和殷切期望,為何李承乾還是走上了歧途?

三、兄弟相戮,父親痛心

太子放縱自己了嗎?可能李承乾認為自己修個房子,聽歌觀舞,並不算荒政誤國。然而太子前後反差之大,讓出任東宮的輔臣志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心慌不已,他們輪番勸諫,且措辭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意圖拉李承乾迴歸正軌。眼見與這些諫臣們相處不善,李承乾只得自己找點樂子,他寵幸一名

“美姿容,善歌舞”

的太常樂人,並稱他為稱心,但沒過多久就被勃然大怒的唐太宗將其斬殺,這也導致了父子二人的隔閡也越來越深。然而讓李承乾倍感威脅的,還是文采學識不弱於自己的弟弟李泰,眼見李泰日益得寵且對皇太子之位懷有覬覦之心,李承乾忍不住動手了。

有著父皇的關心呵護和殷切期望,為何李承乾還是走上了歧途?

雖然太子百般頑劣,但唐太宗沒有放棄他,甚至搬出了魏徵這位名臣,只為了堵住悠悠眾口,但卻無法挽回漸行漸遠的父子關係。眼見弟弟李泰羽翼豐滿,不僅有奪嫡之意,還結朋交黨

,“招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厚加贈遺,寄以腹心”

“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相繼攝泰府事,二人俱為泰要結朝臣,津通賂遺”

,李承乾坐不住了,也拉上自己的黨羽,刺殺李泰。刺殺未果,在李元昌、杜荷、趙節、李安儼等人的建議下,李承乾拿起了昔日父親手中的劇本,兵變逼宮,結果也失敗了。兄弟倆這番爭鬥,最痛心的自然是父親唐太宗了,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

,為了保住自己的孩子們,愛子心切的唐太宗費盡心思,將李承乾廢為庶人,將李泰降為東萊郡王,立李治為皇太子,化解了這場兄弟相戮的悲劇。

有著父皇的關心呵護和殷切期望,為何李承乾還是走上了歧途?

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自幼含著金湯匙出身的他本來有著坦蕩的人生。但“最是無情帝王家”,天下需李承乾成為賢良帝王,但從未有人問過他是否願意,愛玩本是孩童的天性,但被壓抑這麼久的他得到的不是寬容,而是毫無顧忌的斥責。再加上母親的早逝,父親在晚年的喜怒無常,弟弟日益受寵,說是貪圖唾手可得的皇位也好,或是隻為自保也罷,李承乾最終選擇了無法挽回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