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東城區北部、安定門街道辦事處轄區,有條衚衕叫公益巷。此衚衕位於國子監街南側,北起國子監街,南止方家衚衕,東鄰青炭局衚衕,西靠馬園衚衕,呈南北走向,中間曲折。別看這條衚衕不長,僅有188米,但它可以說是中國與越南之間數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為什麼這麼說呢?您知道公益巷原名叫什麼嗎?在明代叫交趾衚衕,也稱交趾號衚衕,屬崇敬坊。“交趾”就是越南的舊稱,但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叫交趾的時候,可不是一國,而是中國的設定的一個郡。

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郡是古代行政區域,始見於春秋,秦以前比縣小,自秦代起比縣大,等同於現在“省”以下的“市”,漢代起是州的下級行政單位。在漢以前,他們叫南越,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就在今越南首都:河內。後來漢武帝在全國設立十三刺史部,將包括交趾在內的7個郡分為交趾刺史部,後世也稱“交州”。不過“交趾”一名卻並非漢代首創,在南越時代以前已經有了,也寫作“交阯”。

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交趾來源於《禮·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指紋臉,就是在臉部刺青;趾當然是指腳趾頭,交趾的意思是“足相向”;是在描述他們那邊的風俗。那為什麼又稱交阯呢?這個阯可以等同於地址的“址”,指水中的小塊陸地。所謂交阯,說白了就是在一條河裡洗澡。《後漢書》中就解釋道:“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唐代,生於中國安南鴻州的富豪世家的曲承裕獲唐朝認可,授予靜海軍節度使,建衙宋平(越南語:指河內);殘唐時、後漢劉巖將之收歸為南漢領土;

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公元968年,丁部領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兩年後又自稱皇帝(丁朝),這算是越南正式脫離中國而自主之始。後來又接受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正式列為藩王。宋淳熙年間,冊封李日燇為安南國王,遂改稱安南王國。後來李氏王朝男嗣斷絕,女兒繼位,生子陳日煊,遂轉為陳氏王朝,除對中國自稱國王外,對內、和對其他國家,都稱皇帝。陳朝後期,是中國的明代,安南內亂,外戚胡季犛當權,命他的兒子胡漢蒼當皇帝,建立大虞帝國。然後胡漢蒼嚮明成祖上表,自稱陳朝宗室絕滅,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為皇帝,請求冊封。

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朱棣遣使前往安南調查之後,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沒想到陳氏並未被殺絕,有個陳天平王子逃到寮國(明朝藩屬國、即今寮國),後輾轉到了南京,恰巧與陳朝的故臣見面,證實他王子的身份。明廷向胡季犛責問,胡季犛先是謝罪、並請求迎接陳天平返國復位。可當明朝廷派大將黃中率軍五千人護送陳天平回國時,卻遭到伏擊。伏兵把陳天平殺死,護衛陳天平的的明朝若干高階官員也都喪生。反過頭來又向黃中叩拜說:本不敢拒抗天朝,但陳天平是個騙子,根本不是王子,這才把他除掉。小國貧乏,不能招待天朝大軍,請回。

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如此反覆加挑釁的舉動使得朱棣勃然大怒,派名將張輔進入安南,大破胡季犛的象陣,胡季犛父子被俘。可胡姓王朝雖覆滅,陳姓王朝卻沒了近親,加上安南王國故地千年前就是中國疆土,於是明廷宣佈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管轄十五個府,四十一個州,二百一十個縣。後來他們再次獨立,建立後黎朝,可當嘉靖皇帝準備派兵攻打時又主動請降,再入中國版圖。清代時,安南勾結法國、想要再次獨立,由此還引發了一場中法戰爭。後來接受了清朝嘉慶帝的更改冊封“越南國王”,正式建立新國號為“越南”,越南的國名就是由此而來的。

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這是中國與越南之間,兩千多年來的恩怨情仇。當然這只是個大概,要是往細了說,其中還有很多“精彩絕倫”的細節,夠專門兒出書、或拍一部大片兒的了。那麼這和交趾衚衕(公益巷)有什麼關係呢?這還得打明成祖時期開始說:朱棣遷都北京,這是個浩大的工程,要遷來的當然不能只有皇宮,還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其中就包括舊社會官辦最高學府:國子監。當時,高麗(也就是後來的朝鮮)國王派遣金濤等人到國子監學習,這個金濤還不錯,參加科舉中了個進士,然後就歸國“反哺家鄉”去了,這事兒在明朝的《長安客話》中有所記載。於是各國紛紛效仿,派學子來到中國、入國子監學習。

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其中尤以越南人最多,這些越南國學子們就聚居在國子監以南的小衚衕裡,所謂交趾號,指的就是他們的處所,古書上寫“交趾號在監南”,即為此處。於是在衚衕就被叫成了交趾衚衕,或交趾號衚衕。但是在清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圖中,卻並無記載;清末光緒三十四年詳細帝京輿圖上也無此名,而是標為地藏庵,因此地建有地藏王菩薩廟而得名;宣統時,此地始稱公益巷,一直延續至今。交趾衚衕在清朝地圖上的消失,應該跟當時的“分分合合”有關,恐怕也再沒有越南學子到國子監進修。

北京首條“外國衚衕”,中越之間六百年“恩怨情仇”的見證

不過那段“融洽相處”可追溯到明初,這大概是老北京最早的外國人聚集地,恐怕也是最早的因外國人而得名的衚衕(雖然那時他們也是中國人),因此公益巷至少見證了中越關係六百年。

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