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關於武器的冷知識你知道麼?

95。為什麼說日本武士刀的樣式源自中國

很多人一聽到日本武士刀,就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軍人所用的軍刀,實際上,日本武士刀和日本軍刀並不是一回事。日本武士刀都是用手工製造的,有上千年的歷史,而日本軍刀尤其是日本士官的軍刀,主要是工業化機械生產的制式武器,製造歷史只限於1868—1945年之間,連100年都不到。

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中國文化對日本刀劍的影響實際上從漢代就開始了,但日本武士刀被一致公認是脫胎於唐代的“唐大刀”。最初日本人按照唐大刀的樣式直接仿製刀具,仿製品就叫作“唐樣大刀”。不過,在仿製過程中,日本人不斷地加以改進,逐漸形成了具有日本風格的刀劍體系。唐大刀的刀身是直的,而形成風格以後的日本武士刀的刀身具有一定的弧度。

日本武士刀常用夾鋼製成。所謂夾鋼就是在刀身部位使用硬度較低、韌性較好的鋼材;而刀刃部分使用硬度較高的鋼材。這樣既可以保證刀刃有較高硬度,又可以使得刀身具有較高的韌性。

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製作日本武士刀需要先對鋼材進行反覆摺疊錘鍛,除去鋼鐵中的雜質,並使各種成分分佈均勻。在錘鍛過程中,鋼鐵中的碳被不斷氧化,含碳量不斷降低,透過控制碳的含量,可以得到軟硬不同的鋼鐵,較硬的叫“玉鋼”,較軟的叫“庖丁鐵”。用夾鋼技術可以把各種不同硬度的鋼材鍛打出各種不同的日本武士刀。鍛打出的鋼材經過研磨應該能夠隱約現出一種叫“地肌”的紋理。如果沒有地肌,那麼這把刀多半不是用傳統方式製作的。

很多人以為日本武士刀是直接被鍛造成弧形的,其實不是的。在鍛造完成時,刀身依然是直的,它的弧度是在淬火時才產生的。淬火是日本武士刀製造過程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步,如果淬火失敗,整把刀就成了廢鐵,以前的所有工作都前功盡棄。淬火之前要在刀身上塗上一層特殊的泥土,刀背處較厚,近刀刃處較薄,刀刃部分則完全裸露。把炙熱的刀身放進水中一剎那,一片水霧升起,刀身便向上彎曲,形成美麗的圓弧。

96。為什麼彈道導彈能越打越準

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彈道導彈是一類以拋物線運動方式來攻擊目標的導彈。彈道導彈的飛行彈道可分為三個階段:導彈發射到發動機關機階段,稱為助推段,又稱主動段;發動機關機後彈頭與彈體分離,彈頭在大氣層之外飛行的階段,稱為自由飛行段,又稱中段;彈頭返回大氣層直至彈頭擊中目標的階段,稱為再入段。

就像大家熟悉的“憤怒的小鳥”遊戲,如果把小鳥比作彈道導彈,當小鳥從彈弓中飛出時,相當於彈道導彈的助推段,此時的小鳥已經有了一定的速度;當小鳥在空中飛行時,相當於彈道導彈的自由飛行段;當小鳥下落準備飛向目標的階段,也就是彈道導彈的再入段。它的飛行彈道是一條拋物線,和炮彈的彈道類似,因此得名為彈道導彈。

世界上第一種用於實戰的彈道導彈是德國的V-2導彈,它長14米、直徑為1。7米、重13噸,射程超過300千米。1944年9月8日,德國使用V-2導彈對英國倫敦進行了攻擊,這是歷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彈道導彈攻擊。

慣性制導技術是彈道導彈必備的制導技術。早期的彈道導彈只在發動機工作期間採用慣性制導技術進行制導,發動機關機後不再進行制導,因此導彈在飛行過程中產生的累積誤差無法得到修正,導彈的精度比較低。

隨著技術的發展,透過提高慣性器件的精度並使用誤差補償方法,慣性制導的精度越來越高。同時,在彈道導彈飛行過程的中段和末段也引入制導技術,組成複合制導系統。中段制導技術有導航衛星制導、天文制導、無線電制導等技術;末段制導技術有地形影象匹配製導技術、光學自尋的制導等。

控制系統的敏感測量裝置所測得的相關資訊經導彈上計算機處理,並經過變換放大裝置將測得的微弱訊號變換和放大,形成相應的控制導彈飛行的指令,再透過執行機構控制調整導彈的速度和姿態,不斷修正累積誤差,使導彈沿預定彈道飛行,直到命中目標。因此彈道導彈的精度越來越高,越打越準。

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以圓機率誤差(CEP,向目標發射同一型別多枚導彈,要求半數導彈落在以目標為圓心的圓內,該圓的半徑即CEP)來衡量。早期的戰略彈道導彈命中率很低,美國“雷神”的CEP在4~8千米之間,蘇聯研製的“警棍”的CEP高達8千米。現在戰略導彈的精度得到很大提高,俄羅斯“白楊—M”的CEP為350米,而美國“三叉戟2”的CEP約為90米,差不多一個足球場大小。如果使用的是核彈頭,那麼這樣的誤差可以忽略。

戰術彈道導彈由於射程近,其命中精度明顯高於戰略導彈。早期的戰術導彈,如美國“紅石”的CEP約為300米。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術彈道導彈是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導彈和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它們的CEP都在10米以內。

97。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相比有啥不一樣

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化學武器利用化學物質的毒性殺傷有生力量的各種武器和器材的總稱。化學武器屬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直接干擾和破壞人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死亡、失能或永久傷害的毒劑(過去也稱毒氣);二是裝填毒劑並把它分散成戰鬥狀態的化學彈藥或裝置,如鋼瓶、毒煙罐、氣溶膠發生器、布撒器,以及各種炮彈、航彈、火箭彈和導彈彈頭等;三是把化學彈藥或裝置投送到目標區的發射系統或運載工具,如大炮、飛機、火箭、導彈等。

化學武器可分為化學炮彈、化學航空炸彈、化學火箭彈、化學導彈、化學地雷、毒劑布撒車、航空布撒器及裝有毒劑前體的二元化學彈藥等。

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常規武器的殺傷作用主要依靠彈藥爆炸形成的破片與衝擊波,化學武器殺傷作用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彈藥中裝填的化學毒劑。化學彈藥在爆炸時將攜帶的化學毒劑以氣態、液態或氣溶膠形式分散,當人員經呼吸道吸入或經面板吸收引發毒害作用,造成人員化學中毒,輕者喪失作戰能力,重者立即死亡。化學武器無孔不入的特性更是增強了其傷害作用。

按照毒劑的毒害作用,人們通常將化學毒劑分為以下六類:

(1) 神經性毒劑。是現今毒性最強的一類毒劑,因人員中毒後迅速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而得名。主要代表物有沙林、塔崩、梭曼、維埃克斯等。

(2) 糜爛性毒劑。又稱起皰劑,是一類接觸後會引起面板、眼、呼吸道等區域性損傷,吸收後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反應的毒劑。主要代表物有芥子氣和路易氏劑等。

(3) 全身中毒性毒劑。又稱血液性毒劑,是經呼吸道吸入後,會與細胞色素氧化酶結合,破壞細胞呼吸功能,導致組織缺氧的一類毒劑。吸入高濃度毒劑可導致呼吸中樞麻痺,人員死亡極快。主要代表物有氫氰酸、氯化氰等。

(4) 窒息性毒劑。又稱肺刺激劑, 主要損傷呼吸系統, 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腫, 導致缺氧和窒息。主要代表物有光氣、雙光氣等。

(5) 失能性毒劑。可以引起思維、情感和運動機能障礙,使人員暫時喪失戰鬥能力的毒劑。主要代表物有畢茲。

(6) 刺激劑。接觸後對眼和上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會引起眼痛、流淚、打噴嚏和胸痛的一類毒劑。主要代表物有苯氯乙酮、亞當氏劑、西埃斯和西阿爾。

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此外,自然界還存在天然毒素,如蓖麻毒素和石房蛤毒素等,它們也曾作為化學武器被研究過。美軍在越南戰爭中還曾大量使用了在農業上用來清除田間雜草的“除莠劑”、“落葉劑”和“土壤不孕劑”等來毀壞農作物和森林。該類藥劑在軍事上被稱為“植物殺傷劑”,使用的目的是毀滅對方生活基礎、暴露對方目標。但如果人員和鳥類吸入、誤食或經面板大量接觸植物殺傷劑,也會引起中毒。

98。為什麼空空導彈能夠進行空中格鬥

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空空導彈出現以前,戰鬥機之間進行近距離空中格鬥時主要依靠機槍和航炮。空空導彈在問世後的一段時間內,戰績也並不出色。比如,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戰鬥機共發射“麻雀”空空導彈589枚,命中的只有55枚,命中率不到10%。這種現象一度被戲稱“導彈不如炮彈”。

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的空空導彈早已今非昔比,成為空戰的主要武器。比如,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被擊落的331架阿拉伯國家的飛機中,有81%是被以色列戰鬥機發射的空空導彈擊落的。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的馬島之戰中,英國的“鷂”式艦載機發射“響尾蛇”空空導彈27枚,擊落了阿根廷“幻影”等戰鬥機25架,幾乎是“百發百中”。

空空導彈分為近程導彈和中遠端導彈。前者有美國的AIM-9“響尾蛇”導彈、俄羅斯的R-73“射手”導彈和法國的“米卡”導彈等。它們重量較輕,主要採用紅外尋的制導方式,一般攻擊距離在30~40千米以內。後者如美國的AIM-120導彈、俄羅斯的R-77“蝰蛇”導彈、歐洲的“流星”導彈等,它們重量較大,主要採用雷達制導或複合制導方式,可進行超視距攻擊,即攻擊距離可達目視範圍(約10千米)之外,最遠可至幾十乃至上百千米。

現代先進的空空導彈大多具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並且具有很高的抗干擾性和可靠性,可以攻擊各個方向的目標,甚至可以配合尾部的雷達攻擊身後的敵機,能夠全天候攔截多種高度和速度飛行的飛機。尤其是第四代紅外格鬥型空空導彈,它的機動性取得了顯著提高,過載甚至超過了60倍重力加速度,而現代有人駕駛的戰鬥機過載極限僅為9倍重力加速度,這使得目標飛機用高過載的劇烈機動方式已無法規避空空導彈的攻擊。所以,空空導彈已經逐漸取代航炮成為近距離空中格鬥的主要武器。

99。為什麼巡航導彈能做到彈道多變

十萬個冷知識(第二十彈)武器篇

與在大氣層內外具有固定拋物線飛行彈道的彈道導彈不同,巡航導彈是指按規劃彈道在大氣層內以巡航速度飛行的導彈。巡航導彈多變的彈道是預先由任務規劃系統根據導彈的飛行特性、作戰環境、敵方防禦能力、目標特性、協同作戰等多種因素規劃的,發射前裝定到彈載計算機內。飛行過程中,導彈實時地將實際飛行彈道與預先規劃彈道進行比較,不斷髮出控制指令修正偏差。

巡航導彈的彈道通常由發射段、巡航段和尋的攻擊段組成。發射段指巡航導彈由發射點到開始巡航飛行時的彈道;巡航段指巡航導彈以規劃彈道飛行的一段彈道;尋的攻擊段也稱俯衝段,當巡航導彈接近目標上空時,導彈由巡航狀態轉而向下俯衝,直到到達目標位置。

導彈在巡航段飛行時,主要由導航系統控制。導航系統可靠性好,抗干擾能力強,不受地域影響,但誤差隨時間積累。因此巡航導彈一般不單獨使用導航系統,通常用地形匹配製導、景象匹配製導、GPS制導系統來修正導航系統的誤差。地形匹配製導主要利用導彈飛臨區地形的海拔高度來修正導航系統的誤差。導彈發射前,先把預先製作的數字地圖裝定到彈載計算機中。在導彈彈道的下方,選擇地形地貌明顯的區域作為匹配區。導彈飛行中,透過導彈上的氣壓和雷達高度表實時感知地形的海拔高度,與預先裝定的基準地形高度匹配來修正誤差。

另一種常用的匹配製導系統是景象匹配製導系統。但這些景象匹配製導系統使用複雜,也不能在地形地貌特徵不明顯的區域(如沙漠、海洋)使用。現在美國的巡航導彈大多采用慣導系統加GPS的複合慣導系統,大大改善了制導精度,提高了抗干擾能力,降低了對制導系統的苛刻要求,以實現線上規劃、對目標毀損效果評估。但GPS訊號弱,易受干擾。2003年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就有多枚“戰斧”導彈因GPS被幹擾而失控。

巡航導彈的巡航段常採用掠海(地)超低空飛行技術實現隱形突防。它的飛行高度在平坦陸地上空為10~15米,在山區和丘陵地帶上方為50~100米,在海面上則為7~15米,幾乎是貼著地面或海面飛行,並能夠按任務規劃隨地形的起伏和變化而不斷調整飛行高度。超低空飛行是透過雷達高度表實時測量導彈的離地高度與預先裝定的離地高度比較、修正實現的。理論上,導彈的飛行高度越低越好,可以增加攻擊的隱蔽性和突然性。但過低的離地高度對控制系統要求太高,增加撞地機率,因此巡航導彈大多采用高—低混合彈道。在防禦能力薄弱的空域,採用高彈道可降低對控制系統的要求,減小氣動阻力,減少機動次數,最大限度節油以增大射程。

創作不易,且行且點贊,且關注,且收藏,謝謝你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