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火炮的輸入是明清之際傳入中國的許多種西方科學技術成果之一

引言

清朝初年,我國各地湧現出許多製造火器,儀器的能工巧匠。西洋大炮,又稱紅夷大炮,是西歐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曾普遍採用的一種前裝滑膛炮。與現代的後裝線膛炮相比,無論從形制上還是製造工藝上都要簡單得多。

南懷仁造炮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南懷仁進呈《神威圖說》一書,是繼湯若望《火攻挈要》一書後,我國又一部系統講解西洋造炮用炮方法的書籍。康熙將此書留覽,併發旨:“南懷仁製造炮位精堅可嘉,著敘議具奏。”二月,康熙巡幸關東。南懷仁奉命扈從。途中,康熙對其格外優遇,有時甚至勝於國舅勳臣,這使許多人感到驚異。四月,史部在查閱了入關前王天相等人因鑄炮所授官爵的檔案後,指出應將南懷仁加封“工部右侍郎,”康熙准奏。自此,南懷仁官銜的全稱便是:“欽天監治理曆法,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工部右侍郎又加二級”了。

二十二年,康熙為將入侵的俄國人逐出雅克薩作準備。為添造火炮之事,議政王大臣會議遵旨複查了明未清初所存舊炮的情況。當時尚有清崇德八年所鑄銅紅衣炮二十三位,雖破裂難用,但因“年久立功,不便毀廢,發給八固山收藏。”有明季舊炮二千斤-九千斤重者十三位。俱經廢毀另鑄紅衣炮。唯有一位約重六千餘斤的西洋大炮,因體重式精,留藏鑲紅旗。康熙並下令讓南懷仁修理這門炮。當時,八固山共有使用七-十三斤炮彈的攻城炮三十三位。準備再添造四十七位,湊足八十位,以補漢軍八旗每旗十位之數。至二十四年,共造鐵心銅炮八十五位。

西洋火炮的輸入是明清之際傳入中國的許多種西方科學技術成果之一

後來。在雅克薩兩次用兵,都用的是南懷仁所造的“神威無敵大將軍。”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康熙命南懷仁造放三十斤彈子的平底沖天炮,南懷仁依旨鑄成二位。二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康熙又令其造能放三斤炮彈的銅炮八十位,每位重量在一千斤以下。不過,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南懷仁病篤。康熙頻頻遣太醫診視,派侍衛問候。南懷仁曾上疏,感謝康熙對他的優遇。十二月二十八日,南懷仁去世。康熙在此前後連下幾諭,稱讚南懷仁修改曆法,製造大炮的功績。二十七年二月,為南懷仁出殯。

康熙差內大臣一等公佟國舅等親自送至塋地。並傳旨:“南懷仁有體面人,平生毫無虛假,治理曆法效力多年,自吳三桂變亂以來,製造炮器有他的軍功。”宣畢,佟國舅又說:“因他這樣好,所以皇上差我們來,送他、祭他、哭他,”三月,康熙又賜南懷仁諡號勤敏,並賜庫銀七百五十兩,以資築墳樹碑立石獸之用。在明清來華傳教士中,南懷仁是唯一有諡號的人。他所得到的這些特殊榮譽,很大部分是因為他為平定三藩,收復雅克薩立下了汗馬功勞。

清初我國的槍炮發明家和製造家

如善造大炮、千里鏡的長州人薄珏,善造自動車、千里鏡的江都人黃履莊,善造千里鏡、察微鏡的吳縣人孫雲球,還有一個對槍炮的發展很有貢獻的人,便是發明連發火槍的錢塘人戴梓。戴梓,字文開。三藩之亂時,他在康親王傑書麾下從軍。曾獻連珠火銃法,在攻克江山時立功。還師北京後,曾受過康熙的召見和殿試,授翰林院侍講。

西洋火炮的輸入是明清之際傳入中國的許多種西方科學技術成果之一

從世界火器發展史來看,現代機關槍之濫觴,是美國1861年在南北戰爭中創制的連發快槍。機關槍在西方的普遍使用,則是1880年以後的事,戴梓創制的這種連珠火銃,比西方最早的連發快搶還要早一個多世紀,不能不說是一項重大的發明。可惜的是,當時並未受到重視和使用,只好擱置家中,乾隆以後就失傳了。戴梓還仿製過西洋人進貢的“蟠腸鳥槍”,並造過子母炮,“母送子出墜而碎裂,”康熙曾親往觀看,並賜名為威遠將軍。後來,康熙在親征噶爾丹時,就曾用過這種炮。

康熙中葉後火器發展漸趨緩慢

康熙三十年,設八旗火器營。每卒發一鳥槍。滿洲八旗每旗設子母炮五位,其餘大小炮均貯於漢軍八旗炮局內。康熙中葉後,國內局勢日趨穩定,對大炮的研習也隨之放鬆,滿洲八旗軍營中仍主要用弓矢,及少量鳥槍。自雍、乾以後,火炮沒有什麼發展,製造也很少。迨1840年英國炮艦來犯時,他們所用的火炮與220年前輸入我國的火炮相比,並無實質性的改革。但在當時人的眼中,卻還是“夷人船堅炮利。”清政府倉卒拿出來應戰的,仍是清朝初年的陳朽火炮。清雍乾後火器發展的緩慢可想而知。

西洋大炮簡介

炮身為管形,多以鋼鐵鑄造成型。整個炮身為一整體,膛壁後厚前薄,尾部較厚,有尾珠。炮身中部有炮耳,可架於炮車或炮架、炮臺上,便於上下角度的調換。炮膛為滑膛。炮身尾部有一小孔,為火門,是用火繩點放火藥的孔道。與我國明代原有火炮相比,西洋炮冶鑄較精,加工較細,比例較精確。所以比較精堅耐用,射程較遠。19世紀中葉後,西歐各國普遍採用了後裝線膛炮,使射擊的精確度更高,射程更遠。從那時起,炮身和炮的種類都有了很快的發展。

西洋火炮的輸入是明清之際傳入中國的許多種西方科學技術成果之一

火藥為黑色火藥。現代使用的標準黑色火藥的比例一般為硝75%,硫磺10%,炭15%,但當時所用的火藥沒有這樣標準。如湯若望《火攻挈要》中介紹的大銃藥方,為硝4斤,硫磺12兩,炭1斤。其比例是:硝70%,硫磺13%,炭17%。我國當時所用的火炮發射藥與之相比,無多大差別,但雜質較多,加工較粗,用量亦不夠準確。西洋炮所用火藥加工較細,且使用時或用布袋按定量裝好,或用標準量勺-藥旋裝填,因而用量較準確。藥料混合好,威力也就較大。

放炮時,將火藥填入膛底,用藥撞壓緊,外面再裝填彈頭。然後將火繩(以硝煮過的麻或樹根捻成)置於火門中點放。也有一些用燧發機打火點放的。十九世紀中葉後,西方將無煙火藥用於火炮,其威力比黑色火藥大四、五倍,且燃燒後留存於膛內的殘渣少,便於清掃。使發射速度大為增加。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火藥不斷創新,點火擊發裝置也不斷改革。

彈頭為球形實心彈,用石、鐵、鉛等材料製成。如用於攻堅,則用獨彈,可致遠,威力大。若用於消滅前來進攻的敵軍,則用散彈,即先填上一些碎石碎鐵,以破布塞緊,再填上一合口獨彈,這樣殺傷面較廣。另外還有一些煉彈,響彈,鑿彈等特種彈頭。十九世紀中葉西方採用後裝線膛炮後,炮彈也發展為長圓形尖頭彈。以後炮彈的種類有了較快的發展。

炮車為兩輪木架車。有兩道車牆,尾牆較長,便於放置炮身和固定。與我國原有火炮相比,西洋炮因有專用炮車,機動性較強。

西洋火炮的輸入是明清之際傳入中國的許多種西方科學技術成果之一

炮具有銃規(角度測量儀),望遠鏡,和一些輔助工具。銃規是測量彈落距離的儀器。一般為銅製,股長1尺,勾長1。5寸,寬4分,厚1分。勾股間連一弧形規,規分12度,中垂權線,臨放射時將股端插入炮口,看權線所指角度,以調整炮身俯仰角度,預定彈落點的遠近。西洋大炮有豎射、仰射、平射、側射幾個基本角度。以仰射(6度,即現在所說的45度)射程最遠。但當時彈道學尚未發明,也沒有更精確的測距儀,故主要依靠炮手的經驗。

還有一種準星、照門瞄準法,即三點一線瞄準法。但當時並沒有用於修正偏差的儀器,所以也主要依賴於炮手的經驗。望遠鏡用於瞭遠,幫助炮手判斷敵情。不過這種儀器當時在我國並未大量使用。其它輔助工具有火繩鍬(點放火繩)、銃帚(清掃內膛)、銃炤(膛內照明)、旋刀(刮除膛鏽)、藥旋(裝填火藥)、藥撞(壓緊火藥)、銃墊(墊於炮尾以調整炮身角度)等。關於西洋大炮的射程,我國史籍中的記載差異較大,從二里到二十里各說不一。

湯若望《火攻挈要》一書,說用最大的頭號大銃,可將九斤重的彈頭髮射到十六里遠。筆者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不敢杜撰。不過,估計當時的有效射程大約並不很遠。據袁崇煥記載:寧遠之役時,後金兵曾距城五里紮營,城上以西洋大炮擊之,殺傷數十人,後金兵被迫移營。看來有效射程在數里之內還是可信的。

結語

西洋火炮在整個明清戰爭中,它作為一種新式武器,雖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並不是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無論從中外關係史的角度,還是從明清歷史的角度來看,它都是一隻短小的插曲。因此,多年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我認為,在明清之際頻繁的中外交往中,這個事件的過程是比較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