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北京知青講述在陝北插隊的往事:她說最大的欣慰就是桃李芬芳

青春是首歌,有苦也有樂。青春是苦澀的海,青春是歡樂的河。經歷了人生的風和雨……這是北京老知青沈月穎老師最近創作的詩歌。沈月穎老師有多年的下鄉插隊經歷,她也愛好文學創作,只是她的眼睛不太好,最近很少寫作。

說起自己在陝北插隊落戶的生活經歷,沈月穎老師說她是北京知青,也是陝北婆姨,她的青春年華就如她新創作的詩歌,有苦也有樂。當年為了那幾十個可愛的學生娃,她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成了留守知青,也成了陝北婆姨。她說自己雖然經歷了很多痛苦,可她生活得很充實,對自己的選擇也不後悔。

聽北京知青講述在陝北插隊的往事:她說最大的欣慰就是桃李芬芳

那是1969年的春天,十六歲的沈月穎和她的十幾名初中同學一起來到了陝北的前井家河大隊,他們六名男知青和五名女知青被分派在前井家河大隊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看看那裡連綿不斷的黃土丘陵,看看那裡溝壑縱橫的地貌,再看看低矮黑暗的土窯,五名女知青都流淚了。來陝北之前,知青們大致瞭解到了陝北的情況,他們都知道陝北很苦,也做好了吃苦的準備,可前井家河大隊的貧窮落後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比他們的預期相差很遠。用沈月穎的話說,簡直是想象不到。

第一頓接風晚餐是在三隊隊長井緒平家吃的,每人半碗白菜燉豆腐,玉米麵糰子隨便吃,還有半鍋菜湯。吃飯的時候,井緒平隊長苦笑著說:“咱這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生活艱難一些,讓大家受苦了。你們北京知青有文化,見識廣,以後咱這鄉親們的好日子,就仰仗你們這些北京娃娃了。”

聽了老隊長的話,大家心裡很沉重,老隊長對大家的期望太高了,一幫十六七歲的孩子,有何德何能讓鄉親們仰仗?有什麼能耐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在鄉親們家中吃了一個月的派飯,看看鄉親們吃的是菜糰子和糠糰子,鄉親們把好吃的都省給知青們吃,大家心裡感動又難受。怎樣才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呢?怎樣才能改變前井家河大隊的貧窮面貌呢?這個問題成了北京知青日思夜想的頭等大事。

之後的日子裡,大家一邊參加生產勞動,一邊注意觀察前井家河大隊的地形地貌,大家都在琢磨著怎樣才能為鄉親們帶來一點實實在在的好處。

第一個冬季農閒,一名叫李明誠的男知青帶領知青們把村口那段坡路拓寬平整了一下,架子車能順利透過,鄉親們擔水挑柴路過那裡也不怕滑倒跌跟頭了。看看知青們把村口那段路修好了,社員們都誇北京知青為大家做了好事情,井隊長不好意思地對知青們說:“眼皮子底下的事情哦(我)都木(沒)想到,還是你們北京娃娃想的周全,以後有什麼好想法,哦(我)全力支援。”

等井隊長說完,沈月穎笑著對井隊長說:“隊長,我有一個想法,我想利用晚飯後的時間教大家識字,保證不耽誤生產勞動,不知鄉親們願不願意學習識字。”“啊呀!這是個好事情嘛。咱這沒有學校,娃娃們沒地方讀書,你要是能教娃娃們讀書識字,大家都會念你的好哩。你先做好準備,我隨後就尋找能學習的地方。”

開春後,井隊長把他家那孔放置雜物土窯拾掇出來,把隊部裡兩盞馬燈和兩條板凳都拿來,再加上他家的兩條板凳和鄰居家暫時不用的板凳,簡單的學習場地就佈置好了,第一天就有七八個娃娃和幾名後生搬著小矮凳來學習識字了,前井家河三隊的識字班就算成立了,沈月穎還有一名叫張秋芳的女知青教大家學習識字寫字,每天晚飯後學習一個半到兩個小時。

轉眼到了1973年春天,前井家河大隊那條洩洪溝上游的攔水壩歷時三個冬季的緊張施工,終於完工了。築壩修建小型水庫是北京知青李明誠的提議(李明誠的父親是水利工程師)。當年夏季,水庫成功蓄水,水庫下游洩洪溝兩側平坦的川地都變成了水澆地,當年的玉米收成至少增收三成,鄉親們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因為修建那座小型水庫,前井家河三隊的北京知青得到了公社知青辦和縣裡的表揚和獎勵,三隊知青點被評為先進集體,獎勵一臺十二馬力的柴油機和一臺粉碎機(據說是北京方面出資獎勵的)。村裡有了粉碎機(鄉親們叫火磨),鄉親們再也不用推磨推碾了,也不用羅羅面了,婆姨們可以節省很多時間用在生產勞動上了。

1973年秋後,透過考核(先推薦後考試),李明誠離開前井家河大隊邁入了大學的校門,他成了人人羨慕的大學生。也是那年秋後,前井家河大隊小學成立,沈月穎成了前馬家河小學的第一任老師。因為小學剛成立,只有一年級一個班,共二十八名學生娃,最小的七歲,最大的十三歲。學生雖然不是太多,可娃娃們太淘氣,特別是那兩個年齡大的男娃,上課總說話做小動作,還拿土坷垃砸老師,沈月穎氣哭了好幾次。

大隊書記正準備安排張秋芳到學校和沈月穎一起教書時(沈月穎老師記得是1974年初夏),縣裡突然需要招聘一名女幹部,張秋芳透過考核去縣裡當幹部了,大隊書記就安排一隊的記工員井緒東到學校來教書。井緒東雖然只在他姥姥家讀了五年書,可他教一二年級學生是沒有問題的。主要是井緒東是個後生,調皮的娃娃都怕他,沒人再敢調皮搗蛋。

聽北京知青講述在陝北插隊的往事:她說最大的欣慰就是桃李芬芳

1974年秋天,一年級新生只招了十一個學生,都是七八歲的娃娃,加上兩名留級生,一年級共十三名學生娃。看一年級新生少,井緒東就主動承擔了二年級的教學任務,讓沈月穎教一年級新生。沈月穎主動為學生娃增設了音樂課和美術課,每天上午還有十五分鐘室外運動。

開學第一天,看新來的學生娃還是和上一級的娃娃一樣,個個都是大花臉,渾身都是黃土,沈月穎還是先給學生娃上衛生課,她把臉盆端到教室,挨個給學生娃洗臉梳頭,還用她的毛巾把娃娃們身上的塵土都抽打幹淨。幾天的功夫,學生娃們就發生了大變化,穿的明顯乾淨了,也沒有不洗臉的學生娃了。看看自己家娃娃學得乖巧也愛乾淨了,家長們都誇沈老師是個好老師。

那年年末學校放了寒假,公社知青辦和大隊批准沈月穎回北京探親過春節,學生娃們以為沈老師回北京就不回來了,一二年級的學生娃把要回北京的沈月穎堵在村頭,都哭著不讓她走。一個女娃娃抱住沈月穎哭喊著說:“沈老師不要走,沈老師不要走……”看那娃娃哭得傷心,沈月穎也流淚了,她哽咽說:“同學們不要哭,老師不走,我回北京看望父母,過完春節就回來。”

那次從北京回來,沈月穎買了好多鉛筆、橡皮和鉛筆刀,一二年級的學生娃人人有份。沈月穎還給井緒東老師送了一本新華字典和一本漢語詞典,這兩樣工具書對井緒東的教學和自學都有幫助。

到了1976年的秋天,就在前井家河小學招收一年級新生的時候,前井家河大隊得到了一個工農兵學員名額,公社知青辦點名讓沈月穎去上大學(沈月穎連續兩年被公社評為先進教師),對於這個從天而降的大好事,沈月穎非常激動,她總算能圓自己的大學夢了。

很快就通過了各項考核和政審,沈月穎把學校的工作都跟井緒東交接完畢了,她就要離開前井家河大隊了。頭一天上午,井緒東把沈月穎叫到他家,井緒東的母親包了餃子,要為沈月穎餞行。吃罷午飯,井緒東把提前準備好的一支鋼筆送給沈月穎,難受地說:“真捨不得的你走。”

沈月穎離開前井家河大隊那天一早,剛來到村頭,只見幾十名學生娃和好多鄉親們擋住了她的去路,鄉親們有端著一瓢紅棗的,有拎著一點小米的,還有拿著煮雞蛋和烙白麵餅的,大家都來為沈月穎送行了。看著學生娃們都在抹眼淚,沈月穎心裡也很難受。井隊長把鄉親們送的小米都裝在一起,把紅棗和煮雞蛋都裝在沈月穎的提包裡說:“鄉親們的一點心意,收下吧,你看看娃娃們,都捨不得你走啊。”老隊長說完,轉過臉去不敢再看沈月穎,他怕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

帶著鄉親們的祝福和不捨,帶著對上大學的憧憬和對第二故鄉的留戀,沈月穎接過老隊長手裡的那個布口袋,默默往前走去。擋在沈月穎前面的學生娃和鄉親都閃在路兩旁,給沈月穎讓出了一條道。

就在這時,一名女娃娃突然撲倒在沈月穎的腳下,雙手抱住她的腿,哭喊著:“沈老師不要走,沈老師不要走……”緊接著,學生娃們又都把沈月穎圍住,都在哭喊:“沈老師不要走,沈老師不要走……”

看著淚流滿面的學生娃們,沈月穎的心都碎了,她擦掉臉上的淚水,哽咽著說:“同學們,都不要哭了,我不走了。”

頓時,學生娃們都鴉雀無聲,沉默了一會兒,大家都高興地呼喊起來:“沈老師不走了,沈老師不走了……”

就這樣,沈月穎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她成了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繼續在前井家河小學擔任民辦教師。

恢復高考的第一年,井緒東勸沈月穎去參加高考,沈月穎說她放心不下這裡的學生娃娃,她不想離開這裡。1978年的春天,在老隊長的撮合下,沈月穎嫁給了淳樸善良的井緒東老師,她決定紮根陝北一輩子,做一輩子民辦教師。

一年後,沈月穎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娃,取名井愛京,一層意思是熱愛北京的意思,另一層意思只有沈月穎心裡清楚。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她對北京有多熱愛有多向往,別人是無法理解的。

1983年,沈月穎和井緒東先後參加了民辦教師進修學習班,他倆都轉成了公辦教師。1987年秋天,前井家河小學合併到了李家溝小學,那所小學是五個大隊(村)合辦的小學。井緒東繼續在李家溝小學任教,沈月穎調到了鎮中心小學擔任教導主任,直至退休。

目前,沈月穎和她丈夫都去了西安,和他們的女兒女婿一起生活,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

聽北京知青講述在陝北插隊的往事:她說最大的欣慰就是桃李芬芳

資料圖片來源網路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當年為了幾十個學生娃放棄上大學的機會時,她說對自己的選擇從沒後悔過,只是從心裡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也虧欠了自己的父母。除了虧欠自己的父母以外,她沒有什麼後悔和遺憾的,她說自己把青春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陝北的教育事業,她驕傲,她自豪。特別是每年的教師節都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學生的問候和祝福,她更感到幸福和快樂。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都奉獻給了黃土高原,換來的是桃李芬芳,她說這是她最大的欣慰。

謹以此文獻給普天下的人民教師,祝辛勤的園丁們教師節快樂!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