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文|歷史趣味學說

時間是非常神奇的,隨著時間的變化,滄海變桑田,田地變荒漠,誰也阻止不了時間的逝去。我們人類也是,從出生開始就一步步走向死亡,或早或晚,即使再渴求長生,也沒有誰真正實現過。但是在我們國家存在的數千年的光陰中,總有一些東西流傳了下來,就像我們的民族精神,就像我們的民族文化。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成語、俗語、對聯、詩詞歌賦等一些文化都是我們國家獨特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裡面不僅有著我們國家的歷史,還蘊含著許多人生的道理。就像我們古人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就包含了許多古代人們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這也是他們生活在世上幾十年之久的智慧結晶。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在《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中,就有這句話:

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勳。

我們將時間線移到這句話的時間,也就是公元25年的秋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正是一展雄心壯志的時候。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於是很快的,劉秀就向赤眉起義軍開戰了。第二年,赤眉軍的糧草斷絕,無法再與東漢抗衡,於是樊崇領導著數十萬的赤眉軍轉而向西邊攻打城邑。不過赤眉軍沒有成功,中途受到了阻斷,沒有辦法只能回到大本營,也就是長安。不過這個時候,長安其實已經被劉秀的大軍佔領了。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赤眉軍自然不會就此放棄自己的大本營,而是和劉秀的大軍展開了激烈的對戰。這次對戰的結果是赤眉軍獲勝了,他們重新佔領了長安。但是這一年冬天,赤眉軍的糧草依舊很是緊缺,如果繼續駐紮長安,很快就會糧草斷絕。於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赤眉軍在12月份的時候向東面出兵了。劉秀得知後,立即派人去阻擊赤眉軍,還是兩頭包抄的那種,讓赤眉軍撤退都沒得撤。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兩軍在華陰、湖縣一線的地方僵持了將近兩個月。劉秀的部下鄧禹多次都被赤眉軍的統帥擊敗,但是依然沒有放棄進攻赤眉軍。他派人再一次進攻,結果派去的人馬反被赤眉軍圍困了。鄧禹只好和別人一起率領主力軍趕去救援,然後又一次被敵軍打敗了。劉秀的軍隊戰敗逃回大營。劉秀痛定思痛,重新整兵,終於在正月的時候大敗赤眉軍。此後劉秀更是對起義軍窮追不捨,赤眉軍糧草盡斷,終於還是投降了。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交戰結束後,劉秀髮布詔令,詔令中這樣寫道:

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意思就是開始的時候雖然在回溪屢受挫折,多次戰敗,但是最後還是在澠池一帶獲得了勝利。這就像在日出的時候在東方吃了敗仗,卻沒想到日落的時候從西方獲得了勝利。“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裡面的“東隅”就是太陽昇起的地方,也就是指的東方,一切事情開始的時候。而“桑榆”自然相對的就是指日落的場所,事情結束的時候。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在說“雖然開始失敗了,但最後還是成功了”。然後這句話也一直流傳到了現在,常常被一些人掛在口中。目的就是為了告訴我們後輩們,無需在意一時的得失,雖然可能一開始在某些地方嘗過了失敗的滋味,但是你終究還會在另一塊地方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