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異族和親,促進各族友好關係,功勞最大的並非王昭君而是她

與異族和親,促進各族友好關係,功勞最大的並非王昭君而是她

甘露三年,解憂公主的長子因病而死,泥靡與她所生的兒子也病死了。在這之後她給漢朝皇帝上書,表示“年老思土,願得歸骸骨,葬漢地”。這年,解憂公主攜帶三個孫兒孫女,回到了闊別半個世紀的長安。這時她已經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了。宣帝給了她以豐厚的賞賜和榮譽的待遇,“廣置田地,厚待奉養,公主之儀朝見”她回到長安只兩年,就於黃龍元年死去,她的三個孫子都留下看守她的墳墓。她就這樣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民族友好的偉大事業,在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上寫下了耀眼的一段!

與異族和親,促進各族友好關係,功勞最大的並非王昭君而是她

然而,千百年來,對於這樣一位為祖國為民族作出了重要奉獻的女性人物,一直沒有給予應有的讚譽和公正的歷史地位。在論及西漢一代出塞和親的漢女時,我們的歷史著作中提得比較多的總是王昭君或細君公主,而對於解憂公主或則隻字不提,或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以致一些辭書亦然,如《中國人名大辭典》,有王昭君和細君公主面無解憂公主。

與異族和親,促進各族友好關係,功勞最大的並非王昭君而是她

這是不公正的。當然,其他兩位和親女性都對民族和平與國家民族多元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都是值得肯定和歌頌的人物。但是,如果不同時肯定並歌頌解憂公主,就未免不公平了。而且,在我看來,在西漢一代出塞和親的漢女當中,她的歷史貢獻和她的歷史作用,比其他兩位漢族女性都要更大些,因而她的歷史地位也應當更高些。

與異族和親,促進各族友好關係,功勞最大的並非王昭君而是她

第一,其和親烏孫而肩負的使命是特別艱鉅而重大的。其時,漢朝在民族關係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即何奴貴族政權的威脅還沒有解決,她所去的西城還是“畏匈奴於漢使”的局面。她是面臨著這些嚴重問題而出塞和親的。當然,匈奴威脅之解除,是國內民族關係長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漢族、西域各族、東胡各族人民共同鬥爭的結果。烏孫與漢的友好關係的發展,也是由於烏孫與漢兩族人民根本利益的致性決定的。

與異族和親,促進各族友好關係,功勞最大的並非王昭君而是她

但是,這些與她在之後的積極活動也是分不開的。正是由於上述問題之次第解決,才導致了呼韓邪單于“願婿漢氏以自親”和昭君出塞的歷史成果。解憂公主死後十六年,即元帝競寧元年,昭君出塞和親匈奴。沒有解憂公主出塞在其前,也就沒有昭君出塞在其後。昭君出塞時,漢朝在民族關係上的主要問題已基本解決,北方匈奴政權的威脅已基本解除,漢、匈聯合已經實現,南匈奴歸漢後,已進入了漢、匈兩族和平友好的階段。因此,昭君出塞便是去進一步促進和鞏固這一和平友好關係。

與異族和親,促進各族友好關係,功勞最大的並非王昭君而是她

第二,從疆域地理上看,呼韓邪單于乃傍塞而居,昭君出塞亦近在河套地區。而解憂公主則萬里關山,遠適伊犁河畔。由於她在這裡卓有成果的活動,使巴爾客什湖東部南部的廣闊地域與中原的關係更親密,頻繁的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這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與異族和親,促進各族友好關係,功勞最大的並非王昭君而是她

第三, 解憂公主在烏孫的時間長達五十年,三為國母,在烏孫的政治舞臺上發揮了重大作用。她所起的作用決不限於一些客觀上所自然達到的東西,而是主動地、積極地展開活動,忠貞不渝地貫徹執行自己肩負的政治使命,並使自己的活動超出烏孫的範圍而達於西域諸國,為促進漢與烏孫、西域的友好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漫長的歲月中,未見她因遭到挫折而“哀怨”、“悲愁”,“思鄉”、“戀士”,她是一位能從祖國民族友好的大處著眼的人。她堅毅勇敢,猶如天山的雪蓮頂風傲雪,常開不敗。她不愧是一位有膽有識,有思想有魄力的傑出人物。

解憂公主是一位值得歌頌的歷史人物,是一位對於祖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各族人民友誼史上閃爍著異彩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