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舌戰群儒 讀書不必考狀元

人生若只如初見,怕全成刻舟求劍。讀書不為狀元郎,尋找真我辨方向。

《三國志》是歷史,《三國演義》是小說。歷史較為真實,小說多是虛構。虛構的真情發揮往往精彩,真實的太過直白,我沒有讀過《三國志》,史實瞭解太少。但讀了《三國演義》,感覺史實成了次要,人物情節卻難以忘掉。

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尤其精采。

在江東以張昭為首的眾謀士眼中,諸葛亮年輕,出身農村,草民一個,那有什麼才華可言。他們一個兩眼上翻,視諸葛亮為草芥,出語多是譏諷攻擊。這真讓我感到可笑和無語。

人生若只如初見,嬰兒永遠在懷間。以固有的認知和觀念來衡量不斷髮展變化的人和事,正是自以為讀書多學養深的這幫文人的愚蠢。

面對曹操大軍壓境,孫權焦慮如何抗曹,魯肅獻計孫劉聯合共打曹軍,請諸葛亮來勸吳主並共商抗曹大計之時,眾謀士這個說曹操大軍厲害那個道劉備出身太寒酸。真是哪兒不癢往哪撓。

最可氣也是諸葛亮回答最精采的是嚴畯的一問。嚴在吳國面臨生死關頭一本正經的問孔明治何經典,也就問諸葛亮研究的是那一門學問。結果遭到諸葛亮的一陣炮轟。

諸葛亮說,整天尋章摘句,是世上的腐儒,怎麼能夠興邦立事?從古至今看,伊尹、姜子牙、張良、陳平、鄧禹這些人,都有匡扶宇宙之才,也不清楚他們一生專門研究什麼經典學問。難道說就得像一般的書生,筆墨紙硯之間,數黑論黃,爭短論長,舞文弄墨一直到死嗎?

說的死讀書的嚴畯垂頭喪氣,啞口無言。讀到這裡,真心佩服諸葛亮,說的好,批的解氣。

不想還有傻鳥往搶口上撞。忽又一人大聲說:“孔明好說大話,未必有真才實學。恐怕被儒家學問人笑話吧。”孔明看了看,這個人是程德樞。孔明微微一笑回答說:“儒有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一定使恩澤惠及當時社會,名留後世。如果是小人之儒,只知道雕蟲小技,一味寫字論文。青春作賦,到頭白了還沒讀完經書。筆下雖有幹言,胸中實無一策。像漢代楊雄以寫文章出名,然而屈身投靠了王莽,最後不免跳樓而死,這就是小人之儒。這樣的儒生,雖一天寫一萬字的文章,又有什麼用呢?”程德樞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我佩服諸葛亮的議論,學以致用,理論必須和實際相結合。否則,就是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而百無一用。這是我讀三國受益最大的情節,沒有實力靠搖頭晃腦唸唸有詞最終只會被人拆穿打倒。

羅貫中是明朝人,號湖海散人。寫《三國演義》洋洋灑灑,豪氣洋溢紙上。明朝是科舉制發展的極端,八股文盛行,鉗制人的思想,聰明才智全浪費到了舞文弄墨考狀元取功名上,得了官職權位後,整日勾心鬥角爭名利,窮其一生,何苦來哉!

羅貫中沒考狀元,卻以《三國演義》流傳後世。狀元們早已隨波逐流,湮滅無跡。而羅貫中用自已的思想和文字從紅塵苦海中打撈出了自己。

讀書是為養精神,是更有意義的生活。

諸葛亮舌戰群儒 讀書不必考狀元

羽扇綸巾,舌戰群儒

諸葛亮舌戰群儒 讀書不必考狀元

遺世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