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政權卻似早已滅亡,士族力量不可或缺,理想者卻顯得不合時宜

其實看似強大的曹魏政權,實際上跟東漢一樣,曹魏其實早就應該亡了。因為在司馬懿找到了機會發動了政變以後,曹魏政權事實上就已經是司馬家族的了。而在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十幾第一個就是這些士族雖然有自己的利益。但是十幾年之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最終還是逼的曹魏的最後一個皇帝禪讓,也只是辦了一道手續而已。而司馬懿發動政變的過程以後我會一點點的說到,在這裡我們只說曹魏滅亡的根本原因。

曹魏政權卻似早已滅亡,士族力量不可或缺,理想者卻顯得不合時宜

其實這個原因還得從曹魏建立的時候說起。曹魏的建國之路,是一步一步曹操探索出來的。因為曹操個人鮮明的特點,曹操是一個有理想但是心中沒有大局觀的人。他的理想,是要建立一個有關於寒族的政權。因此,曹操很自然的就遭到了本地士族階級的抵制和抗爭,包括對於曹操的暴動和暗殺,雖然都沒有結果。但足以證明內部的矛盾多麼的明顯。

然而袁紹發動的官渡之戰把整個局勢都改變了。最能代表士族的利益的袁紹被曹操用實力證明為是紙老虎一個,而這個時候的曹操就已經成為了帝國的象徵。但是士族和曹操都面臨著兩個難題,那就是雖然士族有自己的利益關係存在。但是他們不能拋開曹操去建立一個全新的政權,這很明顯不現實,當然曹操也不能拋開士族一味地利用和尊崇天子去做一些有損於士族利益的事情,但是如果曹操丟失了皇帝這張牌,不管是士族還是曹操都將失去彼此競爭的正當性。而漢獻帝能平安並且沒有事情發生,這是重要原因。曹操身邊計程車族比其他諸侯要多的多,也不奇怪因為曹操本人納賢從不看出身。因為在曹丕廢了漢獻帝之前,曹魏與大漢並沒有任何的區別。因此,即便你如果去了許昌,也不等於你就投靠了曹操,而即便你投靠了曹操,也不等於一定得忠誠致死,這樣也就表明不等於一條道走到黑。

曹魏政權卻似早已滅亡,士族力量不可或缺,理想者卻顯得不合時宜

也就是說,曹操與士族之間都在打同一個算盤,這個算盤就是相互利用對方實現自己的目的和應得的利益。這個時候,就看誰更會下棋了。而公開和曹操叫板的就是孔融,結果被曹操不留情地殺掉,而之後心裡擁有著理想的荀彧也沒能逃過曹操的手,而這兩個人的悲劇,剛好就是士族的矛盾所激化的,說到底就是他們的都是站在士族的最終利益上和曹操叫板,而曹操是什麼人,曹操其實是一個集各種思想與一身的一個思想體。東漢王朝當時都是用禮興國,而曹操和其他計程車族他們似乎別無選擇。

曹魏政權卻似早已滅亡,士族力量不可或缺,理想者卻顯得不合時宜

可能只有一個人知道這樣直線救國是沒用的,甚至會把事情越弄越複雜,而這個人就是陳群,陳群其實跟東吳的魯肅一樣,明知道東漢王朝不可能再有興起的可能,卻又始終堅信著士族這個階級有無限的可能。而成敗的關鍵,就主要在曹魏。因此,他不但不反對曹操建國,甚至很積極的公然讓曹操稱帝。但是曹操一死,他就立刻向曹丕提交了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官職。陳群所說的官制說穿了,就是由士族這個階級壟斷著做官職。

曹魏政權卻似早已滅亡,士族力量不可或缺,理想者卻顯得不合時宜

而在陳群建議曹丕的時候他就想通了一個問題,雖然士族與曹氏家族作對,究竟是為了大漢的江山還說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想在這樣的環境下獲得官職以求自保,曹丕認為是後者而且歷史告訴我們他認為的沒有錯,於是他接受了陳群的建議並立即下了命令實施。沒過多久,他就在中原士族的幫助下和他們的推行之下當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