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前言: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韓氏和其他兩家紛紛

脫離

晉國管制,三家的聯盟之勢也逐漸瓦解,各自回到自己的屬地,建立諸侯國,並在得到周王室的認可後,形成戰國時期新的組織架構——戰國七雄,韓國就是其中一個。

立國:公元前453年,韓國大夫與趙、魏兩家滅智襄子一族,並

瓜分

其封邑,而後又將晉國王室領土全部瓜分完畢;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都得到周烈王承認,位列諸侯。韓國正式立國,建都於禹州。

覆滅:公元前265年,韓國捲入秦趙相爭,引發長平之戰,兩方霸主同時甩鍋韓國,韓國危機四伏;公元前230年,韓被秦所滅,成為其他戰國六國中

第一個

被秦滅的國家。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戰國疆域分佈圖

韜光養晦,名門之後

1

、卿族崛起,韓氏封邑

韓氏起源於曲沃恆叔一族,根據《史記·韓世家》記載,其先祖為韓萬,是曲沃恆叔之子,也是姬姓,擅長駕車,曾為曲沃武公

駕車

,在緝拿晉哀侯時

立功

,受曲沃武公指派,誅殺了被俘的晉哀侯。曲沃武公正式進階成為晉國國君,史稱晉武公,姬萬被封於韓原。自此,以封地為姓,後人皆為韓氏。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韓萬駕車

從血統上看,韓氏也出身於周王室旁支,只不過韓氏與周王室的關係沒有晉國王室那麼密切,尤其是經歷過曲沃代翼的變動後。早期的韓氏一族並沒有太多詳細的記錄,甚至幾任家主、繼承人都沒有生卒年份記載,可見當時韓氏卿族都在忙於

擴張

自身勢力,無暇於其他。

2

、蓄勢待發,積少成多

韓氏一族在晉國一直都身居高位,是晉國的大夫。晉國在稱霸的過程中,卿族的勢力也在擴張,之前就有過

趙盾弒君

的事發生,趙氏其中一族才有這下宮之難的。後來晉厲公執政後,又將三郤滅了;三郤與其他卿族不同,本身是晉國公族出身,有如此顯赫的身份還落得這樣的下場,

樹大招風

,太過顯赫,當時的晉國國君又精明強幹,不可能允許下屬的權勢急劇膨脹。

反觀韓氏,韓氏一族在晉國很低調,因為有了這些

前車之鑑

,韓氏一直小心行事,且在晉國國君面前也從沒有表露出異心,與其他公族和卿族都交好。在智襄子當政時期,帶著趙氏、韓氏、魏氏一起將另外兩個範氏、中行氏,瓜分了他們的封地。韓氏、趙氏、魏氏沒有牽頭去做這件事,但是都在這場瓜分中得到了實惠好處。晉國之前的六卿,縮減至四卿;雖然卿族的數量少了,但是四卿的勢力在完成這一次吞併後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各個氏族都趁機壯大自己。晉公雖然惱恨,也借兵反抗過,但很顯然,這時候的晉國國君對國內把控早已不復之前的強勢,四卿

抱團反擊

。而且晉國因為內部爭鬥不休,宏圖霸業也不如之前鼎盛。

3

、智氏變革,新政實行

智襄子意識到要卿族爭權導致了王室大權旁落,影響了晉國向前

發展

,所以想到要恢復晉國的強盛,必須改善卿族與王室的關係。

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他牽頭出面,歸還一部分自己的封邑給晉國王室,然後帶動韓、趙、魏三家分別出讓同樣的封邑,藉此

恢復

王室的力量。當時韓氏的當家人是韓虎,他本來是想直接拒絕的,因為一

萬戶邑

不是小數,他可捨不得。但是韓虎的心腹段規勸誡他:如果韓氏拒絕智氏的提議,那麼智氏就會以此為由,趁機派兵攻打韓氏;如果我們答應後,有其他士族拒絕,智氏一定會發兵攻打,我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智氏不會太提防我們,而我們可以等待

形勢好轉

,伺機而動。

果不其然,四卿之中只有趙氏

拒絕

了智氏的提議,而趙氏也成了眾矢之的。智襄子帶著韓、魏兩家一起圍攻了趙氏,趙氏危矣。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三家分晉

石破驚天,三家分晉

1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圍攻趙氏的戰爭持續了三年,智氏得到了晉國王室的支援,率領王師攻打趙氏,趙氏不敵,一路打,一路退,境況十分窘迫。趙氏先祖之前在晉陽

經營多年

,在幾次退敗後,入駐晉陽,以待翻盤。趙氏入晉陽後,智襄子帶兵趁勝追擊,大軍壓境,趙氏插翅難逃。但智氏先後下令攻城,晉陽城池堅固且城內糧草充足,竟然幾次都沒有攻破。智氏見短期內無法連根拔除趙氏,就

改變策略

,開始圍困晉陽城,打算來一場持久戰,等晉陽城內的糧草消耗殆盡,趙氏不服輸也不行。

持久戰畢竟對於雙方大軍都有消耗,智氏還要顧及被他一起拉來的韓氏和魏氏,為了給這兩家堅定信心,智氏許諾攻下趙氏後,將趙氏的封邑領土一起瓜分掉。就這樣,趙氏以一己之力硬扛了晉國大軍兩年。

後來智氏發現了晉陽城的

地理劣勢

,派兵駐守汾水堤壩,疏通渠道,水淹晉陽城;這次晉陽城中軍民都開始恐慌,水火無情,城中開始出現糧食危機,有人戶易子而食了,趙氏漸漸有些壓不住了。

2

、唇亡齒寒,臨陣倒戈

趙氏眼看就要抵擋不住了,趙公心腹張孟談出城分別面見了韓虎和魏駒,以當前的局勢遊說了一番。其實韓虎和魏駒都明白:啃下了趙氏這塊硬骨頭,就該輪到韓氏和魏氏了,

唇亡齒寒

,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於是,三家悄然解除了隔閡,一場

驚天密謀

開始醞釀起來。

協議達成後,韓氏和魏氏分別帶著自己的兵士到了堤壩上,消滅了原本智氏的兵士,隨後改變水渠的流向,汾水直進智氏大營;而趙氏五年的隱忍也一朝爆發,在韓、魏的配合下,直接出城打進智氏大營,

血洗

五年的頹敗。智氏兵營大亂,無力回擊,主將被殺,主力部隊也盡數被滅。

訊息傳回晉國都城,晉國王室和智氏一族都

震驚

了,智氏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決斷,馬上投奔晉國王室一起對抗三家聯盟。對抗持續一年多,以韓、趙、魏三家獲得最後的勝利,智氏一族被誅滅,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封邑,之後只給晉國王室留下兩處領地。

韓氏的小心經營、低調行事讓他們在晉國的亂局中得以生存、壯大。在開始對晉國瓜分時,韓氏也開始琢磨自己的前程了,韓氏之前就開始謀局,在分地的時候特意要了

土地貧瘠

的成皋。這個地方看似一塊荒地,但是距離鄭國很近。這為日後韓氏的對鄭戰爭奠定地理基礎。韓氏、趙氏、魏氏因為利益而聚,也必然會因為利益而散,趁現在好聚好散剛剛好。大局初定,現在就差個契機。

3

、韓滅鄭之戰伊始

不得不說,韓氏打鄭國的主意已經好久了。韓氏的地理位置其實並不好,地處現在的黃河中游地區;東邊、北邊有魏氏,之前勉強算個

盟友

,分開後就各自經營了;西邊是秦國的虎狼之師,惹不起;南邊是楚國的數十萬大軍,也打不過。柿子還是要挑軟的捏,因為有了之前分地的鋪墊,趁著鄭幽公剛剛繼位新朝不穩,韓康子出兵鄭國,就從成皋開始。

突襲發兵,讓韓國得逞,鄭幽王被誅殺,鄭國陷入被動;鄭國又立新王,韓氏一邊參與分晉,一邊想著再次攻打鄭國。韓康子過世後,韓景侯接管韓氏一族,又開始傳送對鄭國的戰爭,擊敗鄭國,雙方僵持不下。鄭國也是個

歷史悠久

的國家,全力相抗,韓氏一時也無法立即攻克。

戰國的兼併戰爭有時候就很

隨性

,鄭國攻不下來,韓景侯被魏文侯拉上一起去打齊國了。戰爭中心轉移,韓氏和鄭國保持了一段時間的

相對和平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韓國位列諸侯

另起爐灶,位列七雄

1

、韓氏立國,冊封諸侯

公元前403年,周烈王

正式承認

韓氏、趙氏、魏氏為諸侯,三家分別立國,戰國時代開始。韓國的第一任國君是韓景侯,建都於陽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雖然這三家早就是雄踞一方的霸主,但是這次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於“禮法”上更加

名正言順

。韓國立國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事,但是韓國在建國初期在策略、法律上出現了一致的情況,大臣之間多有矛盾,大臣和百姓一時都無法適應。

可能是經歷過晉國的亂政問題,韓景侯相當重視

君主集權

的問題,對大臣要考核、監察,言行一致、工作稱職、對君主忠誠等等,透過這些考察進行賞罰,辨別奸佞之徒;當然這一切都要暗中進行,不能被百官察覺,否則會偽裝矇騙君主,但君主要掌握一切動向,獨自判斷。這其實算是早期的

監察制度

,在韓國初立時取得了一些成效。

景侯在位期間重視農業,因為鐵器的發展,

農具

牛耕

的配合為提高農業生產提供巨大的幫助,糧食產量有了顯著提升。這和韓國重視商業和手工業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韓商在戰國時期十分活躍,遊走在列國之間,交易馬匹、布匹、以及各種商品;而韓國對手工業者也是極為寬厚的,個體經營、私有經營,還有官營不同階級都有匠人工作,推動著韓國社會的發展。

2

、文侯中興,初露鋒芒

韓國之前對鄭國發動過戰爭,兩方爭鬥過後,以韓國的勝利告終,但鄭國還有反擊的機會,所以一直隱藏鋒芒,積蓄力量。韓國立國不久,法令上多有不和,又忙著聯合魏國攻打楚國。聯合作戰結束後,本應休養生息、恢復戰力,鄭國此時

看準時機

,趁韓國軍隊疲憊修養之際,在公元前400年派兵攻打韓國,包圍了韓國都城陽翟,以報之前

忘君之仇

韓鄭兩國打的膠著,這些年互有勝負,這次圍攻打到韓國都城,可見鄭國實力不可小覷。不過在韓國危險之際,楚國突然出兵攻打鄭國。因為鄭國深入韓國腹地攻打韓國,戰線距離拉開較長,楚國也看準時機來了一招“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鄭國回援,解了韓國圍城之困。

鄭國在戰國中算是二等諸侯國,在攻打鄭國這項作戰方針中,韓、魏、楚都很有默契。在韓文侯時期,韓國勢力逐漸變強,對外戰爭也逐漸頻繁,其中鄭國作為韓國首要打擊目標,自然首當其衝承受了韓國的戰力。公元前385年,韓國舉兵攻打鄭國,奪得鄭國陽城;幾乎是在同一時期,魏、楚、韓多次出兵鄭國,瓜分了鄭國大片領土。此時的鄭國已然無力反撲,韓國也終於將矛頭調轉,同年,韓國開始向宋國挺進,一直打到宋國都城,俘虜了宋國國君。五年後,韓軍又進攻齊國,一直打到齊國桑丘後,凱旋而歸。文侯在位期間,韓國的農業、商業、手工業均有顯著提升,尤其是

鐵質農具

已經廣泛使用於日常耕作中,糧食產量大幅提升;商業經濟也相當繁榮,都城陽翟是當時有名的工商業發達的

大城市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文侯伐宋

3

、良才輔佐,鼎盛韓國

韓國的發展由一開始的混亂逐漸走上了正軌;文侯過世侯,韓哀侯繼位。這位哀侯運氣不太好,政績平平,在位三年,因下臣政見不和,被刺客

誤傷致死

。但是他在位期間完成兩件大事:其一,夥同魏國和趙國將晉國國君廢為庶人,讓晉國絕祀並瓜分其食邑;其二,哀侯完成了韓國先祖們最初的夙願,將鄭國徹底消滅吞併,並

遷都

新鄭。

之後韓懿侯繼位後,繼續著對外作戰的方針,不過這次的打擊物件卻是韓國的老熟人魏國。三家分晉的時候韓、趙、魏同仇敵愾,現在魏國內亂,韓國和趙國又想效仿先祖來一次”雙雄分魏“。兩家合夥搞事情自然是

熟門熟路

的,不過圍上魏國都城的時候,韓、趙兩國在對魏處理上發生了分歧,這個分歧到最後都沒能妥善解決,結果導致這場想象中的瓜分被重重拿起,輕輕放下了。韓國悄悄撤軍,趙國無法獨立吞下魏國,魏國

天降大運

化解了這次危機,這在整個戰國史中都算的上是一場奇葩的戰役。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韓昭侯與申不害

韓國因為本身是戰國七雄中

最弱小

的國家,所以韓國在對外戰爭中也會經常受到來自其他六國的攻伐。當時秦國開始率先實行變法,韓國的國君也在尋求變法之道。韓昭侯時期,提拔申不害為丞相實施變法,

內修政教

外應諸侯

,幫助昭侯加強君主中央集權。申不害是早期的法家代表,他的學術更注重“術”,這與韓國的國情是密不可分的。在實施變法的十五年裡,韓國雖然弱小,但依舊能立於群雄之間,這其中與申不害的變法改革有直接關係。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申不害變法

盛極而衰,走向滅亡

1

、前功盡棄,衰敗回落

戰國時代各個國家都在尋找

變法圖強

的國策,但是極少有像秦國一樣堅持下來的。韓國的變法雖然有效,但是昭侯過世後,後世的國君並沒有堅持執行下去,錯過了改變韓國命運的機會。

這時的中原已經十分混亂,各路諸侯都在聯合相互攻伐,韓國在關鍵時刻又

站錯了隊

,被秦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私下找了張儀向秦國求和,送了城池,還賠了兵器,才暫時止息了秦國的征伐。

從此,韓國就堅定地跟著秦國這個“大哥”一起攻打楚國了,這次跟著秦軍自然是大獲全勝,不過這樣的勝利並

不值得

韓國高興。

2

、腹背受敵,四處求援

韓國跟著秦國打了楚國,秦國是打爽了,也班師回朝了;可韓國還是和楚國接壤的,楚國不敢和秦國硬碰硬,自然要拿韓國

出出氣

,一路打到雍氏城,韓襄王受不了了,趕忙去求援秦國。

秦國一開始也沒理會,反正打的是韓國,韓國再次派出使者

求援

,找到甘茂,才說動親王出兵相救於韓國。韓國困境解決了,但是之後的幾十年裡被秦國拉著各處征戰,四處樹敵,國力一日不如一日了。

到了韓釐王時期,韓國和秦國

交惡

,秦國多次派兵攻打韓國,趁機侵佔了韓國大面積土地;但此時的韓國早就不敢怒,也不敢言了,只能由著秦國指哪兒打哪兒了。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韓非子

3

、韓非出世,回天乏術

在整個戰國史中,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

,他綜合前人變法成功與失敗的例子,將辯證法和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言論和著作。當時他的著作流入秦國,也得到了親王的大加讚賞,都忍不住想來韓國“挖牆腳”。

但是這樣驚世之才並沒有得到重用,在韓非子來到秦國後,被李斯和姚賈陷害,

死於獄中

。親王得知韓非死後,十分後悔,但也於事無補了。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長平之戰

戰國末期,秦國再次攻打韓國,韓國不想被所滅,改降於趙,進而引發了長平之戰。弱肉強食,韓國飄零在秦、趙兩個大國之間,終於在公元前被秦所滅,成為了戰國七雄其他六國之中第一個被秦滅的國家。

強弓勁弩弱韓,最短命的戰國七雄

▲韓國被滅

總結: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擁有非常豐富的鐵礦資源和冶鐵技術,並最早將鐵器運用於農業生產和軍事兵器之中,當時就有“天下強弩盡在韓”的美譽,可見軍事實力強悍。但是韓國的地理位置成為了韓國致命的弱點,在群雄爭霸的年代,韓國位於群雄環伺的境地,沒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發展和支援。國力強時想打誰都行,國力弱時誰想打你也都行。變法圖強是很好的途徑,可惜沒能堅持下去;長平之戰後,韓國註定是被吞併的命運了。

參考文獻:

《史記》

《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