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前言:

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著有一本啟發世人心智的奇書《智囊》,在第一部“上智——深謀遠慮”篇中,講述了一個故事。唐肅宗第三子建寧王李倓為人英明果決,並且對其父肅宗忠心耿耿。肅宗欲立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由其統領軍隊東征叛逆。但此舉遭到了謀臣李泌的反對,他稱建寧王雖有才幹,但廣平王李俶才是長子,如果建寧王戰功顯赫,勢必會引起皇室紛亂。肅宗又問廣平王是嫡長子,也是以後的皇位繼承人,為何還要去做兵馬大元帥鞏固地位呢?李泌回答廣平王尚未被立為太子,現在國家艱難,所有人都心繫在元帥身上,如果建寧王立下大功,到時候陛下立廣平王做繼承人,建寧王的部下定不會善罷甘休,本朝太宗就是很好的例子。於是肅宗就任廣平王為元帥,李倓聽說後,還說這正是自己的心意。李泌的深謀遠慮早早佈局,最後李倓果然暗淡收場,力助廣平王李俶坐上皇位。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代宗即位後對李倓大加追諡

《舊唐書》記載至德二年,李倓被奸佞李輔國,與李俶的母親張良娣陷害致死,而唐代宗繼位之後,對李倓一再追封,可見李倓確實是冤死,他的死是統治集團內部權力之爭造就,所以在代宗也是李俶繼位之後,追贈李倓為齊王,又在大曆三年追諡為承天皇帝,並在詔書中稱讚李倓的品德與謀略。代宗對李倓一再追封,可謂是恩寵備至兄弟情深,但代宗這個舉動是出於手足情深,還是認為李倓死得太冤呢?如果其中真的有冤情,應該是唐肅宗造成,否則代宗沒有必要對李倓,做出超乎尋常的追贈。如果事實如此,也證明了《智囊》中李泌擁有過人的遠見,不僅預見到了肅宗的成功,還早早對皇儲之爭,進行了關鍵佈局。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有勇有謀有野心的李倓

眾所周知肅宗李亨能在政治上成功,關鍵就在於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巡幸蜀地之時,他分兵去靈武,其中雖然有一定的風險,這是一個影響大唐全域性的重要決策。在這個關鍵轉折之中,建寧王李倓居功至偉,他力勸肅宗放棄入蜀,而此時的李俶只是一個附和者,倡議肅宗分兵靈武的的元從是李倓,還有李輔國、張良娣等人。在這個慌亂的時期,李倓極有超遠的政治眼光,力勸父親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這樣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的皇子,對皇位不可能沒有想法。另外史籍中還記載了,李倓對於肅宗的孝順與忠心,並以此提高了自身威望。《舊唐書》記載李倓

“血戰在前”

,這是十分忠勇的表現,而且在肅宗吃不上飯之時,李倓

“涕泗不自勝”

,這是孝心的一大表現。

李泌設計使李倓與大元帥位失之交臂

無論是李倓真心實意,還是故意“作秀”,的確因此贏得了政治資本,不僅獲得了肅宗的信任,還贏得了將士的尊敬。在此情況下肅宗在選擇繼承人之時,難免會心中猶豫不決,事實上肅宗的確曾考慮過,立李倓為接班人。《舊唐書》記載李亨到靈武之後即帝位,在嫡長子李俶為監國的情況下,仍欲任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明顯對李倓給予厚望。然而李泌等謀臣的態度,更偏向於李俶,肅宗只能作罷。李泌在當時是個十分有影響力的大臣,在代宗一朝中也頗受恩遇,這都是源於當初支援李俶,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的事。再看李倓對李泌反對自己出任元帥作何反應,《通鑑》記載李倓

“謝泌曰:‘此固倓之心也!’”

,李倓說這就是自己的想法,他當然說了違心話,不過在既成事實面前,只能故作一種高姿態罷了。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肅宗鍾愛李倓而不得不妥協

可以推測肅宗決定讓李俶做元帥之時起,李倓與李俶之間的輸贏就已經成定論,雖然這個結果不是出於肅宗本意,但他也必須向形勢妥協,因為他在靈武匆忙即位,當時叛軍攻佔半個大唐,而且玄宗遠在巴蜀餘威尚在。肅宗也知道自己靈武即位,無異於竊奪權力,隨時可能會遭到各方的質疑與反對,他必須要穩固自己的領導班子,經過權衡只能放棄自己看重的李倓。這也證明了肅宗在當時地位不穩,雖然貴為皇帝,但在人事任命上,任命兵馬大元帥,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政治決策,卻充滿無奈不得隨心行事,只能向部下妥協,任李俶為元帥,這也為後來賜死李倓埋下了伏筆。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肅宗的又一次無奈之舉

關於李倓之死,《舊唐書》記載肅宗聽信李輔國與張良娣的讒言,從而賜死了李倓,後來又後悔醒悟。而後面一段卻記載,李倓被人利用企圖謀害李俶,肅宗為了穩定局勢不得不賜死李倓,這兩段史料相互矛盾,其中又隱藏了何種真相呢?結合前段分析,我們可以推測肅宗不是被奸人矇蔽,而是忍痛割愛迫不得已殺掉了李倓。當初迫於屬下的壓力,肅宗無奈任李俶為元帥,這次賜死李倓,則又是迫於李輔國與張良娣等人的壓力,又一次的無奈之舉。張良娣陷害李倓,是因為要為自己的兒子李俶,剷除掉一個皇位競爭對手。李輔國陷害李倓,是因為自己是李俶的“鐵桿”支持者,所以李倓之死,就是建寧王與廣平王兩股勢力之間的權力之爭所致。

李泌的高超政治智慧

再來分析一下《智囊》這一篇章中“主角”,李泌的政治立場。建寧王李倓被賜死之後,他曾與肅宗談及此事,還講了很多唐代王朝的往事。《舊唐書》記載廣平王收復兩京之後,李泌入朝給肅宗報捷,談到建寧王時李泌說:

“廣平兄弟天倫篤睦,至今廣平言及建寧,則嗚咽不止”

,說李俶與李倓兄弟情深,至今李俶談到李倓之死,仍然傷心痛哭,在這裡李泌很明顯在給李俶說好話,向肅宗表示李俶是個重情義的人。隨後李泌提到《黃瓜臺辭》的典故,這首詩由章懷太子所作,用採瓜比喻父親與兒子的親情,痛斥武則天的暴虐。李泌這是在保護廣平王,勸誡肅宗不要再讓李俶也被流言所傷,李泌句句不離李倓,實際上都是在談李俶,這裡體現了李泌的政治智慧。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李倓死後又被李泌利用了一把

首先李泌顯然知道肅宗,對李倓的死一直耿耿於懷,心中帶有無盡的痛惜之情,在這種情況下,向肅宗說一些李倓的好話,可以投其所好。其次李倓已經死去不能復生,李俶的對手不復存在,就算讚揚他幾句,也不會對自己不利。而且李俶的地位還不太穩固,藉著談到建寧王之死,來勸說肅宗不要輕信對李俶不利的言論。李泌用《黃瓜臺辭》說事,具有多重的效果,李倓在死後又被劉邦利用了一回,對李俶送出“神助攻”。在李倓與李俶的政治博弈中,李泌先是說服肅宗,將兵馬大元帥的職位委任給李俶,其實初衷並不算為了國家利益考慮,而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已。在李倓已經死了的情況下,他再次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再次在肅宗面前建立李俶的優異形象,可見他與李輔國一樣,都是李俶的“鐵桿”支持者。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李泌深謀遠慮維護嫡長子繼承製

馮夢龍在《智囊》“深謀遠慮”篇第一章中,就講了李泌的深謀遠慮,他正是看透了李倓的能力與野心,如果任憑李倓在肅宗面前,與團隊中的地位越來越高,李俶雖然身為嫡長子,但遲早會被李倓擠下去,到時候大唐未來的皇帝,必定將會是李倓。其實李泌支援李俶,也彰顯了他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決心,尤其實在皇室紛爭不斷的大唐王朝,在李泌看來這是國家最大的不安定隱患,“安史之亂”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儲君繼承製度不完善,導致的惡果。如果李倓身為庶子上位,那麼嫡長子繼承製在唐朝,更加失去了立足之地,到時更大的災禍必定將不遠矣,所以他一開始,就鼎力支援嫡長子李俶爭奪皇位,在李倓剛建立個人威望,欲更進一步的關鍵時期,對李倓造成沉重打擊。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代宗追封李倓的本質

古人有云最是無情帝王家,而帝王家的無情是來源於對權力的追逐。表面來看是各個皇子之間的競爭,然而也是皇子背後的政治勢力的博弈。既得利益集團,為了維護已經得到的利益,不惜對競爭對手實施無情打擊,而覬覦者隱忍不發,等待絕地反擊的時機。這種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你死我或的鬥爭,在歷朝歷代都不勝列舉。即使是親人擋了自己的路,也會無情將其剷除,當昔日的競爭對手,不再對自己產生威脅後,他們又虛情假意地展示自己的慈悲,這不是他們的人性復甦,而是作為勝利者的一種姿態,例如李俶談及李倓嗚咽不止,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尾聲

早在唐代前期,勝利者對失敗者進行追封的事例就有很多,例如武則天、唐玄宗、肅宗、代宗等,都幹過這樣的事,實際上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爭奪之跡,並不是出於手足情深。代宗論才幹不如李倓,早從靈武分兵開始,兩兄弟之間的爭鬥就已經開始,李俶的最後勝利,是得益於其背後政治勢力的助力,而最重要的就是李泌,為李俶爭來的兵馬大元帥之位。一句話變了李俶的劣勢。如果李俶在當時與此職位失之交臂,恐怕將會遠遠落後於李倓,到時候也會失去了爭奪皇位的資格。馮夢龍將李泌,安排在“深謀遠慮”篇的第一號人物,的確有其實力所在。

【參考資料:《舊唐書》,《通鑑》,《智囊》】

馮夢龍在《智囊》中,推崇深謀遠慮的李泌,可見他認為此項能力,是每一個成功者的必備素質,這是一種先見之明,更是對於大局的整體把握。正是因為馮夢龍的大局觀,使得《智囊》一書,受到了無數能人異士的重視,如今《智囊》已經超出了治國範圍,被後世賦予了新的價值意義,無論是職場工作人員,還是管理與創業者,讀懂《智囊》都能為你的生活與事業,增添強大的思想助力。

三皇子有勇有謀,造成嫡長子地位不穩,謀臣用一句話改變劣勢

【智品】 智囊全集 上下兩冊 馮夢龍著

¥

69

度小店

月銷2130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