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濰縣滄海桑田,曾經老濰縣,曾經的老烏撒衛

“濰坊”一座北方沿海的城市,古稱濰州、濰縣,因風箏聞名,又被稱之為鳶都,這座坐落在山東中部的城市,用它的過往經歷,傳達往事隨著歷史潮流向前發展。

見證濰縣滄海桑田,曾經老濰縣,曾經的老烏撒衛

濰坊的舊城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他的影子,唯一能看到的是在白浪河畔岸邊的一段老城牆,探訪老濰縣,東關必不可少,追溯東關,我們就能追溯到濰縣的點滴往事。

濰縣東關的興起,始於明初的大移民。東關五大姓氏家族,韓、譚、李、杜、王,大部分是從雲南烏撒衛等地遷轉來的軍戶,最早就在後來的前所、後所一帶居住。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設立烏撒路。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攻克烏撒,修築烏撒城,設立烏撒府(土司府),隸屬於雲南布政司。設立烏撒衛,隸屬於雲南都指揮使司。烏撒衛的治所設在今貴州省威寧縣城址一帶。

見證濰縣滄海桑田,曾經老濰縣,曾經的老烏撒衛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軍九萬多人奉詔在烏撒衛一帶的各地屯田。局勢穩定後,雲南烏撒衛所轄幹戶所、百戶所的一些官兵及其家屬加入明初全國大移民行列。他們從烏撒衛一帶步行到長江,沿江而下到揚州,沿運河北上遷移到山東定居。有李姓軍戶由烏撒衛分別遷至濰縣韓爾莊李家(今屬坊子區鳳凰街道)、李家莊(今稱辛李家社群,屬坊子區鳳凰街道)、東關、賈莊(即今西賈莊,屬濰坊經濟區北城街道)等地。也有譚姓軍戶由烏撒衛分別遷至濰縣東關、大虞河頭(今屬奎文區大虞街道)、城裡布政司街(今濰城區布政司街)等地。還有韓姓軍戶由烏撒衛遷來濰縣東關。這些軍戶人家經過世代瓜瓞蔓延,都成為本地具有一定規模的姓氏家族。

再回到前所街、後所街地名來源上來。由於未見更具體的記載,不妨對相關考證進行分析後,提出這樣的假說:原來隸屬於雲南烏撒衛所轄相關千戶所、百戶所的韓、譚、李等不同姓氏的軍戶,遷來濰縣東關並在相關地域內(假定為後來的前所,後所一帶)集中世居,

見證濰縣滄海桑田,曾經老濰縣,曾經的老烏撒衛

逐漸各自形成一定規模的姓氏家族。為了讓後代記住祖先的來處,他們集中世居的地域,仍然遵循其始祖原來所在的烏撒衛千戶所、百戶所的習慣而簡稱“所”。後來,他們集中世居的地域逐漸形成前、後兩條街道,兩條街道兩旁逐漸形成前後街區。這兩條街道也順理成章地稱為前所街、後所街。至於“所”讀作“署”,是烏撒衛還是濰縣的習慣,就更難說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