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符、銅節到腰牌,我們經歷了什麼

從虎符、銅節到腰牌,我們經歷了什麼

電視劇《皓鑭傳》中有一非常驚險的劇集,講的是公子蛟謀反,逼迫趙王開啟密室,交出虎符。趙王只有一半的銅虎,另一半在廉頗手中,只有兩個銅虎合二為一,凹凸符合時,才能號令趙國軍隊。 公子蛟拿到半個銅虎,又逼趙王寫一道手書給廉頗。趙王設法故意拖延時間,並做了手腳。公子蛟即刻派人給廉頗送去半個銅虎和手書,同時也送去了用米湯寫成的密函。公子蛟以為勝券在握,迫不及待讓趙王讓位,待廉頗帶兵進宮,絞殺異己。但是,廉將軍沒有給公子蛟帶來兵權,而是救駕來了,公子蛟徹底傻眼。

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農民幹農活時發現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國兵符,現在稱作“杜虎符”。杜虎符為左半符,虎作行走狀,長9。5釐米,高4。4釐米。虎符上有錯金銘文40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大將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

從周朝到戰國,從唐朝到清朝,除了虎符這樣的符節,我們還能看到魚符、龜符、管節、圭節、令牌、牙牌、腰牌等符節符牌,材料也有金、銀、銅、玉、角、竹、木、鉛等。各個時期都有不同型別符節流行,用途也各有區別。有人認為,海昏侯錯金銀當盧,看似精美絕倫的圭狀物,其實也是一種符節。

從虎符、銅節到腰牌,我們經歷了什麼

總體來說,符節既代表身份也代表權利。比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戰國時期的鄂君啟節,為懷王頒發給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啟的免稅通行證。符節上的銘文規定了水陸運輸的範圍,船隻和車輛的數量,還有禁止運送銅與皮革等物資的條文。鄂君啟即鄂地之君,名啟,字子皙,是楚懷王之子。

從流行變化看,從符到節再到牌,實際上有個動因變化的過程,節比符更加靈活,牌比節更加普及。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就棄用虎符,節成為發兵的主要信物。其間變化的動因是地方形勢動盪,周邊民族頻繁入侵,農民隨時揭竿而起,使得東漢王室忙於應對,待中央虎符再行發兵的制度對於猝然局勢過於滯緩,因而不用合符的持節信物遂風行開來。

到了明清時代,高貴的符和節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演變成牙牌與腰牌。明朝牙牌上除了朝臣的姓名和官職,還會刻上限制。清朝腰牌就更為完備,除了編號,還有年齡、相貌特徵,發牌時間等,在形制上活脫脫是一張當今的身份證。

從符節到身份證明的脈絡雖然顯現,但我們的探究不止於此。杜虎符不但需要凹凸鑄造技術,便於合符,還有錯金裝飾技術應用,鄂君啟節也應用了錯金裝飾技術。這是為什麼?這其實是一種防偽造思想。虎符因為難以偽造,歷史故事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才沒有演變成“造符救趙”。

我國古代金銀錯青銅器,一般採用鑲嵌的方法,也有采用塗畫的方法。這兩種技術不是一般工匠能夠掌握和使用的。鑲嵌法也叫鏤金法。鑲嵌法透過鑄凹槽或鏨槽,在槽中鑲嵌金銀材料,再進行磨錯,使得器物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效果。塗畫法是漢代金銀錯的主要裝飾手法,“錯”字的解釋就是“金塗”。塗畫法,也叫“鎏金法”,其第一步是製造“金汞劑”,即是把金箔溶於若干倍量的汞中形成汞齊,也稱“泥金”;第二步是用泥金按照複雜圖案塗飾在青銅器上;第三步是金烤,即用無煙炭火溫烤,使汞蒸發,黃金圖案紋飾就固定於青銅器表面。

錯金銀技術是青銅器發明後千年之後才發明的,但聰明的華夏先民又及時地將它用到了代表最高信用的符節之上。聯想到當今的身份證,這似乎是防偽思想和技術借用的一次千年穿越。

我國的居民身份證至少應用了數字防偽、射頻識別和印刷防偽3種技術。數字防偽系統採用了加密技術,可防止身份證晶片資料被非法篡改;防偽印刷技術可以保證居民身份證至少使用10年,除非人為破壞;射頻識別可以使用非接觸裝置讀取資訊。這3種技術全部是借用過來的,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已經作用多年。同樣也是一般技術人員不能即刻能夠偽造的。

虎符的錯金銘文雖有對權利的限制,但顯出王權的威嚴,身份證的表面僅是照片姓名和年齡,但它卻彰顯了公民的權利。兩者全然不同,但在身份、權利和責任的意義上,又是何等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