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和議到固陵之戰,劉邦背信棄義在先,項羽破漢在後

項羽用劉邦的家人來威脅劉邦,原本這種事情是不會出現的,在項羽的血液裡流淌著貴族的作風,因此這樣的行為被項羽視為小人之舉。但是當時的情況項羽只能這麼做,先來了解此時此刻被困在廣武的項羽面臨的是什麼局面,首先是韓信、曹參和灌嬰三個人在齊國擊敗了齊王田廣,包括前來救援的大司馬龍且,並且迅速地平定了齊國,這也就相當於是項羽的大後方失守。

鴻溝和議到固陵之戰,劉邦背信棄義在先,項羽破漢在後

項羽

另外彭越等人則是一直位於西楚的後方進行騷擾,原本項羽失去了敖倉就造成了糧食短缺,彭越又一直騷擾西楚的糧道,這一下項羽進不可進退又不能退。同時在楚軍的後方還有著漢將不斷地清掃,先後拿下了西楚的很多地盤。齊國方面的灌嬰則是南下直接攻打彭城,另外則是繼續前進,在下邳擊敗了項聲,使得淮北全部失守。所以西楚現在的情況不但是沒有解決困境,而且西楚的地盤也是不斷地失守。

鴻溝和議到固陵之戰,劉邦背信棄義在先,項羽破漢在後

項羽

所以項羽在這種時刻才選擇了威脅的手段,雖然說在陣前並沒有討到太多的便宜,但是項羽還是等來了機會。原來劉邦為了能夠救回自己的家人,選擇了和項羽議和,這也就是歷史上的鴻溝議和。《漢書》裡的描述是“漢復使侯公說羽,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但很多人理解錯了這一點,之後劉邦的表現也說明了問題。按照史料的描述是以鴻溝為界,西邊歸劉邦,東邊歸項羽。

鴻溝和議到固陵之戰,劉邦背信棄義在先,項羽破漢在後

陳平

但是這一點真的能做到嗎?原本在和議之後劉邦打算撤退關中,但是張良和陳平卻建議劉邦趁著這個時候要了項羽的命,雖然只是短暫的一句話,但是卻能反映劉邦的地位。在這時候項羽和劉邦本質上還是諸侯王,只不過類似霸主的地位。但是這也不代表就能隨意吞併諸侯的地盤,最多隻能是有個劃分權。其中韓信先後平定魏、趙、代、燕、齊,尤其是拿下了齊國之後被封為齊王,這種情況下要他交出地盤給項羽可能嗎?

鴻溝和議到固陵之戰,劉邦背信棄義在先,項羽破漢在後

劉邦

其次張耳原本是劉邦的老大哥,而且為了互相拉攏,還提前做好了聯姻的打算,之後張敖的確是和魯元公主結婚了。另外張耳在趙的威信和地位,都不是那麼容易能夠撤王的,故而說這一次的議和,更大程度上只是緩兵之計,或者說是停戰協議,只是給了雙方一個休息的時間。但這一做法並沒有得到其他諸侯的認可,這些諸侯是不滿足現在的利益分配的。

另外奇怪的是當時的劉邦佔領了大片江山,聯合齊國的韓信,至少也是天下三分得其二,那麼為什麼劉邦還要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選擇議和呢?在我看來劉邦是為了得到高於諸侯王的地位。在劉邦沒有出關中之前,項羽才是天下霸主,現在議和劉邦也是為了成為天下共主,哪怕是和項羽平等,也要自己在政治地位上高於其他諸侯王。畢竟擺在面前的情況是劉邦唯有在彭越、英布以及韓信的一起作用下才能擊敗項羽,單打獨鬥不能戰勝。那麼劉邦則要考慮之後的安排,如何處理韓信、英布、彭越這些人。

鴻溝和議到固陵之戰,劉邦背信棄義在先,項羽破漢在後

項羽

不過在張良和陳平的建議下,劉邦想明白了這一系列的問題,議和只是自己的想法,並不能代表絕大多數的諸侯。因此劉邦撕毀了協議,並且趁著西楚撤退的路上進行追擊。所以八月時劉邦項羽二人簽訂協議,十月就開始了追擊。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項羽吃了敗仗,隨後則是退守固陵。就在固陵這裡項羽進行了最後一次對劉邦的反擊,而且還是取勝。在史料的記載中,對此並沒有太多的描述,只是簡單地提到了“楚擊漢軍,大破之。”。

鴻溝和議到固陵之戰,劉邦背信棄義在先,項羽破漢在後

劉邦

在這裡有一個衝突,那就是出現了矛盾的記載。因為在記載項羽破漢的同時,還記載了一條那就是劉邦軍擊敗了鍾離眛。對此很多人認為這一記載有問題,項羽並沒有取得固陵之戰的勝利。但事實上這並不衝突,推測的情況應該是項羽在破漢軍之後繼續向西南撤退,為了增加撤退的機率,項羽留下鍾離眛去阻擊,作為殿後軍隊也並無奇怪之處。但很顯然項羽在接連的進攻下已經是逐漸被削弱,很快項羽也即將前往垓下,完成自己最後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