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同盟條約》:一戰警報器

《三國同盟條約》:一戰警報器

關鍵詞

:普法戰爭、協約國集團成立

前因: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後,法德矛盾突出,為《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提供前提。

《三國同盟條約》:一戰警報器

▲普法戰爭

後果:

協約國集團成立

法、俄、英三國為自身利益,形成了對抗同盟國的協約國集團。

《三國同盟條約》:一戰警報器

▲協約國

過程始末

一、義大利正式加入三國同盟

公元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在維也納簽訂,義大利正式加入三國同盟。

義大利和德國、奧匈帝國簽訂的《同盟條約》,規定如三國中任何一個遭受法國進攻,其餘兩國則用本國全部軍隊援助盟國。很明顯,條約是義大利和德、奧兩國合夥防範法國的。

意、法矛盾來自雙方對北非殖民地突尼西亞的爭奪。突尼西亞距義大利西西里島只有百里,義大利一直將其視作囊中之物,長期在突尼西亞投資移民,可沒想到這塊寶地,竟然被法國撬走了。

《三國同盟條約》:一戰警報器

▲臨近義大利和法國的突尼西亞地區

二、義大利參加德國柏林會議

不久之前,法國藉口突尼西亞地區的土著部落劫持法國商隊,派軍迅速佔領突尼西亞戰略要地,並和突尼西亞總督簽訂條約,宣佈突尼西亞成為法國保護領地。聞訊的義大利國王亨伯特一世對對法國極為不滿,可想到和法國開戰,又不一定打得過,更何況在突尼西亞的失敗早有苗頭。

亨伯特剛即位時,就曾高度關注突尼西亞問題,那時候他的首相是卡伊羅利。卡伊羅利這個人很出名,他出身烈士家庭,四個兄弟都在義大利統一戰爭中犧牲,所以上臺之後威望很高。

亨伯特想借助卡伊羅利的聲望和才能,為義大利爭取突尼西亞,可沒想到卡伊羅利把事辦砸了。

義大利參加德國柏林會議時,卡伊羅利派出的外交官口才不好,人也不精明,談來談去,自己想要的領地沒有到手,突尼西亞最後也被認作是法國勢力範圍。卡伊羅利政府也因此垮臺。

其實,亨伯特很清楚,國際談判是實力談判,沒有實力也就沒有談判結果,可義大利的國力比法國確實不行,這問題一時半會解決不了,又該怎麼辦呢?亨伯特想到的辦法是,學法國。

法國在對突尼西亞軍事佔領前,把外交工作做得很透,它承認英國對塞普勒斯的佔領,換取英國對法國佔領突尼西亞的承認,並宣傳德國要侵略法國,使德國不得不在對法事務上慎重表態。

《三國同盟條約》:一戰警報器

▲突尼西亞

三、俾斯麥一直在構建反法同盟

亨伯特決定去找德國,普法戰爭後,德法成為仇敵,要想鉗制法國,最好找德國幫忙。德國首相俾斯麥一直在構建反法同盟,聽說義大利想聯合,欣然答應。但兩國的聯合有個門檻。

俾斯麥對亨伯特說,從羅馬到柏林的道路,需要經過義大利。俾斯麥的意思是,普法戰爭接收後,奧匈帝國一直是德國盟友,義大利想和德國結盟,要先處理好和奧匈帝國的外交關係。

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的關係並不好。義大利的北部領土特蘭提諾,因為國際爭端被奧匈帝國佔據,義大利一直未能收回,現在要和奧匈帝國搞好外交,亨伯特覺得這個事情可以暫時不提。

和俾斯麥的會晤結束後,亨伯特很快和奧匈帝國取得聯絡。他打出的旗號是友好訪問,訪問之行還帶上了自己的皇后瑪蓋麗塔,到了奧匈帝國之後,受到了奧匈帝國皇室的熱情接待。

亨伯特見對方十分熱情,對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說,我來到奧匈帝國,其實有更重要的目的,現在法國已經侵佔了突尼西亞,對義大利構成威脅,希望和奧匈帝國聯合,共同保護對方安全。

約瑟夫聽罷,覺得亨伯特的提議有些突然,並沒有當即做出是正面的迴應,亨伯特就回國了。

亨伯特的失敗在於義大利的國家實力較弱,而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結盟,也並沒有較為迫切的現實需要。可不到半年,奧匈帝國的態度就發生了變化,讓它態度改變的,是它的盟友德國。

《三國同盟條約》:一戰警報器

▲俾斯麥畫像

四、《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十九世紀末期的歐洲政治局勢順勢萬變,除了德國和奧匈帝國敵視法國之外,俄國對歐洲大陸局勢的態度也至關重要。普法戰爭後,俾斯麥曾建立起德、奧匈和俄國三個國家間的同盟,旨在孤立和防禦法國,可在各國對土耳其利益的爭奪中,德國偏袒奧匈帝國,惹得俄國不滿。

此後,俄國雖然沒有破壞掉自己和德國、奧匈建立起來的同盟關係,但實際已經開始逐步和法國接近。見到這個情況的德國首相俾斯麥很擔心,他對奧匈帝國說,俄國快成了法國盟友。

奧匈帝國和俄國一致存在利益爭端,在巴爾幹半島上,雙方都想取得霸權。奧匈帝國見到俄國和法國接觸,擺明了是走上了自己和德國的對立面,於是同意了德國建議,同意大利和談。

就這樣,在奧匈帝國的應允下,義大利代表來到奧匈首都維也納,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同盟條約》:一戰警報器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局勢圖

結論

《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集團的形成,此後,法、俄、英三國也為了自身利益,形成了對抗同盟國的協約國集團。但義大利在一戰爆發後,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又加入到協約國陣營,三國同盟也因此瓦解。

【參考文獻】《俾斯麥傳》《外國軍事人物辭典》《義大利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