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鍾子丨蜀書錄13·彭遵泗《蜀故》

蜀人鍾子丨蜀書錄13·彭遵泗《蜀故》

《蜀故》序

整理者說明:

《蜀故》是清代學者彭遵泗編著的一部著作,彭遵泗,(1702—1758),字磐泉,號丹溪生,四川丹稜人,清代乾隆丁巳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兵部員外郎、涼州同知、黃州府同知、署江防同知等。學問淹雅,工詩善文,著有《蜀碧》《蜀故》《丹溪遺稿》等。

彭肇洙(1699—?),字仲尹,四川丹稜人。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中進士,歷官刑部主事、戶部主事、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乾隆十六年(1751)服闕補授河南道監察御史,嚴正不阿,遇事敢言。老年離職歸鄉。學識淵博,工詩好著,有《撫松亭遺編》二卷、《竹窗巽言》二卷等。

彭端淑(1697—1777),字儀一,號樂齋。四川丹稜人。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中進士,授吏部主事,出任廣東肇羅道。賦歸後居家,致力於古文辭研究,主錦江書院講席,名重一時。為人博洽,詩學質實。著有《白鶴堂文稿》《晚年自訂詩稿》《白鶴堂詩話》《戊戌草》等。

彭遵泗編纂《蜀故》目的在於為試策提供參考資料和儲存本土文獻,寫成未及付印,後由其兄彭端淑、彭肇洙和子彭延慶整理成27卷,刻板刊印行於世。該書為類書,體例全面,注重民生,共分方域、形勢、賦稅、貢土、茶稅、酒稅、錢法、城市、坊、官制、宮室等條目,是研究四川古代風土人情、社會風俗、山川地理、人文教育重要的參考資料。(整理:蜀人鍾子)

附錄:

《蜀故》序一

仲尹氏(彭肇洙)

蜀故,此典故也。括全省之典章人物以佐案頭之博覽者也。上自天文之分野,古今之興廣,官制之沿革,名賢之著作,凡夫忠孝節烈釋道仙佛,關河險阻,無不略備,誠哉試策之寶筏,可當於通志之一助也。

餘戊辰歲解組歸來,餘弟三子延慶攜此請予批閱,《蜀故》瞭若指掌,不禁喟然曰:噫嘻!此汝父之手澤,則謹藏諸笥,為家塾之一助也可。

時 乾隆三十四年壬申仲秋月上浣仲尹氏並序

《蜀故》序二

樂齋氏(彭端淑)

吾蜀僻處邊陲,自蜀府成王儲書數萬卷,兵燹而後,盡為灰燼,好學之士欲窺全豹,駸駸乎其難矣。

餘弟磬泉喜筆墨,留京數十年,憫蜀罹獻賊之苦。 抉句而成《蜀碧》,已付剞劂行世,太史蔡雪曰:“撰著十年成《蜀碧》”,正謂此也。後為邑侯黃公聘修縣誌,隨輯《蜀故》,上自天文,下迄疆域,名賢事功,辨其真贗成集,凡廿七卷,然皆旭素狂草,塗乙縱橫,不盡可識,且隨書隨擲,恐蹈管窺耳。餘三侄延慶恃左右有年,一一秘而藏之篋笥,至乾隆三十八年,匏繫江右清江縣事畢,錄簡冊欲付梓人,而未敢以行世也。

餘時適掌錦江書院,延慶以書稟命於餘曰:“此吾父數十年之筆墨也。”餘不沒磬泉之苦心,細加翻閱真有補於博覽稽古之士,誠非淺鮮,異日表而出之,以公同好,是在子孫能繼先志耳,聯弁數語,冠於篇首雲。

時 乾隆三十八年仲春月書於錦江之石室 樂齋氏序

——《蜀故》

【文圖丨鍾子先生,自號釜溪散人,作者原名鍾永新。系立身國學網編委會編委、人文頻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