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叫賣聲”

作者:暖冬

記得小時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裡經常會出現一些叫賣的人。有磨剪子磨刀的,鋦鍋鋦碗的,也有賣冰棒、賣金魚、賣雞仔的。這種小生意和商店不同,他們沒有商鋪,傢伙什都在一副擔子,或是一輛手推車裡。為了生計,走街串巷,大聲吆喝。小孩子耳朵尖,遠遠地聽到吆喝聲,會告訴家長,然後一蹦三跳地跑過去,湊到跟前看熱鬧。

遠去的“叫賣聲”

經常到我們這一片樓區的有一個推車的老漢,無論什麼季節,總穿長袍,有時還罩上一件夾背心,衣服雖舊卻齊整。他個子高,瘦骨伶仃,花白的頭髮鬍子飄飄然,有點像清代的文人。他的叫賣聲悠長:“磨剪子嘞,戧菜刀”,前半截悠揚,後半截有力。聽到聲音,樓裡的姥姥奶奶們從家裡出來,給老漢送去菜刀或剪子。老漢接過來,看一眼,就知道該怎麼辦了。只見他把袍子的下襬一撩,跨在長板凳上,沾點水,一下接一下地在磨刀石上蹭。然後用手指試試刀刃,再沾點水,接著蹭。就這樣,反覆幾次就磨好了。姥姥奶奶們都誇獎:這位磨得真好,能使好些日子。

還有一箇中年人,專門鋦鍋鋦碗。他擺弄幾下,就能把一個裂紋大碗修的完好如初,真是神奇!我曾用手摸過被他敲上去的鋦子,滑滑的,很牢,像一把鎖封住裂縫。仔細看,鋦子中間寬,兩頭窄,像個棗核兒型的片,兩頭兒帶鉤兒,正好鉤進打好的眼兒裡,最後再抹上一些白泥,這樣就能滴水不漏了。聽老人說,也不是什麼碗都值得花錢修,只有好使的,或是有紀念意義的,捨不得扔,才會拿出去修。

夏天到了,賣冰棒的老太就會出現,這是小孩們最喜歡的。不知是不是事前約好,所有老太都是一個打扮,白帽子、白套袖、白圍裙。更怪的是,老太們似乎都不高,胖胖的,走得不快卻很穩。她們不急不火,緊握小車的把手,用力往前推。小車周身也刷上白漆,只露出四個車軲轆,漆黑,圓圓的,壓在石板路上,發出“咯噔咯噔”的聲音。“冰棒,敗火”,這是開場;“小豆紅果冰棒,三分一根,奶油冰棒一毛兩根”,這是報價。這個價多少年都沒有變,我們小孩子都會唱出來。

老太們很會挑時間,大多在下午二三點鐘,正是午覺睡醒,百無聊賴的時候。聽到叫賣,一下子來了精神,跑去和家裡大人要零錢,一溜煙下樓,冰棒車正好到樓門口。冰棒是好東西,不能站在當街吃,要拿回家。把冰棒紙小心地剝下來,先咬上一小口,品滋味,再慢慢吃,消暑解饞。

後來,冰棒的品種多了,不僅有廉價的小豆紅果冰棒,也有高階的鴛鴦冰棒、冰磚;再後來,冰激凌也出現了,那簡直就是奢侈品。不知不覺,賣冰棒的老太不見了,冰棒車也沒了,想吃冰棒得去商店。隨後有了超市,冰棒可以成箱地買,儲存在自家的冰箱裡,啥時候想吃啥時候拿。但越是方便,越是找不到小時候吃冰棒的感覺。

不知何時,街巷裡再也聽不到那悠長的叫賣聲。它走遠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但老年間,北京城走街串巷手藝人的身影,他們那種心細、手巧、童叟無欺的品行,卻給我們這一代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叫賣聲”或許會成為這座古城的一個記憶。

遠去的“叫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