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靈州王繼業赴印度,演繹真實版的“西遊記”

宋代靈州王繼業赴印度,演繹真實版的“西遊記”

太祖建隆2年(公元961年),靈州節度使馮繼業歸附宋朝,靈州納入宋代版圖後,宋太祖趙匡胤一反後周的政策,停止了寺院的廢毀,採取措施給佛教以適當保護,佛教在靈州開始盛行。

公元964年,靈州發生饑荒,餓死的人很多,宋庭從涇州運糧救濟,但杯水車薪,剛剛歸入宋代不到2年的靈州社會動盪又起。許多佛教人士感念宋庭對佛教形勢的寬大和為了取得更高的社會影響、地位,積極參與救災,他們從寺產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救濟災民,並義務為失去親人的家庭做法事,使靈州的社會秩序迅速穩定下來。

由於的靈州僧侶帶有投機性的救災行為,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靈州佛教的社會地位迅速提升,信教人數急劇增加,有隱壓道教的趨勢。但由於佛教經過以前朝代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的打壓,使得佛學到了宋代戒律經典缺乏,佛教傳教過程中由於利益和理解不同產生了不同派別,這些派別都自詡自己正宗,相互攻訐,但誰也說服不了誰。加之靈州部分上層僧侶出現不守法度,生活奢靡但又沒有懲戒依據的現狀,這些派別把目光都盯天竺國(印度),想去天竺國佛祖的誕生地取來真經,從而正本清源,使自己的派別樹立絕對權威,取得支配地位和話語權。

宋代靈州王繼業赴印度,演繹真實版的“西遊記”

當時在靈州影響比較大的有兩大派別。這兩大派別的部分僧侶毅然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尋求戒律的文字根據,用來支援本派別。

公元964年,靈州沙門王繼業等300人從靈州出發,前往天竺(印度)取經。他們自備錢糧,購置駝隊,準備工作做了近一年。王繼業出發兩年後,別一派別200餘名靈州的回鶻人、60餘名漢僧於乾德4年(公元966年),也從靈州出發前往天竺(印度)取經。

這些取經人大多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農業、養殖、製造業技藝。這些僧侶在取經的同時也把中華文明傳播到沿途國家。

他們印度取經的大致線路為:從靈州出發到涼州(武威),經過張掖,敦煌至古樓蘭國,鄯善,焉耆;再穿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田,葉城,疏勒,喀什,蓋孜大峽谷,翻越崑崙山(蔥嶺),到塔什庫爾乾的石頭城,再走瓦罕走廊,入阿富汗,巴基斯坦白沙瓦,最後到達印度。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山海經曰:“身毒之國,軒轅氏居之。天竺國也。”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

宋代靈州王繼業赴印度,演繹真實版的“西遊記”

西域風情

這條取經路極為艱辛,要經過飛沙走石的戈壁大漠,人跡罕至的帕米爾高原雪山峽谷,同時還面臨來自沿途各國土匪的搶劫和熱帶傳染病的危險。沙門王繼業這路300餘人用了20個月到達天竺取經地,到目的地後只剩下35人,另一路出國後再沒有了訊息。

沙門王繼業到達天竺國(印度)後,在那爛陀寺住了下來。那爛陀寺始建於公元5世紀,在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處,是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有藏書近千萬卷,最盛時有萬餘名來自不同地方的僧人學者在此潛心進修,唐代玄奘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唐僧在此學習多年。

宋代靈州王繼業赴印度,演繹真實版的“西遊記”

西域風情

沙門王繼業在天竺國住了七年。在七年的時間裡他克服語言障礙,如飢似渴地研讀佛經,併到天竺國各地訪學,從印度僧人的手中得到了大部分戒律經卷。收集了《摩訶僧祗律》、《薩婆多部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等佛學經典。成為在天竺國都有名氣的學者。

七年後王繼業僅帶剩餘的12人取經從原路回國。回國時,他除了帶有佛經,還帶回沿途各國的一些植物種子,傳說盛產於寧夏靈武、吳忠的優質大青葡萄就是王繼業帶從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帶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