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為何都稱“子”,而不直接稱其名?

先秦時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為何都稱“子”,而不直接稱其名?

“先秦”字面上理解是秦朝建立以前的的時代,歷史意義上的先秦史研究範圍主要是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這幾個時期的歷史。在這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尤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碰撞。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遊說各個諸侯國,出謀劃策。到了戰國中期,漸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有名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後來約有10家發展成了學派。其中就有孔子、老子、韓非子、莊子等,從這些稱呼上不難發現,這些開創一思想流派的鼻祖在稱呼上都有一個“子”作為字尾,並不是他們的原名,如孔子原叫孔丘,老子原名叫李耳等。那為什麼會這樣稱呼呢?我整理了一下,覺得主要沿之於以下幾種說法。

先秦時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為何都稱“子”,而不直接稱其名?

一、周代的爵位政策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雖然式微,但基本的制度還是沿用周制。周朝時期,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的“子”爵很容易聯想到對於孔子他們的尊稱,但這爵位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更大的可能是一種象徵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說到春秋戰國時計程車大夫了,這個時期戰亂頻繁,群雄割據。“士”依靠於貴族,貢獻自己的才能,那時候的“士”沒有特殊的標準,泛指一切有才能的人。而當時的百家創始人大多都是遊歷諸國,完善自己的學說,可以說都在各國的體制下幹過的人,而作為能開創一個學派的鼻祖,肯定屬於“士”這一階層的最牛的一撥,故以爵位中的“子”來尊稱。

先秦時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為何都稱“子”,而不直接稱其名?

二、與商朝皇室的關聯

據《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商始祖偰,為舜之司徒,受封於商,賜姓子。”叫子偰。堯舜之際,偰不但是當時重要的軍事首腦人物,還是發明刻木記事之人,即把古代象形文字刻在木片或樹幹、木柱之上,商族尊奉偰為始興之祖,稱之為“玄王”。建立商朝之後,因其多信鬼神,諸事都需占卜,後更是刻字於甲骨之上,這就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甲骨文了。而上古時期,佔據統治地位的是伏羲女媧創立的易學文化,占卜屬於國之大事,“子”姓之人當然是掌握易學文化的主要代表了。商滅周立,尤其是文王創立八卦之後,甲骨文、易學慢慢埋沒在歷史潮流之中,後世的人在不斷整理和追求先賢知識的過程中,“子”這個符號慢慢的演變為有知識、有文化的代表,因此後世在對學問方面有卓越貢獻的,冠以“子”稱呼。

先秦時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為何都稱“子”,而不直接稱其名?

三、來源於天干地支

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文獻記載中,太古時代就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別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天干地支在古時是易學在實踐方面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很多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透過它來認知。地支中的“子”在代表年月方面,素有第一之稱,如古時的六十甲子為一輪迴,第一個年叫甲子年,每年的第一個月為子月,每天的第一個時辰稱為“子”時。所以“子”這個詞在古時素有第一之稱,而作為開創一學派的創始人物,是祖師也是第一人,因而以“子”來字尾。

先秦時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為何都稱“子”,而不直接稱其名?

說了這麼多,其實到底為何稱其為“子”已經無從考吊消這證了,我也只是為大家整理了普遍認候拆池為的幾種說法,我覺得,在諸子百家學術相互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免不了要收徒,教學生,把自己的思想傳承下去,像孔子就有七十二賢人,大家在以後的稱呼上總不能直呼其名吧!如此才用“子”來代替,就如同後世朝代中所稱的夫子以及我們現在稱呼的老師一般待剩,不用過多糾結於他們的稱呼,他們留下來的著作才是真正的國學經典,值得我們不斷研究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