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中,她是賣主求榮的心機女,歷史中,她的下場非常不好

在一部宮鬥劇裡,總會出現幾個賣主求榮的下人,要麼是想要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宮女,要麼是為了利益,誣陷舊主的太監。

放在清宮劇,這樣的例子就更多了,因為它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清代,有資格進入後宮的女性,分成兩類人,一是滿族,蒙族,漢族的八旗子弟,她們大多數結局會成為嬪妃,亦或是指婚於皇親;另外一類,則是上三旗的包衣,由於低人一等,所以為奴為婢,可報傳腿是又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華環立“奴僕”,而是隨時可以被皇帝壁常寵幸。

這裡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清宮劇裡“賣主求榮”的人這麼多。因為,似乎接近皇帝,沒什麼不可以,反而成了許多人的追求

《如懿傳》裡,就有這麼個人:阿箬。

阿箬年輕、美貌、心高氣傲,一直覺得在眾多下人裡自己是最突出的那一個。根據觀看戲劇的經驗,這類人物,大多並不幸福,心比天高 卻身為下賤,如此的現實矛盾會逼著她做出許多扭曲的事。

果不其然,由於父親治水有功被乾隆發掘才能,遂提拔重用,這對於阿箬來說,是個助推力,更是理由,使壞的理由:你看,萬事俱備,這下我要破繭而出了!為了出頭,只能犧牲旁人。

劇中,她被封為慎常在,通查歷史,我們發現乾隆後宮還真有位“慎嬪”,似乎可以拿來研究一二。

如懿傳中,她是賣主求榮的心機女,歷史中,她的下場非常不好

寫在史實介紹之前:歷史裡,這位慎嬪未必就是阿箬的原型,因為除了封號同字以外,她們有許多不同,姓氏、進宮年份、死因等等。所以,希望各位不要較真。

慎嬪,拜爾葛斯氏。這個姓,我們在清代敘述裡並不常見,查閱《清史稿》後,發現這是個土生土長的蒙古族。

由於位分不高,致死都沒成妃,所以她的出生年月日就無從考證,屬於歷史都懶得記的那種……

乾隆二十四年,慎嬪進宮,初次只是被封為貴人。這會乾隆49歲,她自己,大概13到16歲的樣子。30歲左右的年齡差,不僅僅橫跨在她與皇帝之間,更是拉開了與眾多后妃的距離。彼時,中宮皇后正是《如懿傳》的女主,歷史裡弘曆繼妻,那拉氏。

乾隆二十七年,貴人終於被晉升為嬪。

紫禁城裡,為嬪妃選擇封號有個非常特殊的程式:先由內閣擬定幾個字做候選,呈現給皇帝以後,再讓皇帝親自從幾個候選中圈出自己喜歡的那個。

當然了,有可能每個字皇帝都不中意,自己獨立想一個也是有的,故而用了“擬定”二字。

正月初八,內閣奉上了晉封貴人拜爾噶斯氏為嬪的字樣,弘曆用紅筆在“慎”字上,圈了個圈。寓意著,眼前的女子後半生,不出意外的話都將與此字相伴了。

如懿傳中,她是賣主求榮的心機女,歷史中,她的下場非常不好

非常奇怪的是,很多人都在糾結,為何是慎字?

我們都知道,選封號時,皇帝的心理活動不外乎兩種:1。是形容,她是什麼樣子,就給什麼字。比如最愛之一的蘇氏,賜了純,代表著純妃在弘曆心中純真高潔。魏氏,賜了令,代表令妃儀態萬方,美好漂亮。2。是期盼,皇帝希望讓她未來怎麼樣,便賜予此字。

那麼慎……是形容慎嬪平日謹小慎微嗎?

這一點,我們在冊封文書裡找到了答案,皇帝如此描述:溫恭有恪。既內職之勤修。淑慎無違。用榮封之特晉。意思是“她謙虛,恭敬,基本上不犯錯”。

與大多數淹沒在人海里的嬪妃一樣,慎嬪結局非常不好,古代女孩慣有的悲劇因素,她都具備:英年早逝、遠離家鄉、膝下無子、位卑言輕。

成為嬪以後的兩年,她就死了,原因沒有寫明,可見不出意外,是病逝。乾隆的后妃裡,僅僅常在就有49位,全部都算上,將近百人。具備同樣結局的人,不知道佔了多大比例。

算一下時間,這是在進宮的第五年,慎嬪年紀定格在20歲上下,不可謂之不悽慘。

如懿傳中,她是賣主求榮的心機女,歷史中,她的下場非常不好

後記:

前文我們提過,阿箬和歷史裡的慎嬪,並不是一一對應,反而更像是杜撰人物,只是借了“慎”這個字。

同時,你會發現在《如懿傳》有著另外的“拜爾葛斯氏”,似乎更加符合本文主人公,她出身蒙古,性格開朗,劇裡被封“恪”字,更是迎合冊文裡“溫恭有恪”的描述。

本文參考資料:

《清史稿》

《清實錄》

本文圖片來源:

《如懿傳》

如懿傳中,她是賣主求榮的心機女,歷史中,她的下場非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