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雍正王朝》評29:王掞大鬧金鑾殿,康熙皇帝為什麼不生氣?

一、

康熙皇帝指定王掞做太子的老師,可謂用心良苦。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對未來的繼承人,康熙原本要求並不高,並不是非得讓接班人和自己一樣雄才大略,只要能夠老老實實,安安穩穩做一個守成之君就行了。

所以康熙希望王掞身上的耿介之氣,能夠影響太子,不至於讓太子走歪。

只要太子跟著王師傅學好,不出格,守本分,不管他有多平庸,康熙皇帝都會保他,其他皇子再有能力也沒有奪嫡的機會。

可惜太子並沒有理解他皇阿瑪的這一番苦心,對康熙派一個迂腐的老夫子給自己當老師一直頗有微詞。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在太子看來,王師傅只是一個沒有用的好人,既不能與謀大計,也不能託付大事,年紀一大把,連路都走不穩,對自己的事業毫無幫助,甚至還有些絆腳。

所以太子幾次做重大決定,都沒有和王師傅商量過,身邊盡是像黃體仁肖國興那樣的小人,大小事情都瞞著王師傅進行。

這是太子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王師傅只是表面上像個酸儒,內心其實非常精明,否則也不可能位極人臣。一大把年紀還沒有退休。要知道當時,連皇帝的發小魏東亭都退下來了。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論職務,上書房大臣馬齊張廷玉等人,都在王掞之上,但是論級別,人家王掞是太子太傅,那是貨真價實的一品官,所以在道旁跪迎康熙回京的時候,王師傅排名第二,前面只有一個佟國維,張廷玉和馬齊稱呼老人家也是一口一個“王師傅”,也可見王掞在朝中的尊貴地位。

誰要敢說王掞傻,那真傻的就一定是他自己,比如太子胤礽。

二、

太子遇難,第一次被廢除,沒有人敢替太子說一句話。

只有老臣王掞,一不怕被康熙皇帝歸為太子黨人,二不怕其他阿哥記恨,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在金鑾殿上,為太子鳴冤叫屈。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皇帝用“同乘御輦”這樣的禮遇,暗示王師傅給個面子,也沒有打消王掞給太子說公道話的決心。

這就是鄔先生形容十三阿哥胤祥所說的那種人:國士無雙。

王掞:金錢美女我不愛,高官厚祿我已有,推心置腹我不上道。

這樣的人,只有殺掉或割了他的舌頭,才能讓他完全閉嘴。

康熙不是無道昏君,他當然不會殺王掞,也不會割王掞的舌頭。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但以他老人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想必在上朝之前,就已經在籌謀應對王掞的辦法,並敏銳地找到了王掞的弱點。

既然王掞可以控制,那就不妨讓老人家上金鑾殿說一說。

果然,王掞一挑起話頭,就沒完沒了,一指責康熙皇帝不教而誅,二罵群臣對太子不忠,三斥眾位皇子對太子貌合神離甚至落井下石。

王掞所說,句句都是大道至理,句句都是大實話,本來是無可辯駁的。可惜康熙朝最佳辯手張廷玉就在現場,立即就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詭辯之術質問王掞辱罵君父是不忠,自求領死是陷皇上於不義,問的王掞無言以對。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三、

王掞大鬧金鑾殿,表面上是與康熙皇帝唱對臺戲,實際上卻是與康熙皇帝,張廷玉說三口相聲,一起罵盡皇子和百官。

只有王掞有這個膽子挑這個話題,也只有王掞挑這個話題最為合適。

我甚至懷疑,在和康熙皇帝一起返回紫禁城的時候,康熙皇帝很有可能是暗示了王掞什麼,甚至可能鼓勵王掞當庭揭短。

老狐狸佟國維就在三個人說相聲的時候,東瞅瞅西望望,對金鑾殿上發生的一切表示很奇怪,因為那君臣三人一唱一和,就跟提前排練過似的。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一個小小的猜想。

話歸正題,我們說一說王掞老夫子的一個致命軟肋——-兒子。儘管他口口聲聲要拿全家三十餘口人保太子胤礽,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真的因為保太子而斷子絕孫,那他王掞有什麼臉去九泉之下見王家的列祖列宗呢?

所以在張廷玉駁倒王掞之後,康熙害怕王掞想不開尋短見,就半認真半開玩笑就拿王掞的兒子開刀,宣告“如果王掞有個三長兩短,就將他兒子千刀萬剮。”

這樣的處置,包含著皇帝對王掞師傅的愛惜,也又一次顯示了康熙皇帝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既有想法,又總能有辦法實現自己的想法。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

一切都在朕的掌握當中——-康熙皇帝。

皇帝表面上生王掞的氣,心裡卻在佩服王掞,敬重王掞,甚至覺得王掞的話都到了他的心坎上,他一點都不生氣,只是裝出了一個生氣的樣子。

焦晃先生用自己優秀的演技,演出了當時康熙皇帝的複雜心情,讓我們絲毫感覺察不到表演的痕跡,在某一刻真覺得那就是康熙皇帝本尊。

佩服王掞的勇氣!佩服康熙皇帝的胸懷!佩服焦晃老先生的演技!

王掞罵康熙背後的博弈,只有張廷玉看出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