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西周時,衛國堪稱一個大國。周公二次東征之後,將弟弟康叔封於衛(今河南淇縣),管轄舊時商王畿,方圓有四百里地。相比後世分封諸侯國最大僅百里之地,衛國當然要龐大得多。

可惜,龐大的衛國在春秋後卻沒落得極快。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公元前660年,赤狄在晉國重壓之下被迫向東擴張,在熒澤(或在黃河以北)擊潰了衛懿公率領的衛軍,衛國第一次被滅國。其後,在宋桓公及齊桓公扶持下,衛國得以在曹(今河南滑縣西南之白馬故城)重新建國。衛戴公死後,衛文公“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讓衛國復興。衛文公去世之年,衛國國力從僅三十乘恢復到了三百乘,甚至還吞併了助紂為虐的邢國!

可無論衛文公再怎麼努力,衛國都無法恢復到西周的鼎盛規模了。衛文公之後,東周局勢愈發混亂,霸主此起彼伏。失去了往日榮光的衛國,只能在列強爭霸的縫隙裡艱難地苟延殘喘。

眼見衛國越來越沒存在感,卻突然傳來了一個好訊息。

公元前544年,著名賢人季札訪問晉國,之後到中原諸國聘問。到訪衛國後,季札留下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衛國君子眾多,不會有禍患!”在訪問其他中原諸侯國時,季札都會直言不諱地指出其國內禍患,卻對衛國如此放心、還斷言衛國不會有禍患,是不是太過武斷了?

要知道,在季札訪問衛國前兩年,昏庸的衛獻公才剛剛結束內亂,坐穩了君位!

就在季札訪問衛國二十二年後,衛國再次發生齊豹之亂,衛靈公差點被趕出衛國;其後,衛靈公太子蒯聵又因刺殺夫人南子失敗,被迫逃出衛國;衛靈公死後,太子蒯聵與兒子衛出公互相爭位,衛國又亂了二十多年;直到公元前470年,衛出公被國人趕出衛國,公子黚(qián)被立為國君,衛國之亂方才告一段落!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內亂如此頻繁的衛國,豈能無禍患?

可奇怪的是,看上去岌岌可危的衛國卻直到公元前206年才被秦二世所滅,勝過了曾經的山東六國:齊、燕、韓、趙、魏、楚。為什麼如此羸弱不堪衛國,能夠倖存到最後?

春秋晚期時,晉國霸業已失,在齊國慫恿下,衛國曾長期與晉國作對。這讓晉人十分不滿,總想對衛國發起報復。

智伯荀瑤當上正卿後,某天忽然給衛國送去了良馬四匹以及白璧一塊。大國突然示好,這讓衛敬公高興不已,群臣也紛紛前來道賀。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可衛敬公卻注意到大夫南文子顯得憂心忡忡,便開口問道:“大國對我們友好是好事,可您卻這麼憂慮,這是怎麼回事?”當年衛莊公、衛出公互相爭位,晉、齊兩個大國在背後角力就是重要原因。現在智伯送來禮物,當然是想結好衛國,怎麼不值得高興?

南文子回答:“無功而得到賞賜,不耗費功力而得到禮物,都不可不詳察其緣由。四匹良馬、一塊白璧,這是小國贈送給大國的禮物;可如今大國卻送來這些禮物,您還是仔細考慮一下吧!”當年智伯計劃討伐仇由國,卻由於道路不通,不敢輕易出兵。於是,他故意送給仇由國君一座青銅大鐘。仇由國君大為高興,立刻命人鑿山填溝,修出一條平直大道來迎接這件大禮。等仇由人修好道路,晉國軍隊立刻順著這條道就把仇由國給滅了!

經南文子這麼一說,衛敬公也醒悟過來,馬上命邊境之人加強警戒。

智伯果然發兵準備偷襲衛國,可到邊境上見衛人戒備森嚴又不得不退了回去,感慨道:“衛國確實有賢人,提前知道了我的計謀!”以前吳人季札說衛國“多賢人,沒有憂患”,沒想到數十年後又被一個晉國卿士給證實了。

此計不成,智伯再生一計。

他故意驅逐了嗣子顏,命他假裝逃亡衛國。南文子一聽這事,就覺得十分不妥:“嗣子顏是智伯的兒子,向來受寵。現在沒有大過錯卻要逃亡,一定是別有隱情!”隨即他就派人到邊境告誡道:“如果嗣子顏的車超過五輛,就千萬不要放他入境!”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智伯聽說了此事,趕緊阻止了嗣子顏前往衛國。

正是有了像南文子這樣的君子在,才讓衛國躲過了一次次的滅頂之災。

進入戰國後,衛國國力愈發羸弱,根本無力與強國對抗。公元前320年,在魏國高壓之下,衛國國君已貶號為君,號稱衛嗣君。

公元前311年,魏國又派大將翟章攻打衛國,攻克了兩座城池。這次魏國大舉進攻,難道是要吞併衛國了?面對魏軍的步步緊逼,衛嗣君愁得是寢食難安。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就在這時,魏人如耳請見衛嗣君:“我請求魏國退兵,並罷免成陵君,可以嗎?”成陵君也是魏國大夫,正是魏國伐衛的主導者。竟然有人不但能讓魏國退兵,還能讓魏國罷免成陵君,這是什麼樣的運氣?

雖然如耳是魏人,可此時已成了衛嗣君最後的救命稻草:“先生如果能做到,我請世世代代以衛國來侍奉先生!”

得到了衛嗣君的重託,如耳先去見了成陵君,說:“以前魏國攻打趙國,切斷羊腸道,攻克閼於,就要把趙國一分為二。之所以沒能消滅趙國,是因為魏國作了縱約長。現在衛國即將亡國,他們正向西請求服侍秦國。與其讓秦國來解救衛國,還不如魏國來解救衛國,那樣衛國必將永遠感激魏國!”

當前秦國對三晉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衛國求秦國幫忙,秦惠王很可能會出兵。如果秦國出手,魏國一定無法滅衛;那樣衛國就必將成為秦國幫兇,對魏國大為不利。想到這,成陵君答應瞭如耳的請求。

可成陵君沒想到,如耳還別有陰謀。

如耳隨後又拜見了魏哀王:“我見過衛君了。衛國原本是周王室分支,雖然是小國,但寶器眾多。現在衛國正逢大難,可寶器卻始終不獻出來,是因為他們覺得無論是攻打衛國還是放過衛國都不是您作主!所以,即便衛人獻出寶物,也不一定歸於大王。我私下想,誰先建議放過衛國,那一定是接受衛國賄賂之人!”成陵君位高權重,隱隱對魏哀王構成了巨大威脅。如耳說出這話,讓魏哀王的疑心病更重了。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如耳出宮後,成陵君隨後就入宮,當面勸說魏哀王放過衛國。魏哀王大驚,之後他雖然同意放過衛國,卻將成陵君罷免、終身都不再召見他!

因為如耳成功離間了魏國君臣,衛國又一次逃過了劫難!

然而,禍不單行。

就在魏軍退卻後不久,秦國大軍又殺來,圍攻衛國的蒲邑(今河南長垣)。魏國軍隊剛撤退,更強大的秦軍又接踵而至,看來衛國今年註定是難逃一死了。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這次率秦軍攻打衛國的不是別人,正是秦惠王之弟樗裡疾。雖然是秦王之弟,樗裡疾卻是憑戰功一路晉升而獲得封君之爵位。這次攻打衛國,樗裡疾也是想另立戰功。不過,正當蒲城之戰打得火熱之時,卻突然出了意外:秦惠王去世,兒子秦武王被立為新君!

雖然恰逢國難,但樗裡疾深知此時突然退兵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災難。更何況,攻下蒲城也是給新王獻上登基之禮。念及於此,樗裡疾便堅定了不退兵的想法,反而加強了攻勢。

面對強大的秦軍,衛人無法,只能委託韓人胡衍代為遊說樗裡疾退兵。

因為向來與韓國交好,所以樗裡疾愉快地接見了胡衍。見面後,胡衍也不客套,開門見山地說:“您進攻蒲城,是為了秦國還為了魏國?一旦蒲城被秦所佔,那麼衛國恐怕就要轉身投入魏國了。失去河西之地後魏人沒能重新奪取回來,這是因為魏國衰弱了。假如衛國併入魏國,魏國就必然再度強大;魏國強大了,秦國黃河以西的土地就危險了。如果損害秦國而給魏國帶來好處,那麼新秦王一定會怨恨您!”秦武王雖然是樗裡疾侄兒,但畢竟與兄弟又隔了一層。現在樗裡疾擁兵在外還遲遲不回國奔喪,確實容易令新王起疑心。萬一攻下蒲城卻令魏國吞併了衛國,確實是對秦國不利,新王還會原諒自己嗎?

想到這,樗裡疾也猶豫了:“那該怎麼辦?”

胡衍趁機勸道:“您放棄攻打蒲城,我替您勸說蒲城守衛也不要再打了,以此讓衛國國君感激您的恩德。”

雙方停戰可以讓秦軍全身而退,樗裡疾也沒二話,馬上就同意了。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進入蒲城後,胡衍卻故意嚇唬衛人:“樗裡疾知道蒲城已是困難重重,聲稱一定要攻破蒲城。現在唯有我能讓樗裡疾停止進攻!”

蒲城守衛聽了,馬上拜了兩拜,並獻上黃金三百鎰,說:“秦軍如能撤退,我將請衛國國君重賞於您!”

胡衍從蒲城拿到了酬金,轉手就送給了樗裡疾,樗裡疾也就順勢撤軍了。

衛國艱難地應付著來自列強的攻擊,已經疲態盡顯。雖然在春秋時代衛人還能自豪地聲稱衛國君子眾多,但戰國時代衛國君子更多是為其它強國服務,卻鮮少留在國內。這兩次衛國的危機,都是依靠外人幫忙才僥倖逃過一劫。照這樣發展下去,只要哪個強國看衛國不順眼,就能立即吞併它。

不過,此時衛嗣君似乎醒悟過來,開始勵精圖治。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一位衛國罪犯逃入了魏國,為此衛嗣君開價百金想要贖回這名罪犯,可魏人卻偏偏不肯給。引渡罪犯遇挫,衛嗣君做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舉動——要將左氏(衛邑,今山東定陶西)獻給魏國以換回這名逃犯!衛國群臣大驚失色,紛紛前來勸阻:“以百金之地來換一個逃犯,恐怕不合適吧?”

可衛嗣君卻很決絕:“治理得安定不在國小,治理得混亂不在國大,用教化來教導百姓,三百戶之城足以治理太平;假如百姓不懂廉恥,就算有十座左氏城,又有何用?”

為弘揚法制,不惜送大國土地,足見衛嗣君勵精圖治之心!

聽說此事後,魏王感慨道:“國君要治理國家卻不聽從他,這不吉祥。”然後,魏國就不附加任何條件,主動將這位逃犯送回了衛國。

看起來,衛嗣君應該是位明主。可為何衛嗣君執政數十年,衛國卻每況愈下呢?

就在同一年,衛嗣君突然臥床不起。

這時衛人富術就勸大夫殷順且:“您聽我的話去勸諫國君,不要增減一句話,國君一定會親近您。人活著時的所作所為,與將死時是完全不同的。國君在世時,貪圖美色,喜歡重用緤(xiè)錯、挐(rú)薄這樣的小人。群臣都以為國君輕視國家而貪戀美色,不會有人跟他談論國事。您去對國君說:‘您在世時的所作所為很荒謬,緤錯在國內獨斷專行,挐薄卻與之同流合汙。從今往後,衛國後人必定無法祭祀祖先了!’”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病榻之上的衛嗣君聽了這話,卻連連稱讚:“說的太好了!”他馬上將殷順且任命為國相,並交待後事:“我死後,衛國就交給你了!”

衛嗣君死後,殷順且就扶持太子期為國君,並把緤錯和挐薄都驅逐了。

以此而言,無論是季札所看到的衛國君子眾多,還是衛嗣君的勵精圖治,都不足以說明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之後。衛國確實“多君子”,但衛國君子在戰國時更多是在為其它強國服務,如呂不韋、吳起等人;衛嗣君也許想過要勵精圖治,可這不過是壽命將盡時的突然醒悟,並不足以改變衛國命運。

那衛國憑什麼比韓、趙、魏、楚、齊、燕等等其他強國生存得更長久?

衛國為何能倖存到秦一統天下後?是君子眾多,還是明主勵精圖治?

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的大樹;伐木者就停在樹邊,卻不準備砍伐它。莊子很奇怪,上前問為什麼。伐木者回答:“這棵樹沒地方可用!”莊子聽了,不由得感慨道:“這棵樹因為不成材,得以終享天年!”

自春秋早期以後,衛國就踏上了衰敗之路;春秋晚期的內亂頻繁,使得衛國就更難以對其他國構成威脅。因此,進入戰國後衛國默默無聞,根本成不了大氣候。正因衛國“不成材”,不會對列國造成威脅,才能在列強環視的亂世中倖存下來,直到秦統一六國之後。

木以不材而終其天年,衛以無為而勝過山東六國!

不過,雖然勝過了山東六國,可在秦二世手中最終還是將衛國給滅了——“不成材”,終究還是成不了衛國的永久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