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自從出現王爵制度後,歷代皇朝的王爵,有國王、郡王、縣王三個等級的,也有國王和郡王兩個等級的。

一般來說,以國號封王就是中國古代王朝普遍實行的封爵制度,如隋朝、唐朝、宋朝,只要是皇兄弟、皇兒子,“皆封國為親王”,他們的親王實際上就是國王。

也就是說,隋、唐、宋等中原皇朝的封爵最高等級都是王,即一字王,就是單個傳統國號所封的王爵,但不帶“國”字,如秦王、齊王、趙王等,這就是親(國)王。

次一等的就是兩字王,就是郡號(邑名)所封的王爵,如中山郡王、長沙郡王,省略“郡”字,即中山王、長沙王,這就是郡王。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這兩種王爵制度可以說是中原王朝的封爵常態了,但契丹遼國、党項夏國、女真金國偏偏在隋唐王爵的基礎上,又建立起另類的王爵制度,即親王之上的國王封爵。

按中原的常規制度,親王就是僅次於天子一階的存在,但遼夏金,在親王之上另有國王,國王還又分一字國王和兩字國王。

何謂一字國王?就是單個傳統國號所封的王爵,爵號中還有“國”字,如秦國王、齊國王等等。一字國王和一字王的區別,就在爵號中有沒有“國”字。

何謂兩字國王?

就是兩個傳統國號所封的王爵,爵號中仍然有“國”字,如秦晉國王、周漢國王等等,兩字國王是遼夏金特有的王爵封號。

那麼問題就來了,某王(親王)和某國王到底有啥區別呢?他們都是國號所封的王爵,難道就在爵號中有“國”字和沒有“國”字的區別嗎?難道某王不是某國王的簡稱嗎?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猴格翻閱了《遼史 》、《金史》、《大金集禮》等資料,也找了相關的論文,或許是開啟的姿勢不對吧,反正沒有看到有講述某王和某國王之間的區別。

有專業學者如王曾瑜、唐統天等都認為:某王和某國王只是對王這一等級爵位的不同稱謂方式,二者均為一字王。(宋中楠《金代前期漢官封爵制度研究》)意思就是說晉國王=晉王,晉王=晉國王。

但是,透過遼夏金的資料分析,讓更多學者都認為:某王和某國王之間,顯然是存在著等級關係的,即前者低於後者,應該不屬於“某王是某國王簡稱”的情況。

猴格是贊成後者觀點的,簡單來舉個例子:懿德皇后

蕭觀音

的父親

蕭孝惠

(蕭孝忠),在重熙十二年(1043)正月封楚王,同年七月初一病逝,當年十一月,被外甥兼大舅子興宗皇帝追封為楚國王。

根據這個例子可知,楚王是低於楚國王的,不然,同一個王號“楚”,要是楚王=楚國王,興宗又何必多那一道追封呢?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再比如,蕭孝惠的大哥

蕭孝穆

,在外甥兼女婿興宗即位後,就徙封秦王,然後到重熙六年(1037),又進封吳國王。

我們從歷代國號位次排列可知,“吳”是低於“秦”的國號,如果秦王和吳國王屬於同一級別,秦王怎麼可能“進封”吳國王呢?那就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國號位次較高的秦王,進封到國號位次較低的吳國王,即吳國王>秦王。

遼史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都表明了

某王的等級是低於某國王的。

所以說,

儘管不確定某王和某國王之間的區別是什麼,但他們之間的確存在等級差別。

像隋、唐、宋等中原大朝的王爵等級,多是國(親)王和郡王,親(國)王>郡王,簡單又明瞭,遼、夏、金的王爵等級與之相比,就相對複雜。

遼、夏、金的進封順序是:郡王<小國親王(一字王)<大國親王(一字王)<小國國王<大國國王<兩字國王。

在這裡需要注意,一字王和一字國王、兩字國王在同級別中,還存在著大國、次國、小國之分,比如在遼國和金國,“宋”這個王號都比“晉”和“秦”等傳統國號的等級高,這顯然是兩國在給鄰居面子,而“秦、晉”自然又比“吳、越”的等級高。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當然,遼、夏、金的王爵制度,毫無疑問是繼承中原王朝的框架,就以遼國為例,遼太祖

阿保機

在稱帝之前,就曾封賜告發諸弟謀反的

安端

妻子

粘睦姑

為晉國夫人,說明他那時就開始接受漢人以封號賞功的統治理念。

到了太宗

德光

朝,就已經開始正式採用爵制,耶律倍雖然在天顯元年(926)二月被其父封為人皇王,但並不屬於遼國正式的封爵,猴格認為,人皇王屬於特殊性的存在,應該視為屬國王號,和女直國大王府的女直王、西夏國的西平王、沙洲回鶻王府的敦煌王性質類同。

德光在位時,把漢人降將、降臣的王爵,和契丹貴族的王爵是分開來的,漢人王爵使用燕、魏、齊、吳等傳統國號封爵,他們天家骨肉則採用明、壽安、太平、永康等吉祥美號。

到世宗

兀欲

在位時,這兩套王爵體系才開始混淆,傳統國號封爵逐漸取代美號,比如天祿二年(948)十月,

宗室耶律牒蠟封燕王,是第一個使用漢人王爵的契丹貴族。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進入穆宗

述律

時代後,吉祥美號就徹底被中原的傳統國號封爵取代,且在

應歷九年(959)出現追贈後族駙馬都尉蕭沙姑(蕭敵魯之子)為衛國王的現象,這是遼國首次出現國王的稱號。

景宗

明扆

在位時,王爵封授的規模開始擴大,畢竟景宗得位不正,需要拉攏人心,所以在保寧元年(969)四月,對皇室近親不分差別的大分封。

比如太宗嫡子太平王

罨撒葛

進封齊王,太宗庶子

必攝

封越王,

敵烈

封冀王;皇太叔

李胡

的嫡子趙王

喜隱

進封宋王,庶子

封衛王;人皇王的庶子

隆先

封平王,

封吳王,

道隱

封蜀王等等。

景宗時代還

出現第二位死國王

,即皇后

蕭綽

的父親魏王

蕭思溫,

被追封楚國王。

此時遼國的王爵制度已經趨向完備,等聖宗即位後,就更加完善,且在封授物件上開始有所限制,並開始重視嫡庶出身問題。

契丹

遼國第一個活國王就出現在聖宗朝,即名將耶律休哥

,在統和四年(986)封宋國王,這顯然是突出休哥卓越的功績才給的封賜。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在此之後,為了突出某人的優越地位和重大功績,生封或者死贈國王逐漸增多:

統和十六年(998),聖宗的兩個母弟,恆王

隆慶

進封梁國王,鄭王

隆祐

進封吳國王;二十二年(1004),相臣

韓德讓

(耶律隆運)也從齊王進封晉國王。

隆慶後來進封晉國王,又進封秦晉國王,成為契丹首個兩字國王,還是活的

;而隆祐則先後進封楚國王、齊國王。韓德讓的侄子燕王

耶律制心

在太平四年(1024)死後,被追封陳國王。

到了興宗時代,就更是遍地一字王和一字國王了,受封人群特別集中在興宗外家、欽愛皇后

蕭耨斤

家族。

興宗兒子道宗,在即位後的第一個十年裡,也是大肆封贈王爵,但隨著皇太叔

重元

之亂後,因為道宗對親貴的猜忌日深,封授數量就大幅下降,道宗甚至在大康五年(1079)十月頒詔“詔惟皇子仍一字王,餘並削降。”

意思就是:以後只有皇帝兒子可以封授一字王以上,其餘的一字王統統降級成郡王。當時炙手可熱的寵臣魏王

耶律乙辛

,就因此被降封混同郡王。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到了末代天祚帝在位時期,由於國事頹敗,為了拉攏人心,又開始打破道宗惟皇子得封國號王的規定,對皇室近親以及後族親貴等,都授予國號王爵,越往後期,王爵封授就越混亂。

透過對遼國王爵的梳理可知,在遼國,兩字國王就是最頂級的存在,見諸史籍的遼兩字國王號一共有以下幾位:

①秦晉國王

耶律隆慶,聖宗母弟,開泰元年(1012)十二月,從秦國王進封,是契丹第一位兩字國王。

②秦晉國王

耶律淳

,道宗母弟

耶律弘本

之子,天慶六年(1116)六月,從魏國王進封。

③燕趙國王

耶律洪基

,即遼道宗,在重熙十二年(1043)八月,從燕國王進封。

④宋魏國王

耶律弘本

,即道宗母弟,清寧九年(1063)七月之後,從宋國王進封。

⑤秦越國王

耶律弘世

,即道宗母弟,清寧九年(1063)七月之後,從秦國王進封。

⑥秦魏國王

耶律弘世,大安三年(1087)七月薨,十月從秦越國王追進封。

從上面五爵六例五人兩字國王的封賜可知,

契丹皇室對血親的封爵標準就是,有個高貴的出身,才是受封的首要條件,功績反而是次要因素

,所以,幹啥都不如會投胎是吧?汗!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當然了,對於非皇帝嫡系血親的人來說,受封的標準除了出身顯貴之外,還要看個人的能力和功績,即功、親相輔相成。

有遼一代,契丹人中出身一般,卻能夠封國號王爵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五院部貧民家庭出身的

耶律乙辛

,因為重元之亂有功起家,受到道宗的信任,封趙王;一個是出自楮chu特部的

蕭德

,也是因為重元之亂,斬重元嫡子

涅魯古

腦袋的功勞,封漢王。

向遼國稱臣的西夏國王爵制度,其實和遼國差不多,都是兩字國王最高,接下來依次是一字國王、一字王、嗣王、郡王。

有認真的讀者朋友看到這裡就會發現,咦?遼、夏王爵制度可是存在區別的,沒錯,就是

遼國沒有嗣王這一說,但是,夏國就存在嗣王的現象

簡單舉例說明,遼駙馬都尉、蘭陵郡王

蕭繼遠

,在死後被追贈宋王,他的兒子駙馬都尉

蕭紹宗

並沒有繼承他蘭陵郡王的爵位,而是另外封吳王。

再看夏國的

李遵頊

,他父親是齊國王

彥忠

,在父親去世後,李遵頊就嗣齊國王的爵位,後來這個傢伙篡位當了夏國皇帝。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由於西夏皇室的人丁單薄,所以,見諸史籍的宗王就比較少,其中,一字國王只有晉國王

察哥

、齊國王彥忠、梁國王

安惠

。兩字國王就只有秦晉國王

任得敬

,以及齊趙國王某某人了。

再來看金國,

金國的王爵制度是繼承遼國的,金國王爵從高到低依次為:兩字國王、一字國王、一字王、郡王,在同級別中,依舊存在大國、次國、小國之分。

遼金王爵略有不同的就是:遼國高等級的一字國王、兩字國王從始至終都存在,是遼國封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金國在正隆二年(1157)改制後,就取消了國王的封授,親王止封一字王,也基本屬於皇子、皇兄第所專有。

也就是說,在正隆改制前,金國也是遍地一字王、一字國王,兩字國王也會偶爾出現,但在改制後,非皇帝兒子、兄弟的,就只能降封郡王、國公了。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作為曾經最頂級的存在,金國的兩字國王只有以下幾位:

①梁宋國王

完顏宗幹

,太祖庶長子,金熙宗養父,海陵之父,在天眷二年(1139)從遼王晉封。海陵篡位追尊德宗明肅皇帝。大定二年(1162)削廟號,二十二年(1182)削帝號封遼王。

②秦漢國王

完顏勗

,金穆宗之子,皇統九年(1149)海陵篡位後,從漢國王進封。

③周宋國王

完顏勖,天德二年(1150)從秦漢國王進封。正隆二年例降金源郡王。

④秦漢國王

完顏宗雄

,金康宗長子,天德二年從齊國王追封。正隆二年追降金源郡王。大定二年追贈楚王。

⑤周宋國王

完顏宗翰

,金景祖曾孫,太祖堂侄,天會十四年(1136)從晉國王追封。正隆二年追降金源郡王。大定三年(1163)追贈秦王。

⑥遼越國王

完顏杲

,金太祖母弟,皇統三年(1143)從諳班勃極烈追封。正隆二年追降遼王。

⑦遼燕國王

完顏宗望

,金太祖第二子,天德二年從晉國王追封。正隆二年追降。大定三年追贈宋王。

⑧梁晉國王

徒單恭

,海陵岳父,海陵篡位後從某一字王進封。正隆二年追降趙國公,後追進齊國公。大定初追降鞏國公。

獨特的遼金王爵:不止有郡王和親王,還有一字國王、兩字國王

從上面六爵八例七人兩字國王的封賜看,

金國皇帝對高等級王爵的封授,還是比較注重功績的,出身反倒居其次,

就算徒單恭,儘管他本人與國無益,但對海陵來說,卻是功莫大焉,所以得封兩字國王。

把遼夏金三國的王爵制度簡單相比較後,就會發現,後輩金國的王爵制度比前輩遼夏更為完善和嚴格,

《金史》和《大金集禮》中,也詳細的記載了大國、次國、小國的王號,以及不同時期的變動,留給後人的資訊更多。而遼夏兩國,別說王號名稱不見記載,連王號之間的等級大小,也得拼了老命去對比。

總的來說一句話,如果不幸生在古代,要想封王進爵,有才幹還是不如會投胎,像耶律乙辛和蕭德那樣寒門逆襲的崽,大遼二百多年就出他倆。

所以,現代人還是老實呆在現代吧,別夢想像小說那樣穿越了,你以為你穿過去不是秦皇就是漢武?不然就是明宗、清祖?別鬧了,你穿成平頭百姓的機率更大!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李忠芝《遼代封爵制度研究》、唐抒陽《遼代王號等級研究》、孫紅梅《金代封國之號與國號王爵型別》、《遼史》、《金史》、《大金集禮》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