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奔鬥:我為什麼譯成梅德維德夫 而非梅德韋傑夫

體壇週報全媒體記者 張奔鬥

沒想到,這年頭,就跟球員確認一下姓氏發音,也要被說成是“瘋狂加戲”。

張奔鬥:我為什麼譯成梅德維德夫 而非梅德韋傑夫

現在的小朋友可能不太知道了,20年前烏克蘭有個很厲害的球員,也姓Medvedev,譯為“梅德維德夫”。1999年法網決賽,他在大好形勢下被阿加西瘋狂逆轉,錯失冠軍。阿加西當年都快30了,頭髮已沒剩下多少;這個梅德維德夫的髮量,也沒好到哪裡去。

20年後,又一位髮量堪憂的年輕球員打出來了。基於20年前那個梅德維德夫的原因,“梅德維德夫”的譯法,在我看來很有網球屬性,也是當初我選擇這個譯法的最重要原因。

張奔鬥:我為什麼譯成梅德維德夫 而非梅德韋傑夫

肯定會有人反駁,既然俄羅斯總理都被譯成了梅德韋傑夫,為什麼翻譯方法上要搞一姓兩制呢?我還真就是這麼想的——既然兩位都是名人,索性在翻譯方法上略加區別。說到梅德韋傑夫,大家立馬知道:哦,說的是俄羅斯國家總理;說到梅德維德夫,球迷也能知曉:哦,這說的是咱們網壇那個“總理”。好區分。

球員的譯名,確實是一個掰扯不清的話題。網球運動員中發音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的譯法,不少。最典型的例子,當屬“德約科維奇”。新華社的譯法才是正確的,“焦科維奇”。

可譯名這種事情,個人淺見,一是要講究準確,二也要約定俗成。“小德”叫了這麼多年,從他十幾歲叫到了老父親,難不成現在再改成“小焦”?再說了,人家“德”字都已經會寫了,再重新開始學寫“焦”字兒,太難了。

張奔鬥:我為什麼譯成梅德維德夫 而非梅德韋傑夫

我其實一直倒覺得,翻譯成“喬科維奇”也不錯。不過,德約這回在上海學會寫“開心”倆字了,我估計“開”和“喬”他準保能弄混嘍。

大家都“德約科維奇”,發音更為準確的版本“焦科維奇”反而有些勢單力孤。我記得有年在倫敦總決賽上,一位新華社記者在賽後釋出會上問了德約本人這個問題,但他也沒給出一個明確答案。

張奔鬥:我為什麼譯成梅德維德夫 而非梅德韋傑夫

能夠在外媒佔絕大多數的提問環境問出這個中國屬性很強的問題,這位新華社的同行,比我更有技巧和勇氣。這回的梅德維德夫奪冠釋出會,我在譯名這個問題之前剛問了他一個有關上學時是不是數學成績特好的小問題,因為他的打法很精通算計嘛!通常來說,釋出會提問機會在同行之間分享,較少有記者連問兩個問題。新聞官當時詢問“Any question?”還有其他問題嗎?沒有問題,釋出會就結束咯。我看沒有其他記者提問,心想索性我就再抓住這最後的機會問一下這個吧。就問了。

我將梅德維德夫和梅德韋傑夫兩種譯法,清晰緩慢地發音給他聽。梅德維德夫答得還挺歡脫的,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一種譯法,並且還引述了自己去年在東京以及這回在上海的經歷。

我的中國同行們應該對這個問題都心領神會,現場一片笑聲。梅德維德夫應該也是挺高興有人問出這個問題,否則答完了也不會說“Thank you。 Nice question。 A really funny one”。

我確實不懂俄語,不知道俄語發音。但我去ATP官網球員頁面,聽了能有二三十遍Medvedev自己的發音,確實是“德”的發音啊。我也不懂日語,但我見到不止一位精通日語的朋友說,Naomi Osaka應該譯成“大坂娜奧米”。但去年中網的一場釋出會上,她自己選擇了“大坂直美”。這事兒吧……你說你把“直美”翻譯成“beautiful”給她聽,人家一小姑娘,當然選擇美啦!

這次提問,我也只是,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想聽聽他自己的看法,想盡到作為媒體人士的本職,而已。畢竟,以總理在網壇的大好前程,接下來這些年,應該會非常頻繁地寫到他吧!我也只是希望,能夠在他職業生涯的相對早期,有一個儘量準確的譯法,而已。

但面對“梅德韋傑夫”的譯法,我也並沒有絲毫任何哪怕是一點點所謂“正確答案在手”的自得與確定。這都什麼年代了,沒有標準答案,就是很多問題的答案。甚至,在雙軌執行一段時間後,如果大家都更接受“梅德韋傑夫”,而“梅德維德夫”成了絕對少數派,我也很樂意從善如流。畢竟,這不是一場兩個譯名之間的競賽——說到底,那只是一個姓氏,方便讀者接受應是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