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原創 她姐 她刊

最近在問答平臺上,她姐總能看到這樣的話題:

「今日說法有哪些素材可以改編成影視劇?」

「今日說法這些奇案,若拍成電影,必火」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知乎

一個20年前開播的法制節目,怎麼突然成了網友們心中的國產影視劇必備素材庫了?

她姐一臉迷惑地點進去,一臉震驚地退出來。

不得不承認,太刺激了。

以前沒發現,如今才明白:

國產劇的千般套路,《今日說法》裡可能都有。

是時候來重新看看《今日說法》了。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乍一看,《今日說法》顯得有點太不央視。

因為它在某些方面,路子著實有點“野”。

就拿起標題這件事來說。

它不愛用正經的“某某案”,而是自有一套想法——

“啞”妻、消失的記憶、煙鎖殯儀館、無人目擊、綁架遊戲……

處處透著一點故事會的味道。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

再看前情提要。

它深諳適當“故弄玄虛”來引發好奇的重要——

「接二連三,洞房被盜;

一天一夜,樂極生悲;

30多起案件,

嫌疑人卻只留下鬼影重重……」

任誰說,這都像是一檔可以比肩《走近科學》的離奇節目。

但《今日說法》和大家想象中應該嚴肅、理性甚至有點枯燥的法制節目的樣子,大相徑庭。

很多觀眾受好奇心的驅使,放下遙控,不再換臺,以為能單純地看一出懸疑或家庭倫理劇,結果卻一頭扎進了法律的海洋裡。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紅色手提包》,如今成了鬼畜素材

可如果以為《今日說法》只會在表面上「整活」,那就大錯特錯了。

仔細看看節目就會發現,《今日說法》可能是國內最會講故事的節目之一了。

別管案件多離奇、理解起來有多麻煩,《今日說法》好像總有一種特殊的能力,能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

拿經典奇案《煙鎖殯儀館》來說。

它的案情之複雜、人物關係之交錯,甚至需要觀眾一邊看,一邊拿筆給自己畫一張案情梳理圖,才能完全明白。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煙鎖殯儀館案件梳理圖,她刊自制

怕講不清楚,《今日說法》乾脆在演播室利用後期技術模擬了一個簡易案發現場,來輔助說明。

這樣還不夠?

那就再來一段模擬情景劇,還原案發情況。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煙鎖殯儀館》

有的案件可能本身就已經好笑到堪比無厘頭電影了。

節目不僅原汁原味呈現,還要再適當添點“笑料”提味。

比如,有一夥人為了營救自己在獄中的“兄弟”,假扮軍官來到警察局,企圖用“誆騙警察”的方式來劫獄。

《今日說法》的記者帶著這個「想破腦袋瓜也想不出來」的營救方案,去和獄中的“兄弟”的對話,成功換來當期最大笑點。

記者:「他們用這種方式營救你,你是什麼感覺?」

“兄弟”本人:「我感覺到有點愚蠢了。」

嗯,連“兄弟”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假軍官劫獄事件》

有趣有梗,還有料。

案件講完,演播室的嘉賓再補上一兩句評論剖析,既點出了法學知識點,又絲毫不顯得說教。

而這樣一檔離奇、搞笑兼具的節目,播放時間是每天中午的12點多。

於是,當年的《今日說法》成了家家戶戶的午間下飯神器。

飯菜入肚,節目結束,那一點關於法律的思考和體會也潛移默化地進入到了心裡。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微博,用《今日說法》的方式開啟《九色鹿》

彼時,“以案說法”的節目尚算稀缺,《今日說法》稱得上新奇。

可如今,故事性的普法節目多如牛毛,有趣離奇也不是《今日說法》的專屬。

但想來想去,似乎仍然沒有一個節目的全民性,能追得上它。

我們到底為什麼愛《今日說法》?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答案或許在於——人情味。

當年《今日說法》開播,主持人撒貝南有過一段經典開場白:

「道理不說不清,法理不辯不明。

你說我說我們《今日說法》。」

話裡話外,落在了一個字上:「說」。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說的是什麼?

是中國社會。

也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

別看是一檔法制節目,《今日說法》的話題卻從來不侷限在“重案要案”上。

它說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

比如,民警外出辦案,抓捕歹徒時踩壞了農民地裡的蘿蔔,農戶能不能要求賠償。

也談生活中的民生日常。

比如,病患為救命,購買價格更便宜的印度“假”藥該不該判刑。

前者,在當年引發了一場關於公民權利和人情常理的思考;

後者,被一位編劇無意中看到,改編成電影搬上了大銀幕。

取名《我不是藥神》。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蘿蔔怎麼辦》(上)

《我不是藥神》編劇採訪

說的時候,它足夠坦誠。

有一期節目名為《深淵》,案情簡單明瞭到一句話就能概括:

一個女孩殺害了自己的母親。

法院如何判罰當然要講,但《今日說法》不止於此。

想要預防犯罪事件,就要了解事件背後的真相。

《今日說法》做到了這點,它把一部分重點放在了“女孩到底為什麼作案”之上。

隨著鏡頭的推進,情節的展開,事件逐漸被還原。

一段對話暴露了案件背後的根源——

女兒說:「父母打電話到我朋友家,去吵去鬧……

漸漸地,我變得沒有一點隱私,

沒有一點空間,還沒有一個朋友。」

父親講:「我們擔心她在外面跟別人學壞……」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深淵》

常見的錯位親子關係狀態。

只是,以往不聊我們不懂,原來任其發展竟能釀成如此慘案。

那一期播出後,無數人因著其中的對話陷入思考。

這“思考”,便是《今日說法》的意義——

比起單純地關注法律如何判罰、條文如何寫就。

能讓每一個普通人,因案情感到警醒,並且時刻對法律心存敬意,或許同樣重要。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深淵》

講的時候,它也夠先鋒。

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期,講一對叔侄倆如何從普通百姓,被「冤」成了罪犯。

標題就毫不留情——《十年冤獄誰之罪》。

內容也不遮遮掩掩——直指當年辦案人員的失職和辦案流程的簡單粗暴。

案情播完,演播室裡的評論嘉賓直言:

「這是自編自導的一場完全的錯案。對於一些可能否定犯罪存在的證據,為什麼不去認真地審查、判斷?」

但還不夠。

案情聊完,繼續深挖。

節目進一步由案件開始反思,聊我們的司法制度和環境:

「實際上,有司法就會伴隨著有錯案,但我們也不能因為有錯案就否定整個司法。」

敢講。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十年冤獄誰之罪》

這期的案情讓人心酸,評論嘉賓的敢講敢言讓人心情激盪。

但結尾,她姐至今回想起來,還會忍不住感慨——

因為記者柴靜撥通的一則影片電話。

電話那頭,是一位退休的檢察官。

柴靜問,聽說兩人改判無罪的訊息後,有什麼感受。

聲音剛落,檢察官便紅了眼眶。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十年冤獄誰之罪》

原來,這位已經退休的老檢察官,不是別人。

而是直到退休的那一刻,都還一直在努力地為釐清“案件背後是否存在冤屈”而奔走的一位檢察官。

只是,那起冤假錯案,終究還是等了太久才得以翻案。

看到這裡,她姐方才明白《今日說法》最珍貴的地方在哪——

它講法律,講人性。

它讓我們意識到,法律或許有漏洞,人性也會有灰度。

但即便如此,仍然還有很多人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追求著公平和正義。

我們依然可以相信並擁抱美好。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別看《今日說法》如今成了一些網友心中的“下飯神器”,其實剛“出道”的時候,沒有什麼人看好它。

1999年,“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確立了大約兩年,社會法治建設的程序在向前邁動。

然而,普通老百姓對於法律的關注度似乎還沒有特別明顯地提高。

對很多人而言,法律仍然還是枯燥嚴肅的律例條文,離自己的生活似乎很遠。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

彼時市面上連法制類節目都寥寥無幾。

想要做《今日說法》,從內容到呈現形式就都要一點點摸索著來,幾乎沒有其它同類型節目可供參考。

想做成不容易,想做好更加難。

難,為什麼還要做?

有網友帶著這個問題去問節目創始人肖曉琳,她這樣回答:

「古代有句話,‘不教而誅,謂之虐’(不提前進行教育,而是直接在犯錯時懲罰,可以稱為暴虐)。

我國有了很多部法律,公民有了解法律內容的知情權,辦《今日說法》就是為了把這個權利交給我們的觀眾。」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

一句回答,點出了《今日說法》的角色和定位。

它不止是要講案情、做剖析,更重要的還是向更多老百姓「普法」。

讓老百姓們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去、也敢去依法維權。

《今日說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1999年1月2日,《今日說法》正式開播。

從此,我們的餐桌上多了一道滋味十足的法律午餐。

毫不誇張地說,《今日說法》可能成了之後幾代人的法律啟蒙節目。

於是,很多人因為《今日說法》第一次知道,當個人受到傷害後,可以提起“精神損失賠償”。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法律改變命運》

很多人也因為《今日說法》,看見了遙遠他鄉個體的困境與現實——

比如,有人打響了保護自己“受教育權”的第一戰,把違法佔用自己名額上學的同鄉,告上了法庭。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真假齊玉苓》

還有的人,則發起了關於“就業身高歧視”的訴訟,將某招錄單位訴至了法院。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身高歧視案》

這在《今日說法》之前,或許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羅翔曾經說:

「如果你能夠成為一束光,你就能夠照亮周邊的人。而周圍的人被照亮,你自己也能被照亮。

我們無法成為偉大的人,我們只能心懷偉大的愛,做細微的事。」

這或許就是《今日說法》一直在做的事情。

關注現實,呼應現實,在現實中投下一點微小的改變。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羅翔說刑法

《今日說法》投下的一些微光,在今天我們依然能看到迴響。

某前流量明星被批捕,有網友會在留言裡寫:

「想在《今日說法》上看到他的專訪,做一期相關法律影片吧。」

我們在表達關注的同時,也想要更加理性、全面地去探討一個案件。

我們在氣憤之餘,也在對受傷害的人們表達著最基礎的同理心。

這是《今日說法》的成功。

更是《今日說法》多年堅持的結果。

那些它曾經傳遞過的樸素價值觀、對於公平正義的關注和追求,埋在了觀眾們的心裡。

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出了漂亮的花,結出芬芳的果。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救命的“假”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22年過去了,《今日說法》其實還在播。

只是,它漸漸地從當年的“中午必看”,變成了一些觀眾們口中的“曾經看過”和“童年回憶”。

有網友問:「大家的法律意識比以前進步很多了,《今日說法》還有堅持播下去的意義麼?」

答案或許還要從《今日說法》中去找。

她姐回看《今日說法》,其中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法治在進步,我們在記錄。」

《今日說法》記錄了什麼?

《二十年法治點滴》的回顧特輯裡,著重回顧了它記錄下的一個案件主題——「反對家暴」。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

圖源:《今日說法:貞操鎖》

從那期駭人聽聞的《貞操鎖》到後來的《宋家命案》,它一次又一次地報道。

關注承受家庭暴力的女性,也關注那些在家暴案件中被“隱身”的男性受害者。

它提醒著很多懵懂的觀眾們:家庭暴力是一種暴力行為,不能用一句簡單的“家務事”來帶過。

它和很多演播廳的專家學者一起,呼籲並期待著建立《反家庭暴力法》……

直到2001年,《婚姻法》修訂,“禁止家庭暴力”被正式寫入其中。

這或許就是今日說法堅持播下去的意義。

它關乎的,不僅僅是記錄。

還有見證和監督,是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去呼籲,一次又一次記錄下那些點滴程序。

它讓我們意識到:

“法律並非僅僅是寫在紙上的文字,而是具有鮮活的生命。公平和正義不僅僅要在書上得到體現,更重要的是在每個個案中得到迴響。”

而這樣的見證、監督、以及迴響,又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一次又一次地保護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可,眼見著它的熱度逐漸消散,反倒是各類營銷號大行其道。

真真假假的故事一寫,不看事實,只看熱度;

隨隨便便把畫面一加,不再查證,胡亂拼貼;

分分鐘成千上萬的點贊關注到手。

何其悲哀。

越是如此,她姐越是覺得——

何其慶幸,我們曾有《今日說法》。

更加慶幸,我們還有《今日說法》。

它坦誠地說故事,認真地講法律。

它值得好好回憶,值得去一次次細品。

點個「在看」。

別讓《今日說法》只留在回憶裡。

也別讓它只成為我們心中的過去。她刊

監製 - 她姐

作者 - 小怪獸

微博 - @她刊iiiher

原標題:《這頂流過氣了,我才覺得真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