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反抗明朝暴政的西營王子,卻最後變為大明王朝的最後守護者

1902年革命黨和留日學生在日本舉行“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週年紀念會”,章太炎起草的的宣言裡面有這麼幾句話: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願吾閩人,毋忘鄭成功;願吾越人,毋忘張煌言……其中李定國就排在第一位,可以這麼說,李定國是南明將領中最傑出的,曾經兩蹶名王(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在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後,清廷一度考慮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議和。

他曾是反抗明朝暴政的西營王子,卻最後變為大明王朝的最後守護者

李定國出生於貧苦之家,後跟隨張獻忠起義,張獻忠收其為義子,張獻忠共有四大義子,分別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其中孫可望是長子,李定國排行老二。李定國追隨張獻忠南征北戰,曾經親率20人假冒明軍騙開襄陽城門,助張獻忠大軍奇襲襄陽成功,攻破襄陽之後,張獻忠殺襄王朱翊銘,並獲得楊嗣昌大批軍資,獲悉張獻忠破襄陽之後,楊嗣昌憂懼而死,此戰可以說是張獻忠義軍的轉折點。

他曾是反抗明朝暴政的西營王子,卻最後變為大明王朝的最後守護者

張獻忠挺進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封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後豪格率清軍入川與張獻忠交戰,張獻忠在交戰時被清軍弓箭手狙殺,大西軍大敗,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收拾殘軍,後轉進貴州雲南,進入雲貴之後,農民軍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

此時滿清十分天下已據其八,鑑於此,李定國提出聯合南明抗清,孫可望不願,但也沒有好的選擇,最後只得同意。後大西軍尊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為主,正式開始聯明抗清。聯明抗清之後,形勢一度好轉,李定國率軍攻入廣西、湖南,取得桂林大捷和衡陽大捷,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敬謹親王尼堪(努爾哈赤的孫子)被擊殺,清廷鑑於形勢嚴重惡化,一度考慮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議和,但被洪承疇上疏阻止。

他曾是反抗明朝暴政的西營王子,卻最後變為大明王朝的最後守護者

洪承疇此人,曾是大明督師,在松山一戰中統帥大明十三萬精銳救援錦州,後被皇太極切斷糧道導致戰敗,最終降清。此人政治眼光毒辣,敏銳覺察到南明內部的勾心鬥角,他建議構築五千裡防線,只守不攻,以待南明生變。很快,在失去了外部威脅之後,孫可望和李定國的矛盾逐漸突顯,孫可望瞧不起永曆皇帝,企圖自立為王,遭到李定國的反對,後孫可望妄圖除掉李定國,引發大西軍內鬥,後孫可望失敗,後投降滿清,孫可望投降後,清廷大喜,封他為義王。由於李定國擊敗孫可望立下大功,永曆皇帝封他為晉王。

他曾是反抗明朝暴政的西營王子,卻最後變為大明王朝的最後守護者

孫可望投降之後,李定國對劉文秀收編孫可望殘部不滿,藉機軟禁了劉文秀,劉文秀鬱鬱而終。由於李定國在孫可望事件之後,對孫可望和劉文秀的部下采取歧視政策,引發原孫可望部和劉文秀部的不滿,後清廷在孫可望的引路之下進攻雲貴,大西軍矛盾重重,大批軍隊倒戈,大西軍慘敗,後永曆皇帝逃往緬甸,李定國也放棄了昆明。

由於清軍緊追不捨,李定國決意在磨盤山伏擊清軍,此役李定國率六千精兵伏擊吳三桂,可惜李定國手下盧桂生判斷,在清軍尚未完全進入伏擊圈時向清軍告密,最終導致功敗垂成。此戰大打的異常慘烈,李定國六千精兵損傷四千,吳三桂損失精兵過萬,大批八旗將佐被殺,雖然取得慘勝,但由於李定國已遠離人口稠密區,很難再得到補給,此戰之後,李定國損失慘重,再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

他曾是反抗明朝暴政的西營王子,卻最後變為大明王朝的最後守護者

永曆皇帝逃入緬甸之後,護衛的禁衛軍被緬人繳械,隨著國內明軍局勢的逐步惡化,緬人對永曆皇帝的態度也越來越差,後乾脆發動政變囚禁了永曆,獲悉皇帝遇險,李定國和白文選數次攻打緬甸,大敗緬軍,但都未攻克緬甸首都,未能奪回永曆皇帝。後緬甸將永曆皇帝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皇帝和太子縊殺。

獲悉永曆皇帝死訊,李定國十分悲痛,此時傷病又發,六日後,李定國死。死時囑託次子李嗣興:寧死荒外,勿降也。幾個月後,僅剩千餘殘部的李嗣興向清廷投降,至此大西軍在西南的抵抗基本結束。

他曾是反抗明朝暴政的西營王子,卻最後變為大明王朝的最後守護者

李定國前半生隨張獻忠反抗明朝暴政,後在民族大義面前又與明軍聯合抗清,且對永曆皇帝忠心耿耿,不惜與義兄孫可望反目,曾經的反賊卻變為大明最後的忠臣,令人不勝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