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嗎?

安全感對於一個人至關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時期,特別是3歲之前是一個人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很多人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往往是這個時期出的問題。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特別關愛孩子,孩子一生都會特別有安全感。而現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對孩子疏於照看,頻繁轉換環境,這些都為孩子的成長埋下隱患。對於孩子來說,安全感一旦出現問題,這種困擾就會跟隨他一生。有很多人因為童年出現安全感問題,成年後出現害怕與人交往、社交退縮等症狀。

另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突然把孩子丟給祖父母帶,而自己卻很少來看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出現安全感喪失等問題。他會覺得,連我的父母都拒絕我、迴避我,那麼整個世界都是不安全的。所以,如果是半路開始帶孫子孫女的祖父母,應該經常讓孩子跟父母通話,或者經常跟孩子談起他的父母,讓他知道父母是愛他的,這樣可以彌補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嗎?

問題案例:總是做噩夢的女孩

小靜是一個10歲的女孩。最近,她每天晚上都做噩夢,夢裡總是不斷地找媽媽,感覺自己似乎在路上焦急地奔跑、尋找,看到前面的人特別像自己的媽媽,就急忙追過去,追上了才發現並不是媽媽。一次、兩次……她感到非常焦急,不斷地找啊找。有時候,小靜就會這樣被急醒或嚇醒,因此感到非常無助和恐懼。

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嗎?

理論:噩夢來自現實生活

據瞭解,在平時的生活中,小靜也總是擔心找不到媽媽,有時這種擔心讓她晚上很難入睡,心理負擔很重,最近學習成績也下滑得非常厲害。在這個個案中,問題是很明顯的,小靜非常缺乏安全感。

我在與小靜媽媽溝通後瞭解到,原來媽媽出於培養孩子的生活獨立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慮,經常和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有時在超市裡或者馬路上,母親會在孩子不注意的時候突然消失,這時小靜就會很著急,她不斷地找啊找,直到找到媽媽。好多次媽媽都藏得很久,甚至能藏將近一個小時,她躲在後面看著孩子如何處理。逐漸地小靜學會了走散後留在原地,求助於警察或者商場職員等策略,母親也為此事而沾沾自喜,在她看來,這個遊戲非常能夠鍛鍊孩子。

在瞭解到母親和孩子玩捉迷藏的事情之後,我對這個個案有了基本的判斷。雖然這個遊戲的確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是小靜媽媽沒有掌握好尺度。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是不同的,小靜本來就是一個比較脆弱的孩子,母親經常突然性地把她放在這樣一種焦慮狀態裡,讓孩子感受到的更多是無助和恐慌。而且小靜媽媽一藏就是很久,這讓孩子更加焦慮,從而導致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狀態。

針對小靜的問題,我設計了兩個遊戲,仍然是圍繞著捉迷藏。第一個:我讓小靜媽媽、小靜、小靜的表姐一起來玩捉迷藏。地點還是在超市裡,不同的是小靜和表姐在一起藏,由媽媽去找她們。這樣安排的目的是,首先小靜的表姐可以作為媽媽的助手,在實在找不到的情況下可以配合媽媽;另一方面是最重要的,表姐和小靜在一起,這會增加小靜的安全感,保證她不會像以前那麼脆弱、無助、孤單。果然,有了表姐的陪伴,小靜放鬆多了,也能夠很好地感受到遊戲的樂趣。

第二個遊戲:小靜和媽媽玩捉迷藏,還是小靜藏、媽媽找,遊戲地點是在家裡,因為環境很熟悉,所以,小靜沒有任何擔心和害怕。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媽媽要有意地和小靜說話,讓孩子體會到媽媽在為找不到她而擔心,媽媽很關心她、愛她,很想找到她。比如說:“小靜寶貝,你躲到哪裡了?快出來吧,媽媽找不到你急死了。”當然,語氣要輕鬆自如,不要傳遞焦慮和緊張。

後來,在進行了幾次遊戲後,小靜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首先,孩子的睡眠明顯地好轉了。其次,在平時,她不再像以前那樣擔心媽媽,不再那麼容易害怕和焦慮了。

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嗎?

延伸:不要用鬼故事嚇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安全感的喪失源於家長的不良暗示。比如上面提到的案例,小靜的媽媽,自創遊戲,實際上在暗示孩子“你有可能會找不到我,會被我丟棄”,那麼小靜的心理自然就會感覺焦慮、恐慌。

有些祖父母喜歡用神話故事來嚇唬孩子,目的是讓他們變得聽話。比如“不準哭,一哭外面的小鬼就進來咬你了”,或者“池塘邊有專吃小孩的妖怪,你千萬不要到池塘邊去呀”等等。這些故事雖然能讓孩子暫時聽話,但是卻容易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不良暗示,那就是: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我隨時都有被攻擊的危險!這種暗示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作為祖父母,應該減少這種不良暗示,比如制定規則:不準去池塘玩。但是同時要給孩子講明道理:池塘水很深,因為你不會游泳,所以掉進去會淹死。當然,為了讓孩子遵守規則,祖父母可以採用一些行為強化的方法。比如孩子特別喜歡坐碰碰車,那麼可以答應孩子:如果你不去池塘玩,週末奶奶就帶你去坐碰碰車。

總之,要讓孩子在一個良性迴圈中建立安全感,同時也遵守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