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1842年

女孩兒和傳道者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在標誌著“夢境”(實則是遐想、期盼)的音樂中,一隻矛隼落在了雅各布頭頂的樹枝上,它的羽毛掉下來正好飄在雅各布的書上。這一幕必須這麼理解:雅各布看見了這樣一幕,於是希望像那鳥兒一樣有羽毛和翅膀,可以帶他自由地飛翔。所以他把羽毛插在頭頂,那是他的君主——“自由”的象徵。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之後他循著聲音找到有兩個女孩兒,她們唱著歌脫光了衣服從草坡上滑了下去。她們是傑切和佛林切。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傑切(左)和佛林切(右)

按照他們的說法,他們之所以那麼做是因為那是種魔法,可以幫佛林切治好溼疹。但當我們把“回家”和“傷痕”這兩個詞對應起來,那麼他們“不回家”和脫衣服的舉動便能夠品味出深層的含義了——反對壓迫,追求自由。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正是因為如此,雅各布才突然跑出來,向兩個追求自由卻祈求於“魔法”的人“傳教”,他向兩個人述說了一個熱帶的“新世界”,並將那象徵自由的羽毛交給了傑切。而值得注意的是,傑切和佛林切兩人對於雅各布的傳授的反應是不同的,在聽到“熱帶”一詞後佛林切不無嘲諷地笑起來,而傑切則對著那羽毛說“好漂亮”。雅各佈告訴傑切,在熱帶還有許多五顏六色的鳥,有很小的,也有大的,大到和你一樣大。傑切聽到之後學起了鳥叫。這一切都說明雅各布真的影響了這兩個人,尤其是傑切。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說到回家,下一個橋段雅各布便是在家裡,他讀著這樣的句子:“剛接觸到沙蚤的時候就給人帶來不快,這類昆蟲尋找著腳跟與腳趾,並把它們的蟲卵植入面板裡……”之後像一開頭一樣,父親的叫聲又打斷了讀書聲。他把雅各布從廁所里拉出來,要他和自己打鐵。之後母親過來勸說:孩子有本事做父母的應該高興才對。父親就說出了那些話:“我們得掙錢養家吧!瞧瞧你的哥哥古斯塔沃吧!”這句話既是表明“家庭”對個人的剝削,也表明了古斯塔沃的態度,他是維護父親這個統治者的。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不回家的姐妹花又在一片麥地裡玩耍,傑切想要脫光衣服,然而佛林切卻不同意,因為他的溼疹已經好了,而傑切說就算這樣他們依然可以脫掉衣服。可見兩個人對“自由”的態度,傑切認為自由是她的權力,佛林切則認為自由是“功用性”的,只有在有了傷痕(受到壓迫)的時候才可以拿出來。再看兩個人這時候心裡想的兩個形象——傑切在想那個“印第安人”(雅各布),佛林切則仍在想“王子”。

要知道,在這之前兩人就交流過,當時兩人都在想“白馬王子”,如今傑切想的卻變了。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果然一個騎白馬的小男爵從遠處駛來,路過她們時報以驕傲優越的姿態,兩個女孩兒雖然心存嚮往,但當小男爵的馬車車輪掉落之後,看到那狼狽的模樣,兩個女孩兒卻做出了不同反應——傑切狂笑,佛林切則微微地笑,並沒有為看到了一個尊貴的人的窘態而感到恐慌。尤其當小男爵向他們走過來她們倆臉上表情的瞬間變化也說明了她們的心態——一個仍存地位的顧忌,一個則認為他們是平等的。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語言:傾聽自由與平等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在兩姐妹的帶領下,小男爵得以來到雅各布的村莊,要讓鐵匠給他修輪子。

在這一段裡交代了影片向我們交代了這幾個人的住處和小男爵的行程,這對之後電影對地點的交代還是很重要的,當我們看到這個人的家那我們就知道這時候到底是在哪裡了。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男爵的行程和分地是透過母親的介紹和父親對男爵的問話體現出來的,最終我們能得出結論:小男爵的屬地在格明登,而他此行是從克羅伊茨納赫回到屬地。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而傑切和佛林切則一個來自基爾希魏萊爾(Kirchweiler)一個來自茂謝(Morsche),一個是磨坊裡的磨工,一個是製革廠裡的人。

於是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標註出它們的位置: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同時,除了能知道位置,我們從接下來劇情的發展中還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小公爵的迴歸意味著統治的加強。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同時在這一橋段裡,在父親和古斯塔沃給男爵修車的時候,雅各布曾給男爵讀過書,一共有兩段,一段是西班牙語的,一段是英語的。西班牙語的部分講的是土著人因為牴觸作者帶來的書所以認為神力帶來了大風,把屋頂都吹掉了一邊。而英語講的則是在種植園裡的奴隸們的情形,但並沒有講完就被父親給叫了去。

要看懂這一部分必須要找到後面的一句——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也就是說這個男爵只能看懂西班牙語的部分,而並看不懂英語的部分。那意味著他只接受“這些書是壞傢伙”但不接受,不想了解種植園裡的奴隸們的情況。與此同時,正是父親的叫聲打斷了對奴隸情況的描述,也表達了父親的態度,可用於佐證前面對他的符號化的認定。

這一部分便要結合歷史來看待了。

這裡擷取馬克思作於1842年2月的一篇文章——《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的描述。之所以說“最近的”是因為在1819年10月18日,普魯士就曾頒佈《關於應如何根據德意志聯邦今年9月20日決議實行印刷品的書報檢查的決定。自1819年10月18日起為期五年》,是為舊書報檢查令。而新的檢查令則是1841年12月10日由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下令起草、12月24日頒佈的。

“為了使新聞出版現在就能擺脫那些未經許可的、違背陛下旨意的限制,國王陛下曾於本月10日下詔王室內閣,明確反對使寫作活動受到各種無理的約束。國王陛下承認公正的、合乎禮貌的公眾言論是重要的而且必需的,並授權我們再度責成書報檢查官切實遵守1819年10月18日書報檢查法令第2條的規定。”

當然!既然書報檢查是必要的,那麼公正的、自由的書報檢查就更加必要了。

可是,這裡有一點馬上就會使人們感到有點詫異,那就是上述法律的日期。該法律頒佈的日期是1819年10月18日。怎麼?難道這是一項由於時勢所迫而廢除了的法律嗎?看來不是,因為現在不過是“再度”責成書報檢查官必須遵守這一法律。由此可見,這一法律1842年以前一直存在,不過沒有實施罷了。正因為如此,現在才又提起它,“為了”使新聞出版“現在就”能擺脫那些未經許可的、違背陛下旨意的限制。

這一段話已經辛辣地指出了檢查令的虛偽本質,實際就是把人們的筆尖禁足了。結合到電影裡,那段西班牙語的話正是在反映當時的情況。

另外,根據《德國通史》描述,在土地改革中“易北河以東的容克已轉變為資產階級化的容克”,原因在於,農民們要想解除封建的依附關係必須要贖買、割地,這使得容克們在這一時期獲得了大量的資金,他們用這些資金去辦工廠,反過來僱傭已經“自由”的農民們,使得原本的“以政治、法律的特權保障的對強迫勞役的剝削,已轉化成對自由的僱傭勞動的剝削。”

容克地主階級原為

普魯士

的貴族

地主階級

。容克(Junker,德語音譯),意為“地主之子”或“小主人”。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看那段英語,就能明白作者想說的話——雖然農奴制被廢除了,可是種植園裡依然滿是奴隸。

於是我們也得以從中看出導演賦予“語言”的意義,每一種語言都代表著不同人的觀點,代表著不同人的訴求,為什麼雅各布在漫遊世界的理想上還要加上那個學習語言的目的?這正如叔叔自言自語的那句話一樣,就是在表達這樣一個理想——“在他面前所有人都不容忽視”。顯然男爵不是這樣的人,雅各布是。

基於這些壓迫,在讀完西班牙語的時候,男主雅各布又陷入了一次遐想,在讀完那句土著語的時候,“做夢”的標誌音樂響起來,而唸完“他指的是我手中的書”,對此觀點十分不滿的男主喚起了一陣風,把這個“王子”的兩頭白馬給趕跑了。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傑切的家裡開了一個水磨坊,他的父親要一刻不停地盯在那兒。這天她給父親送飯,說起了佛林切哥哥逃難的事,我們發現他的父親是個啞巴,而且對於“逃難”兩個字十分敏感,似乎尤其怕傑切離開他。具體的對話是這樣的——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圖中交頭接耳的就是佛林切的哥哥

話語中為自己留下來找盡了理由,然而卻讓人一眼看出來那是言不由衷的,因為她唱起了一首歌,歌詞卻是這樣的: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可見她心裡早就有了離開這裡的願望,如今他給自己找的理由一旦全都被摧毀,那麼她就真的要離開了。

沒想到的是其實他的父親也懷揣著一個願景,他掏出了那塊石頭,和傑切兩個人一起透過陽光來看,傑切解說道: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顯然傑切父親的內心也是想嚮往離開,嚮往天堂的,不然的話傑切也不會“懂他的心思”,恰恰因為兩個人想法一樣所以傑切才懂他。可是為什麼他不行動呢?這裡還沒有答案,我們留待後面解答。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

這之後,導演用一個令人揪心的片段收住了這部分內容。橋段分為兩個方面,旁白是一個,畫面又是一個。單看旁白,是在說雅各布和古斯塔沃兄弟倆的一個分歧——古斯塔沃認為人必須要從路上走,否則就要把整個世界裝在腦袋裡。雅各布則認為他哥哥說的“世界”只不過是指房屋和那些坑坑窪窪的標誌,他認為的“夜空中的整個世界”則包括所有的一切,且他說這一點必須要在腦中鮮明起來,從而使他能像印第安人一樣在夜晚也能靈活移動。

這裡有幾個比喻,首先一個關鍵就是怎麼去理解“道路”。那句話叫“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也就是說道路的意義之一有經驗的意思。而我認為可以將“經驗”進行發散,於是道路還可以指固定的模式、法律、權柄,或者時勢等等,只要是有導向的就都可以是路。而放到電影裡,我認為比較合適的解釋是“權力”,也就是說古斯塔沃的觀點是——要想推動國家運轉必須要透過操縱權柄來達成。

而雅各布恰恰相反,他就是要把整個世界都裝進腦袋裡,並不透過操縱一個個把手,透過一個個大臣來達成目的,而是記住“一切”,既要有權力,也要平衡其他手段,比如像印第安人那樣自由的方式。

要想記住“所有”是困難的,“通曉一切的人並不多”,但只要透過“語言”詢問,就能得到方向。這顯然是說,為政者要聽聞一切想法。

另一方面,畫面中出現的是那個跛腳女孩兒馬格奇的身影,她顯然是從雅各布一家那裡出了來,無家可歸了,只好在兩牆夾縫裡生存。而路過的人這樣說她:“留神噢,這兒有小偷,等你睡著了,他就出來了”

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這個瑪格奇代表的是“貧窮”的狀態,透過這一幕描述我們便能知道貧窮已經被雅各布一家人驅逐了出來,而它伺機而動,“等你睡著”,偷了懶,他就會再次潛入你家。

可是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導演要將“貧窮”打扮成一個悲慘的小姑娘的樣子,而不是凶神惡煞?而且顯然當那個女人恨恨地說出那句刻薄的話的時候,非但沒讓我們對“貧窮”產生厭恨,反而生出了心酸和憐憫。為什麼?

我覺得一切都要歸結於“身不由己”一詞,貧窮的去來是身不由己的,人的貧富也是身不由己的,關鍵就在於是什麼導致了這個“身不由己”。要知道如果能做到這樣,只要動手耕耘就能豐衣足食,只要懶惰就窮困潦倒那就算不上身不由己;相反當您無論勤奮還是懶惰窮困都圍繞著你,反看另一個人他連懶惰都算不上,他一些活兒都不幹反而富貴逼人,那就叫做身不由己了。而這時的“貧窮”就是這種狀態,它是被人剝削才得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的貧窮都是可悲可閔的,是一個罹難的悲慘的小姑娘。

《另一個故鄉》:一首為德國革命歷史和自由寫的詩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