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南遷,能夠劃江而治麼?南明的結局,已給出答案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陷西安,建號“大順”,年號“永昌”;而關外的清軍鐵騎又虎視眈眈。這令明朝守軍應接不暇,使得坐鎮北京的崇禎帝坐立不安,百般焦慮。緊要關頭,南遷之議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君臣之間爭得不可開交,卻始終莫衷一是。正因如此,後人有人假設,崇禎如果南遷,很有可能佔據半壁江山,如東晉、南宋般延續國祚。那麼,事情果真如此麼?事實上,南明的迅速潰敗,已經昭示南遷之議實屬空談。

南遷之議的提出與擱置

在彭孫貽的《平寇志》中,曾記載了李明睿與崇禎之間的一次密談,當時李明睿屏退左右,稱他曾打算勸崇禎西遷長安,率甘肅和寧夏兩地兵馬親征,以鎮壓李自成的農民軍,但叛軍入關後,只有南遷一策方能保全朝廷。結果,崇禎道出了苦衷:

“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朕志決矣,諸臣不從奈何?爾且密之。”——《平寇志·卷八》

由此來看,崇禎似早已有南遷之議,可惜朝中大臣鮮有贊同之人,所以一直沒有表露出來。不過,大同失守後,大學士李建泰似乎也遇見到了形勢的危機,上書請崇禎南遷。然而,按照他的設想,是要“奉太子先行”。經過一番爭議後,大學士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也表示願“先奉太子撫兵江南”。

如果崇禎南遷,能夠劃江而治麼?南明的結局,已給出答案

可是,重臣奉太子先赴江南,終究不等同於崇禎南遷,加之考慮到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被太子李亨“晾”在一旁的先例,許多朝臣還是堅決反對。爭論不休的朝會,令崇禎自己也十分心煩。索性,耍起了性子,稱“臣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結果,南遷之議到頭來也沒商議出個結果。

曇花一現的“南明”

南遷之議被擱置後,崇禎似乎已經預見到了自己的命運,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李自成的大軍來得如此迅猛。李自成佔領山西后,又迅速向北京推進。1644年三月十八,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在斬殺妻女後,自縊於煤山,大明滅亡。

如果崇禎南遷,能夠劃江而治麼?南明的結局,已給出答案

明亡後,南京的文武大臣馬上討論另立新君,在南京重建大明。作為陪都的南京,尚有五十萬兵馬可用,同時控制著富饒的江南,更是具備著一套基本成型的領導班子,故而仍是一股頗為強大的力量。

1644年五月,福王正式在南京稱帝,次年改元弘光。結果,弘光小朝廷的君臣,卻始終忙於內鬥和享樂,不斷地搜刮民脂民膏,將原本用來募兵的銀兩,用在了大興土木之上。所以,百姓們編出了一個順口溜:“都督多似狗,職方滿街走,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吃酒……”

1645年五月,佔據長江天險的弘光政權,迎來了清軍鐵騎,弘光皇帝被押赴北京斬首。不久後,唐王朱聿鍵由於福州即位,改元隆武,並曾一度北伐。可惜隨著鄭芝龍的降清,隆武政權也未能維持太久,亡於1646年八月。

如果崇禎南遷,能夠劃江而治麼?南明的結局,已給出答案

圖:1645年6月局勢

在隆武政權建立的同時,魯王朱以海曾於1645年八月在浙江建立魯王政權,以“監國”的身份自居,後又逃亡長垣島、漂泊海上,最終投奔了臺灣的鄭成功。而在西南地區,明朝一些遺臣又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成立了永曆政權,後逃亡緬甸,被吳三桂擊敗,永曆皇帝和太子被吳三桂縊死。

崇禎南遷,多半會步南明覆轍

明亡後,南明政權“層出不窮”,卻沒有一個能像東晉或南宋一樣堅持太久,都只是曇花一現。這樣的結局,其實也是明末潰敗的延續。其實,即便是崇禎南遷,他的結局也多半會和後立的南明朝廷一樣,根本無法延續下去,根本無法同東晉和南宋相提並論。其實,明朝的衰敗,史家早有論及:

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明史》

自明世宗以後,明朝便已經顯露衰敗的景象,到神宗末年,則已是敗壞至極,等到了“木匠皇帝”明熹宗在位時,心思都花在了做木匠活上,加之其寵幸乳母客氏與閹黨魏忠賢,使得朝政極為敗壞。

如果崇禎南遷,能夠劃江而治麼?南明的結局,已給出答案

崇禎繼位後,雖剷除了魏忠賢,但又太過急功近利,以至於行事嚴苛,令不少忠良遭難,許多名將兵敗後降清,轉而幫清軍作戰。就此來看,崇明亡清興,著實是一個難以避免的悲劇。

同是亡國,崇禎殉國後的局面,已然大為不同

以崇禎自縊煤山為標誌,明朝自此滅亡。而靖康之難後,同樣滅亡的南宋,卻得以偏安一隅。究其根源,除了前文提及到的,南明延續了南明的腐敗以外,還有兩個頗為重要的原因:

首先,清朝和金人要發動戰爭的目的不一樣。歷史上金人的南侵,多半是為了財物和擄掠人口,只要宋人屈膝投降,以投之以金銀財寶,滿足以貪婪的要求,大體多會罷兵議和。可到了明清戰爭的時候,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開始,目的便很明確:那就是同大明爭奪天下。此後,繼任的皇太極與主政的多爾袞,都延續了這一戰略。無論是此前的後金,還是改國號後的大清,要的是江山,而不僅僅是眼前利益。

如果崇禎南遷,能夠劃江而治麼?南明的結局,已給出答案

與之類似的,東晉時期盤踞在北方的各勢力,大體上與金人一樣,雖然貪婪,卻沒到慾壑難填的地步。可以說,東晉和南宋面對的敵人,遠不及南明所面臨的清軍強大。這種實力上的懸殊,不僅僅體現在軍事實力上。當然,與之對應的,南明政權多半貪婪腐化,內部紛爭嚴重,雖然佔據富庶之地,擁有幾十萬人馬,卻無異於一盤散沙。

其次,五胡亂華靖康之難的慘狀,使東晉、南宋軍民見識到了西晉和北宋亡國的慘狀。所謂哀兵必勝,即便實力不濟,在殊死抵抗之下,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勝利。可是,李自成逼死崇禎後,清軍入關原本是打著為明覆仇的旗號。多爾袞在進關之初,還特意盟誓:

“此行除暴救民,滅賊以安天下。勿殺無辜、掠財物、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清史列傳·多爾袞》

這一盟誓,固然有收買人心之意,也起到了嚴明軍紀的作用,對沿途百姓鮮有驚擾,使得關內的反抗力量並不是很強。更為值得一提的是,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弘光政權竟天真地視其為英雄,對吳三桂大家封賞。這足見當時明朝的遺臣和百姓,起初對清軍有種很複雜的感情。

如果崇禎南遷,能夠劃江而治麼?南明的結局,已給出答案

當然,清朝在繼續南下的過程中,終究還是將戰火帶給了沿途百姓。不過,此時南明卻未能及時組織力量予以抵抗。相反,清朝卻利用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漢族將領,團結了許多明朝舊臣,對南明政權予以清算。

可以說,南明的落敗終究還是多重因素造成的,這其中既有武器裝備的原因,也有戰略失當的影響,但從根源上來講,南明的腐敗無能,還是繼承了明末一來的頹勢。從某種意義上講,南明的潰敗,實則是明亡的餘音罷了,又怎麼能指望它延續百年呢?同樣,即便是將崇禎放到南京,也難以扭轉乾坤,勢必會迅速敗亡。

參考資料:

《晉書》《宋史》《明史》《平寇志》《清史列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