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兒干都司:大明時期的中國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國的了

奴兒干(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區),清政府稱之為尼嚕罕(滿語中指圖畫,意思是山川景色秀美)。早在十三世紀七十年代,元王朝曾經在這裡設徵東招討使,管理徵收骨嵬部(庫頁島)的軍賦。

一、奴兒干都司設立的歷史考證。

明王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遣官員到奴兒干進行“招撫”。1403年(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設定了奴兒干衛,任命忽剌溫等處的頭領把剌答哈等人職任奴兒干衛的指揮同知等。

奴兒干都司:大明時期的中國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國的了

把剌答哈(影象)

奴兒干衛的設立,表明黑龍江下游地區開始歸屬明王朝的統治。

1411年 (永樂九年),明王朝依據當時的需要,在黑龍江口附近的特林地區,設立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為大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都司的主要官員剛開始為流官,後為世襲。

努爾幹都司的設立,除了有《明實錄》、《明會典》、《大明一統志》等官方文獻的記載外,還有曾建於黑龍江口特林地區的兩大石碑為證。

其一是1413年(永樂11年)建的“敕修努爾幹永寧寺記”碑;其二是1433年(宣德八年)建的“重建永寧寺記”碑。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二碑均被沙皇俄國劫掠而去,現今珍藏於海參崴博物館。

奴兒干都司:大明時期的中國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國的了

“重建永寧寺記”碑(影象)

這兩大碑的碑文,都翔實地刻錄了當地的歷史淵源:元王朝設定東征元帥府,出兵黑龍江下游,直至海外庫頁島等事實,以及明王朝建立努爾幹都司的經過等。

奴兒干都司的設立,標誌著從斡難河到黑龍江全流域的南北地區,都曾經是明王朝的統治區域。

二、奴兒干都司地區的管轄情況。

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西起斡難河(今鄂嫩河),東至大海;北抵外興安嶺,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而有庫頁島。

奴兒干都司:大明時期的中國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國的了

奴兒干都司形勢圖

其境內的民族主要有女真族、蒙古族、苦夷(苦兀) 族、吉里迷族、達斡爾族等,民眾大多以漁獵為生。

大明王朝任命各部族的首領掌管各衛所,頒發給印信,延續其習俗,統領其部屬,按時向大明王朝繳納貢品。貢品主要有貂皮、海東青、馬匹等。

大明政府在元王朝建立的驛站的基礎上,恢復了奴兒干地區通往內地的驛站傳遞,從而密切了奴兒干地區與大明王朝的社會、政治、經濟聯絡,加強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交流,促進了奴兒干地區各方面的發展。

驛站的主要幹線是海西東水陸城站。北部起自奴兒干都司的治所特林地區西部的滿涇站,中途經過四十五個驛站後,南向到達底失卜站(黑龍江雙城縣境內),然後經過遼東都司直達北京,全長約兩千五百公里。

奴兒干都司:大明時期的中國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國的了

驛站主幹線(圖示)

三、奴兒干衛所的設定及歸屬。

根據《明實錄》記載,從1403年(永樂元年)到1409年(永樂七年),明王朝在斡難河、黑龍江流域南北地區,以及松花江、烏蘇里江、格林河、恆滾河等流域,先後設定了一百三十個衛所。到明萬曆年間(1573到1620年),增加到384衛。

據明、清兩代的文獻記載,就黑龍江南北地區的衛所來說,設立在斡難河以東、嫩江以西,包括呼倫貝爾地區和黑龍江上游南北地區的有:斡難河所、卜魯丹河衛等十四個衛所。

沿精奇里江設立的有託木河衛、古裡河衛等五個衛。精奇里江是黑龍江北部的支流,那裡經過200多年的墾種,出現了一些從事農耕的村屯。

後來的著名的“江東六十四屯”,就是從明王朝設衛後逐漸開墾發展為村屯的。

奴兒干都司:大明時期的中國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國的了

地圖上的“江東六十四屯”

黑龍江城以東,一直到與松花江交匯處附近地區的衛所有可令河、木魯罕山、哈剌察、兀剌衛等九個衛。以庫魯河為中心,設立了乞勒尼、忽魯木、喜申、古魯、亦兒古裡等五個衛。

沿敦敦河設立了撒兒忽、哈爾分等四個衛。沿格林河(黑龍江北岸支流)設立了葛林、忽石門、卜魯兀等五個衛。沿恆滾河(黑龍江北岸支流)設立了飲真河、滿涇、朵兒必河等七個衛。

從黑龍江口到庫頁島,設立了奴兒干、兀的河、波羅河四個衛。在烏蘇里江及其東部地區,還設恨克、默爾河、亦麻河、失裡、雙城等十四個衛。

現今,僅就以上所列六十七個衛而言,在我國國境外的就有四十九個。

奴兒干都司:大明時期的中國疆域;大清末期,大都成了他國的了

沙俄奪佔的中國領土示意圖

隸屬他國的四十九個衛中,除了斡難河一個衛所以外,其餘都是鴉片戰爭後,沙皇俄國透過迫使清王朝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兩個不平等條約而侵佔的。

1900年,沙皇俄國又以武力強行佔領了位於精奇里江口的“江東六十四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