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之胡服騎射

當時的趙國,國內華優夷劣的思想非常嚴重,所以趙國人對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極為牴觸。其實不僅僅是胡服騎射改革,歷史上任何任何一項革新,在剛剛開始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力,趙武靈王的改革也不例外。而且反對最激烈的,還是那些跟趙武靈王有著血緣關係的趙國宗親貴族。這其中就包括武靈王的叔叔,公子趙成。

公子成這個人很不簡單,他對趙國的政局影響很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趙國中後期發生的兩件最大的事情,公子趙成都參與了。第一件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成當時是作為反對派首領出現的,因為趙成身份的特殊性,所以連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都不得不親自出面去做他的思想工作;第二件則是沙丘宮變。在這一事件中,趙成是作為中流砥柱人物出現的。正是他和李兌兩個人,在危難時刻,率領邯鄲軍隊趕到沙丘,幫助年少的趙惠文王趙何平息了公子趙章的叛亂,穩定住了趙國大局。要知道,這兩件事情,全都是決定趙國命運的大事,公子成能夠兩度作為核心人物參與其間,可見他在趙國地位之高。而趙武靈王作為一國之君,在改革前,他也肯定預計到了胡服騎射將要面臨的巨大阻力,因此,事先趙武靈王就做了精心的準備。首先趙武靈王就爭取到了重臣樓緩、肥義兩個人的支援。

肥義這個人,咱們前面曾經提到過,是趙國的三朝元老。當年趙武靈王剛剛繼位的時候,就給肥義增加了工資。而關於肥義和胡服騎射的關係,《史記·趙世家》是這樣記載的“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大家想想,趙武靈王肥義,君臣兩個人,關到屋裡,整整說了五天,才把事情說清楚,這是一種什麼關係?這就說明了肥義當時絕對是一位德高望重,頗受到趙武靈王尊崇的股肱之臣。樓緩也是這樣,這個人是趙肅侯的舊臣,在趙武靈王后期曾一度被秦國封為丞相。雖然秦國給他的只是個虛名,而且還跟樓緩是親秦派有關係,但也畢竟說明了樓緩在當時趙國政壇,也同樣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那麼有了這兩位重臣的支援,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否就能順利推行了呢?沒那麼簡單。當趙武靈王跟樓緩謀劃完,正準備要宣佈實施胡服騎射的時候,趙國的全體官員還是反對聲一片的,這也就是史書上所說的“群臣皆不欲”。大家都不願意換穿胡服。怎麼辦?即便是胡服騎射再好,即便趙武靈王再厲害,可是改革的推行,還是要靠各級官吏去具體實施呀!現在大家都不願意,趙武靈王即便強行推下去,結果很可能還是不盡如人意!怎麼辦?趙武靈王於是再次找到肥義,問他有什麼辦法。肥義就說:“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合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等等。什麼意思呢?肥義是說,凡事一旦疑惑就不會成功,做事情如果猶豫不決就肯定不能功成名就。你現在既然定下了移風易俗的決心,就不要再去管別人怎麼議論了。那些德行高的人,絕對不會跟世俗之人的意見保持一致,而成就偉大功業的人,也必定不會去過多受大眾議論的影響。肥義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路在自己腳下,讓別人說去吧!其實當時趙武靈王跟肥義還說了很多,史記裡都有記載。那麼我為什麼要偏偏選擇這幾句話呢?是因為我覺得,這幾句話對我們現在的人依然有借鑑意義。肥義說的話,也恰好反映出一個很簡單卻又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要你認定了目標,就應該執著的走下去,只要你能堅持,總會有所收穫。其實,說實話,我們現在人所講的一些道理,哲學也好,文學也罷,不管是軍事的,還是政治的,很多道理,老祖先們其實早已經研究透了。而我們現在不過是鸚鵡學舌,能把他們的意思準確表達出來,就已經不錯了。咱們都知道有句老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裡所說的老話,其實就包含著很多類似於肥義所說的這一類的話。你比如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再比如說富不過三代,老子創業,兒子守業,孫子敗業。能逃脫這個規律的,不是沒有,但可以說極少。這也是傳統文化,對我們今天的一些警示。當然,古人也有古人的侷限性,現代科技的發展,在許多領域,早已經超過了古人的想象能力,但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作為現代人,我想我們不應該苛求古人什麼。

我們再回頭來說胡服騎射。當肥義給趙武靈王解釋完,堅定了他的信心後,趙武靈王立即便頒佈了胡服令。大家注意,這裡說的是胡服令,而不是胡服騎射令,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趙武靈王首先實行的是胡服改革,而後才是騎射。這也從一方面證明了胡服騎射是兩個概念。那趙武靈王為什麼要先實行胡服改革,而不是胡服和騎射一起實行呢?我分析了一下,覺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胡服是騎射改革的基礎,二是,胡服在化解民族矛盾中的作用,比騎射更重要。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首先漢族人穿的衣服是深衣,這種衣服,在步兵和車兵作戰時,還勉強能使用,但要是用到騎馬射箭中,肯定不行。這就像我們現在穿一身又瘦又長的裙子去騎馬射箭一樣,肯定不方便。而胡服上下分離,顯然更適合騎射,更適合漢族和胡人在山地間角逐。所以只能是先實行胡服,再實行騎射。這也就是顧炎武先生所說的“騎射所以遍山谷也,胡服所以便騎射也。”。其次,胡服改革是趙武靈王對胡策略的主要政治手段,而騎射卻僅僅是單純的軍事手段,是對政治策略不足的補充。說白了,趙武靈王對付胡人的手段,其實就是一種胡蘿蔔加大棒子的方法,首先是“胡蘿蔔”,先對胡人進行拉攏,儘量爭取胡人心理上的歸服。而騎射則是“大棒子”,是在胡服措施收不到效果的情況下,所採取的必要的軍事手段。可以說,胡服是整個趙國對胡的戰略措施,而騎射只不過是對付胡人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整個對胡策略中,胡服的影響顯然要比騎射更為重要!這點也正好跟兵法上說的“上戰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法則不謀而合。最重要的是,在這種戰略的背後,還有一個更大的戰略構想,那就是透過征服胡人,進而達到控制胡地,威懾秦國的戰略目的。

這一點也正是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的最終的目的。樓緩、肥義知道,但是,公子成,以及那些反對胡服騎射的人,他們並不知道,因此,當趙武靈王派大臣王紲去向趙成傳達自己即將實行胡服改革時,公子成才會透過王紲對趙武靈王說:中原國家是聰明人聚居的地方,也是胡人傾心效仿的地方,現在你放棄這些,反過來去效仿胡人的服飾和騎射,違揹人民的願望,遠離文明,所以我勸你慎重考慮。我們從公子成說的這些話裡,不難看出他對胡服將要產生的作用,沒有任何預見。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的公子成,僅僅看到了胡服騎射這一表象,而沒能看透其本質,他不知道趙武靈王究竟是為了什麼要實施胡服騎射,因此這才會站出來,堅決反對改革。

所以,當趙武靈王親自去找公子成,對他說:“今叔所言者俗也,吾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無舟楫之用,自常山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主並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智所明也。”這是什麼意思呢?趙武靈王是說趙國跟齊國中山共有黃河,以及薄、洛之水,但趙國卻沒有舟楫作防禦用。趙國周邊有燕國,三胡以及秦國、韓國的威脅,如果不實行胡服騎射就沒有辦法保護。過去,趙簡子不阻塞晉陽以及上黨的道路,趙襄子兼併戎狄攻取代地的目的,即便是愚人也能看出來。趙武靈王在這段話裡,顯然已指明瞭胡服騎射改是為了“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這樣很快就讓公子趙成明白了胡服騎射改革的真正意思,從而讓使他在對待胡服騎射這件事情上,態度發生了重大轉變。第二天,公子成穿上趙武靈王所賜予的胡服,來到朝堂,率先向群臣做出了自己支援胡服騎射改革的表率。於是趙武靈王便在當天正式頒佈了胡服騎射令。

可是,原來咱們說過,當時的趙國是群臣皆不欲。除了公子成之外,趙國貴族趙文、趙造、趙燕以及大臣周紹等人也都對胡服騎射持反對態度。我這裡先說明一下,剛才說這個周紹的紹,其實並不念紹字,字也不是這麼寫,具體情況,我會在以後一併解釋。當時趙國有很多大臣反對胡服騎射,而趙武靈王為了徹底打消群臣對這次改革的誤解,便讓這些人暢所欲言,自己則有針對性地逐一加以駁斥。經過耐心的說服,最終使這些人也明白了胡服騎射的重大意義,於是來自趙國內部的阻力基本消除,趙武靈王“遂胡服,招騎射”。胡服騎射改革正式拉開了序幕。

“遂胡服”不用多說,就是穿上胡服的意思。這裡需要重點解釋的是“招騎射”。原來咱們說過,在騎兵出現以前,趙國或者說整個中原諸侯國的軍隊主要有步兵和車兵構成,騎兵作為新生力量,有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首先,是人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解決騎兵兵源。大家都知道,要想做一名合格的騎兵,首先你要熟悉馬的性情,要有精湛的騎馬技術才成。而當時華夏族計程車兵根本就不騎馬,更談不上騎術精湛,即使車兵有跟戰馬打交道的經驗,但御車和御馬完全是兩個概念。因此要想在短期內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就必須使用非常手段,這就是典籍上記載的“破卒散兵,以奉騎射。”什麼意思呢?趙國原來的兵制是“國有固籍,兵有長經。”也就是趙國人有固定的戶籍,到一定年齡就要被徵用,去服兵役。軍隊也是按照地區為單位來編制。而“破卒散兵”則是打破兵源“固籍”,不分地區,用優厚的待遇來招募善於騎射的人來組建騎兵。“以奉騎射”則是指從原有的步兵、車兵中,挑選合適計程車兵,把他們訓練成騎兵;這是騎兵來源之一,來源之二,則是直接招募三胡的人做自己的騎兵。《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二十年“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又說“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於河西而致其兵。”致其兵就是招引,收編的意思,是說趙武靈王在黃河西岸遇到了樓煩王,收編了部分樓煩騎兵。這就說明,當時的趙國,是在不停招募,收編胡兵來補充自己騎兵兵源的。至於第三個來源,則是趙國的代郡。由於代郡和胡地接壤,所以代郡居民尚氣力,多習騎射,有著廣泛的騎射基礎,因此代郡也就順理成章,成為趙國最理想的騎兵兵源地。

以上這些,是趙國當時如何解決兵來源的問題。那麼,趙國如何解決戰馬來源。離開戰馬,騎兵就不能稱之為騎兵了。趙國的戰馬主要來源於三胡和代郡。三胡本來就是畜牧區,戰馬的質量自然不在話下。因此,趙國除了透過“交市”的方法從胡人手裡購買戰馬外,還曾以武力強迫“林胡王獻馬”。而關於代郡所產戰馬,我們曾在前面章節裡簡單提到過。代郡背靠陰山,南面是水草豐美的草原,其所產戰馬以剽悍耐馳著稱於世,極適合作戰使用,是當時趙國戰馬的主要來源。

趙國的騎兵是如何訓練的。趙國對騎兵的訓練是很嚴格的。尤其是那些從車兵、步兵挑選出來計程車卒,想讓他們嫻熟掌握馳馬射箭的技術,是需要一個艱苦的訓練過程的。首先是要練習騎馬,只有當他們熟練掌握騎術後,才能做到“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壑,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也就是隻有趙國的騎兵做到跟戰馬心意相通後,才能逐漸做到馳馬試劍,進行實戰演習,進而再“師夷長技以制夷”,真正把練習好的騎射技術運用到對胡作戰中。而為了能使騎兵訓練得到保證,趙武靈王“破原陽,以為騎邑。”就是拿下原陽這個地方,把它當作騎兵訓練場。但僅僅有原陽一個地方,還不足以滿足趙國建設大規模騎兵部隊的需要,於是趙武靈王就在原陽之外的趙國境內,分別建立了其他騎兵訓練基地。現在我們邯鄲市趙苑公園裡的插箭嶺,經考古證實,也是當時趙國騎兵訓練基地之一

趙武靈王之胡服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