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國國主錢俶向大宋獻土納降,百姓沒有怨恨還非常感謝,為何?

公元932年,吳越王錢鏐病重。他對文武百官說:“我子孫不肖恐怕難當大任,我死後由你們從中挑選賢能!”群臣都選擇錢元瓘,於是錢鏐對錢元瓘說:“我有十訓你要謹記,如此可保子孫無憂!”錢元瓘哭泣著答應了。

吳越國國主錢俶向大宋獻土納降,百姓沒有怨恨還非常感謝,為何?

錢鏐喝了口水潤潤嗓子後說:“第一、爾等要心存忠孝,愛兵恤民!第二、凡中國之君,雖易異姓、宜善事之。第三、要度德量力而識事務,如遇真君宜速歸降……”錢元瓘含淚答應了。

最後錢鏐帶病艱難地說出第十條:“……倘有子孫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便是壞我家風,須當嗚鼓而攻!”說完含笑而逝。

三月二十八日,錢元瓘即吳越王位,將其遺訓鄭重地抄錄下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錢王十訓。”錢元瓘遵照父親的遺訓,對外不妄動兵戈,向中原後唐政權稱臣。對內繼續休養生息、發展農商,並且約束子弟不得胡作非為,要遵從祖訓。

這樣吳越國曆經三代都守境安民,成為五代十國亂世中的一股“清流。”當時中原各地兵戈四起,“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成為各路藩鎮的口頭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只有吳越一代人民安居樂業,成為人間天堂。

吳越國國主錢俶向大宋獻土納降,百姓沒有怨恨還非常感謝,為何?

史稱“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舞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

公元960年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他勵精圖治有一統天下之志。隨後在謀臣趙普的建議下他決定先南後北,楚、後蜀和南漢等割據政權先後被滅。

隨後趙匡胤又在開封城南修建了“禮賢宅”,並對南唐和吳越國的使者說:“李煜和錢俶,哪一個先來,朕就把這處宅子賞給他。”

公元974年,宋軍兵鋒直指南唐,南唐後主李煜向吳越國求救。此時吳越國已傳至錢鏐之孫錢俶,他在宋朝建立之初就上書趙匡胤稱臣,因此他拒絕了南唐的建議。還主動出兵配合宋軍進攻南唐。

俗話說唇亡齒寒,錢俶難道不懂得這個道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時宋朝兵強馬壯,五代時期的割據勢力已經只剩下南唐、北漢和吳越國,根本不是宋軍的對手。如果強行抵抗只會讓生靈塗炭,這有違錢繆傳下來的安民策略。

其次,自錢鏐開始錢氏子孫都心存忠孝,雖然割據一方但是始終承認華夏大一統,認中原為正朔。因此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他們理智地放棄抵抗,主動地向中原王朝靠攏。

南唐滅亡後,趙匡胤下旨要求錢俶入朝覲見,兩人在汴梁相見甚歡。隨後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錢俶再次入朝覲見。這次趙光義將其留在京城不肯放歸,錢俶知道他的意思便主動的獻土納降,吳越國十三州郡正式併入大宋。趙光義龍顏大悅封其為“淮海國王”、“鄧王”等等爵位,給予其崇高的地位。

吳越國國主錢俶向大宋獻土納降,百姓沒有怨恨還非常感謝,為何?

錢俶雖然無奈投降但是對吳越百姓來說卻是天大的幸事,否則兵戈一起吳越一帶必然又會生靈塗炭。為了感激他們祖孫三代的恩德,吳越百姓自發地建嶽王廟、越王祠來祭祀他們。

錢氏宗族千餘人在來到東京汴梁後,雖然沒有了以前割據時期的實權、空有崇高的象徵性的地位。但是錢氏後人還是尊崇先祖的十條遺訓,心懷忠義以詩書傳家逐漸地轉變為書香文化世家。

吳越國國主錢俶向大宋獻土納降,百姓沒有怨恨還非常感謝,為何?

有宋一代,錢氏家族中進士者多達三百餘人,而千年以來,錢氏家族繁衍不息人才輩出,成為江南一帶有數的名門望族。他們憑藉的是千年的書香傳家,千年的忠孝仁義,還有千年以來一直謹遵不忘的《錢王十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承並且澤被後人。“子孫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便是壞我家風,須當鳴鼓而攻。”成為他們行動的標準,不敢有絲毫的違背。

近代以來,錢氏家族更是人才井噴,文壇碩儒、科技巨擘雲集,海內外“院士”數百計,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錢鍾書、錢復、錢穆……因而吳越錢氏家族現在被公認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而這一切的起點都是源於第一代吳越王錢鏐親自制定的“錢王十訓。”

吳越國國主錢俶向大宋獻土納降,百姓沒有怨恨還非常感謝,為何?

良好的家風,嚴格的家教和代代相傳的家訓,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人才輩出的秘訣。如今處於激烈競爭的社會,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棟樑,從而保證家族的興旺發達。在這方面錢鏐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為子女留下萬貫家財,廣廈千間也只不過興旺三、五代。而良好的家風家教則是興旺百代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