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師”王國維竟是因為家裡揭不開鍋才選擇到清華教書

王國維

,不知道他是誰,不清楚他的生卒年代,更不瞭解他這一輩子到底幹了哪些事,卻唯有兩點常被人提起。

一代“帝師”王國維竟是因為家裡揭不開鍋才選擇到清華教書

王國維

一則是他寫了本很出名的書——

《人間詞話》

(簡短的六十四句詞評手稿,外加五十八句遺稿,看起來不像一本書更似一頁紙,實際上又抵得百萬雄文)

,這本書中有關讀書做學問的三重境界論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常被師生們當作自勉之座右銘。

另一則是他在50歲

(1927年)

那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至於其中緣由莫衷一是,無論是“殉清”

(為大清國殉葬之意)

、“逼債”

亦或是“驚懼”“尸諫”,無不凸顯出他本人感覺於人生有窮途末路之勢,留下一句

“五十之年

,只欠一死”

遺恨於後世。

一代“帝師”王國維竟是因為家裡揭不開鍋才選擇到清華教書

昆明湖

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那就是王國維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過得很窮,而且非常窮。

有史為證,在王國維投湖當天,上午離開清華學校時跟他的同事借了2元

(實際上給了5元)

打車

(人力車)

前往頤和園,此時他身上應該是一文不名,但是又不願意步行前往,所以只好借錢打車。11時左右,他吸完並丟掉手裡最後一顆菸頭便一頭扎進了昆明湖魚藻軒,天人永隔。

前面有提到,有關其自沉的原因便有“逼債”之說,大抵上也是因為其當時非常“窮”的原因有關。說到窮那我們就有必要來掰扯掰扯當初

“諸學冠絕一世,涯岸幾不可望”

的“

諸學冠絕一世,涯岸幾不可望

為什麼就接受了清華學校“導師”職位之邀請。

“導師”最開始興起於北京大學,1921年在

帝師”

校長的組織下就開辦了有關“國學門”研究所,聘請當時之學科巨擘來研究學問,通訊導師

(王國維曾兼任)

一職紅極一時,為天下儒林所重。而清華此時還只是一所普通的留美預備學校

(學生當時主修英文及歐美文化知識)

,校長

蔡元培

有意改革並效仿,幾經周折,最後也決定先弄一個“國學門”試試看。

一代“帝師”王國維竟是因為家裡揭不開鍋才選擇到清華教書

清華園

曹雲祥校長最開始想請

曹雲祥

來當這個清華國學研究院

(即“國學門”)

院長,胡適堅辭,後又請胡適擔任導師,胡適又堅辭,且自謙地說道:

“非一流學者,不配做研究院導師,實不敢當”

,併力薦

胡適

梁啟超

王國維

等三位大師方可勝任。

大家別看胡適在若干年後狂的沒邊,至少在這件事情上還是表現出了極少的謙虛謹慎。但是這裡有必要交代一句,其實最開始推薦王國維去清華學校擔任導師的並不是胡適,而是胡適的好友

章太炎

(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顧頡剛當時有跟胡適的書信中說道:

“靜安先生

(王國維字靜安)

余月入五十元,何以度日?……我意,清華學校既要組織大學國文系,而又託先生主持此事,未知可將靜安先生介紹進去否?他如能去,則國文系已有中堅,可以辦得出精彩……”

顧頡剛先生這封信寫的是真好,既說明了王國維現在生活十分窘迫,一個月才50元收入,入不敷出,家裡都揭不開鍋連過日子都成問題了。同時又不忘吹捧一番胡適的地位,清華學校委託你來弄這個事,證明先生你大才!同時還不忘強調一下王國維的實力和資質,他若能來絕對是國文系的中堅力量,辦得好的話你臉上也有光。最後還用一個

未知可否

的請求式問句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不過,史上有關推薦王國維入清華當導師的第一功臣還是算在了胡適的頭上。

幾經轉折,最後由新上任的國學研究院院長

顧頡剛

(哈佛大學“海龜”名士)

先生出面,拿著曹校長親自簽發的聘書去幾位大師府邸拜訪聘就。首站就是“帝師”王國維在地安門的家中。

這時候的王國維剛剛丟掉了兩份工作,一份是有著五品銜南書房行走身份的教宣統皇帝

(即末代皇帝溥儀)

讀書的帝師工作,另一份是曾兼著北京大學國學研究所通訊導師

(前文有提)

的飯碗。

至於其中緣由,帝師沒了是因為清朝沒了,溥儀此時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哪裡來的俸祿?北大的兼職丟了是因為跟當時的院長

吳宓

(章太炎的高徒,北大教授)

鬧了不開心,一氣之下把對方炒了魷魚。因此,此時的王國維可以說要麼就只能靠吃老本度日,要麼就是做點零碎事來勉強維持,絕對談不上多麼“富足”,甚至已到窘境。

吳宓院長也不含糊,一登門就對王國維行了三拜大禮,這一符合中國傳統習俗的動作瞬間就直達王國維的內心世界。要知道早幾年前,王國維好歹也是響噹噹的天子“帝師”,官階頂戴不說,光這身份就足以讓這位曠世大儒門楣生輝,光宗耀祖。

於是,

“乃決就聘”

據考,當時清華學校導師的薪水約300元每月,雖不至於讓王國維搖身一變,但至少解決了當下日常所必須的開銷花費,不淪落到窮困潦倒。

隨著王國維的就聘報到,加上後到的

沈兼士

(這幾個人相信不要我多做介紹,全是泰斗級別)

,瞬間就感覺清華學校的國學門群賢畢至,大拿雲集,完全具備了跟北大國學院叫板的實力。由此,史稱

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

一代“帝師”王國維竟是因為家裡揭不開鍋才選擇到清華教書

清華國學院(陳寅恪缺席)

其實,在當時還有一個大咖也加入了卻並沒有被列入“五大導師”——

“四大導師”

。各種原因眾說紛紜,除了年齡之外

(現在看來年齡並不是問題)

,唯一可考的就是當時的李濟身兼多職,醉心於田野考古,瘋狂考古,實在抽不出時間每天到學校打卡上班,因此,僅僅是擔當了一個

李濟

的職位。

後來清華校長

“講師”

(清華永遠的校長)

先生

有這麼一句經典論斷:

梅貽琦

說的就是這“四大導師”的傳奇故事。

參考文獻:

《清華教育政策的進步》,載《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一卷,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王靜安先生年譜》,趙萬里編,載《國學論叢》,第一卷第三號,1928年4月

《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手稿版,耿雲志主編,黃山書社1994年出版

《致李光謨》,載《李濟與清華》,李光謨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