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其荀息之謂乎!不負其言。”在《史記·晉世家》中,惜字如金的司馬遷為晉國的一位大夫錄下瞭如上的評語。此人就是春秋時期晉獻公的託孤重臣,春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荀息。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1 晉獻公託孤

晉獻公二十六年秋天,晉獻公已經病入膏肓了。然而,身後事卻令他放心不下。五年前,晉獻公殺太子申生,逐二公子重耳、夷吾。晉獻公以驪姬為夫人,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然而,此時的奚齊才十餘歲,根本不足以掌握國政。而三公子的逐殺,在朝在野都有很多人心懷不滿。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於是,晉獻公召來重臣荀息,君臣間發生了一段著名的對話。

初,獻公使荀息傅奚齊。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稽首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這段話大體是說,晉獻公詢問荀息,現在國中不穩,我將奚齊託付給你,你將怎麼做?荀息回答說,我將竭盡所能,以“忠貞”來輔立新君,如果不濟,我將以死報之。

荀息,本名原黯,又稱荀叔,從武公時便為大夫。據史書記載,荀息原為晉曲沃武公(後來的晉武公)的大夫原氏黯。荀國曾支援晉國大宗,在魯桓公九年聯合諸侯討伐曲沃武公。因此,後來曲沃武公滅了荀國,以其地賜給大夫原氏黯。從此,原氏以荀為姓,荀息為第一代得姓始祖。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晉紀》:晉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

荀息一片赤誠,然而,事情發展之迅速超過了荀息的預料。當年十月,晉國大將裡克聯合丕鄭以大力於獻公的葬禮之上當場殺死奚齊。荀息欲死,被心腹勸住,便再立卓子(驪姬之妹少姬之子)為君。不料十一月,裡克竟然將卓子殺於朝堂之上。荀息也為了保護新君而死,以最悲壯的方式實現了他的諾言。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在整個事件中,荀息作為獻公的託孤重臣,應當負有主要的責任。因此,荀息為人所詬病的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在逐殺三公子時,不能勸諫獻公的錯誤決定,還附和獻公擁立奚齊;其二,獻公託孤時沒有保護新君的能力卻要答應,答應了卻又沒能保護好新君。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2。1 鞠躬盡瘁的荀息

其一,逐殺三公子往往認為是驪姬為了奚齊上位之謀。然而通看《國語》等記載,晉獻公本人對於這件事態度十分強硬,只是裡克等人後來的作為讓驪姬背了鍋。

當時晉國內部並不是沒有反對的意思。裡克作為太子黨、領軍大將,覺察出獻公有廢申生之意時,曾前後多次勸諫,獻公一句“未知其太子誰立”堵得裡克也不敢再說。重臣們大多已經明白獻公的心意,孤突、士蒍、先丹木等人都禁了聲,單怪荀息是不是太過苛責?

十七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裡克諫獻公曰:“···夫率師,專行謀也;誓軍旅,君與國政之所圖也:非太子之事也。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專命則不孝,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君失其官,率師不威,將安用之?”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誰立。”裡克不對而退。——《史記·晉世家》

而獻公逐殺三公子時獨斷專行,正是因為奚齊具有嫡長子的身份,獻公為了避免曲沃代翼事件再次發生才做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奚齊本人並沒有什麼過錯,在當時來說他的繼承也是合法的,這一點連弒君的裡克也不得不承認。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裡克曰:“···夫孺子豈獲罪於民?將以驪姬之惑蠱君而誣國人,讒群公子而奪之利,使君迷亂,信而亡之。···”——《國語·卷八·晉語二》

只是由於晉文公後來強大了晉國,後人才覺得夷吾和重耳即位是合法的。實際上,如果奚齊不死,二公子爭奪君位才是非法的。因此,荀息擁立奚齊,秉承的是先君獻公的意志,同時也符合當時的社會準則-周禮。

因此,作為臣下來說,荀息在逐殺三公子事件中的表現,和擁立奚齊並沒有什麼過錯。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荀息是不是逞強答應獻公託孤,而後無作為導致二君被弒呢?

先來看一下獻公死後的晉國朝堂。獻公時代,荀息和士蒍主要是作為謀臣;而裡克和丕鄭二人作為武將;狐突作為獻公的岳父、重耳夷吾的外公,獻公末年已經很少參與政事;士蒍大約先於晉獻公去世。

據《國語》記載,驪姬在廢殺申生前,曾讓優施勸裡克不要插手,裡克考慮再三決定中立。又上文的勸諫,可見裡克對申生交情深厚,而反對驪姬奚齊母子。狐突二子隨重耳流亡,因此狐突的立場也是不言而喻的。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對於獻公來說,他別無人選;而對於荀息來說,他也明白,這副擔子只有自己挑起來。因此,對於荀息來說,並不是逞強,而頗有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

獻公死後,奚齊即位,荀息為國相,驪姬為太后。裡克威脅荀息說,三公子的黨羽將要攻殺奚齊,問荀息怎麼辦?荀息回答裡克說,只有死而已!

裡克將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將殺孺子,子將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殺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裡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廢,焉用死?”荀息曰:“昔君問臣事君於我,我對以忠貞。君曰:‘何謂也?’我對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無不為,忠也。葬死者,養生者,死人復生不悔,生人不愧,貞也。’吾言既往矣,豈能欲行吾言而又愛吾身乎?雖死,焉避之?”——《左傳》

為了保證行動的成功率,裡克邀請丕鄭一同舉事,丕鄭說:“我為子行之。子率七輿大夫以待我。···立其薄者可以得重賂,厚者可使無入。國,誰之國也!”這句話受到裡克的反駁:我們殺奚齊而立逃亡的公子,是為了安定民心平定國憂。(“是故將殺奚齊而立公子之在外者,以定民弭憂”)

。這裡提到用於造反的軍隊是“七輿大夫”之軍。韋昭曰:七輿,申生下軍之眾大夫也。由此可知,他們所憑藉的,是原來申生率領的下軍。

十六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史記·晉世家》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丕鄭的話說明他只是藉助下軍將領對申生之死不滿而起事,以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並不是申生一黨。而裡克的反駁說明他是一個具有國家責任的政治家。同時,他們的話表明,他們沒有想好也並沒有聯絡在外的具體哪位公子作為援立的物件。

一般來說,要想做這樣的大事,需要一些理由和新君作為擋箭牌,不然弒君之罪可是難以承受的。然而,裡克和丕鄭卻急不可耐。這說明,他們被某些措施逼急了,不得不行動了。

那麼到底是什麼事讓他們如臨大敵呢?裡克和荀息的對話中,裡克看起來並不想殺荀息,但是卻希望荀息在某件事情上面退步,而荀息不願意。

再結合當時的形勢,裡克和丕鄭俱為軍中大將,起事的軍隊又是下軍。所這件事就逐漸明朗了,應當是荀息想要削弱裡克和丕鄭的軍權,或者改編申生的下軍,以減少申生和申生親近的人在軍隊中影響。而且,此事荀息動作很快,才導致裡克丕鄭來不及想好後招便鋌而走險。獻公葬禮上,荀息一人既要主持喪儀又要照看奚齊,因此給了裡克機會。此時距離獻公之死還不到一月。

殺了奚齊以後,沒想到荀息再立卓子。下軍將士已然被激怒,裡克等人得以公然率軍在朝堂之上殺卓子,此舉應當導致了荀息的激烈反抗,以致於當場死亡。

裡克不惜鋌而走險沒有後招連弒兩君,恰恰說明了荀息在獻公死後為了迅速控制局面,採取了很多措施。而且從裡克和荀息的對話中來看,荀息對申生舊黨裡克等人態度強硬。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然而,無奈的是,荀息手中沒有掌握足夠的軍隊,因此被裡克和丕鄭屢屢得逞,最終身死。無論如何,荀息努力過了,也全力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可能有人說,荀息大可不必如此。確實,在荀息之前同樣有一位託孤重臣,他的做法完全不一樣。

3。1 祭仲和荀息的選擇

祭仲,鄭莊公的卿士,參與了鄭莊公時期克段叔、繻葛之戰以及莊公時期幾乎所有的大事,頗為受寵,因此莊公死前將太子忽,後來的鄭昭公,託付給祭仲。

鄭莊公的兒子們同樣是一本爛賬,已立了太子忽,而公子突(母族為宋國的雍氏)、公子子亹勢力強大,祭仲曾勸諫,但莊公也不加處理。

鄭昭公立後不久,宋國因雍氏之故將祭仲誘捕到宋國,要求立公子突。為了自己的性命,祭仲便立了姬突,是為鄭厲公。昭公姬忽出逃。然而,這並不是祭仲的第一次背叛。

鄭厲公不滿於祭仲的專權,和來自母族的大夫雍糾(同時也是祭仲的女婿)合謀想要廢殺祭仲。然而,此事被雍糾的妻子所知,告訴了她的父親祭仲。祭仲搶先下手,將雍糾殺之於市。厲公無可奈何,出奔櫟邑。祭仲第二次為了自己的性命背叛了自己的國君。

厲公出奔後,祭仲再次迎立昭公。然而,兩年後,不滿於昭公的大夫高渠彌趁出獵之時射殺昭公。祭仲不但沒有處罰高渠彌,反而與之共立莊公的另一個兒子亹。這是祭仲第三次違背了自己所立的國君。

就在當年,齊襄公聽聞鄭厲公之事,在首止會盟諸侯。鄭君子亹與高渠彌前往會盟。在會盟之上,齊襄公殺鄭君子亹,高渠彌逃回。而祭仲早就有所懷疑,還曾勸子亹別去,然而之亹懼齊國強大堅持要去。祭仲擔心成為殉葬品,稱病拒絕前往。這是祭仲做出的第四次保命的行為了。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祭仲再次立了鄭莊公的兒子子儀。八年後,這位善於明哲保身的祭仲終於壽終正寢。而子儀,在祭仲死後六年被鄭厲公姬突所殺。而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混亂和分裂之後,鄭國再也沒有回到過莊公的時代。

祭仲前後四次選擇了自己,而不管鄭莊公託付給他的鄭國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之下,鄭君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之下,完全放棄了心中的忠誠和道義。

在《人民的名義》中,侯亮平對吳惠芬說,她和梁潞是所謂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把這句評語加在祭仲的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難道荀息的智商還不如祭仲嗎?當然不是。

能策劃出“假道滅虢”戰略的荀息並不是看不懂這裡面的門道,只是他做了與祭仲不同的選擇而已。

他大可放棄原則,與裡克合作,迎立在外的公子重耳或夷吾。退一萬步說,奚齊又跟他什麼關係呢?即使不迎立外公子,也不必逼裡克他們太緊,那樣的話裡克等人殺光奚齊、卓子、驪姬,愛怎樣怎樣,也不會把自己怎麼樣的。實際上,在當時的亂局之中,狐突等人就是採取了這樣的策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靜待時局的變化。這些都是荀息可以做的更加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或許不能將晉國後來的強大和鄭國後來的衰弱,完全歸於荀息和祭仲這兩位託孤重臣的不同選擇,但是,祭仲這面鏡子,確實讓人看到了荀息的忠貞。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在更加惡劣的環境之下,荀息沒有選擇像祭仲一樣明哲保身,而是選擇了用生命去捍衛自己的託孤使命和忠貞。這樣的荀息,這樣的忠貞,縱使他託孤之事做的並不完美,然而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壯舉卻也讓人不忍苛責。

3。2 尾聲

奚齊、卓子死後,裡克派人前往翟國請立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重耳迴應說,父親生前沒能在身邊盡孝,父親死後未能回去操辦喪事。怎麼敢繼承君位呢?終於辭讓了國君之位。

實際上,重耳辭位是聽從了舅父狐偃的分析,其一,晉國內亂還沒有停止的跡象;其二,不想被野心家裡克、丕鄭所擁立。回宮夷吾立後,裡克、丕鄭先後被殺,晉國也一直處於亂象之中。

而這一切的巧合在於荀息的忠貞和堅持,裡克、丕鄭等人跳了出來,這才為後面晉文公重耳徹底肅清朝堂創造了機會。

荀息鞠躬盡瘁,裡克處心積慮,晉獻公託孤為何困難重重?

晉文公繼位後,荀息的忠誠為他贏得了讚譽和認可。狐偃對晉文公說,“先臣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宜錄其後,以勵臣節。”

為彰其節,晉文公錄用荀息之孫荀林父為大夫。荀氏後來繁衍出中行氏、智氏、程氏三支,長期佔據晉國六卿中的二卿之位,也算是對荀息忠貞的一點慰藉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