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時政熱點:戳破謠言最好更早些(大友教育)

第一時間“捕捉”到謠言,有所反應,用過硬的專業或者及時的調查精準、權威地“回擊”,謠言便如同一層紙,捅破了,就滅了。

2017年時政熱點:戳破謠言最好更早些(大友教育)

這兩天,微信朋友圈被一段小影片“刷屏”,某收藏家現場切開了放置400多天卻沒有腐爛的西瓜,並提出“能否對食品安全放心”的質疑。對此,國家食藥監總局網站轉發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的文章稱,西瓜表皮可以呼吸導致水分流失,瓜的風乾和其他果蔬風乾並無本質差異,跟食品安全沒有關係。(見8月6日《北京晨報》)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西瓜400天不爛”的影片,取自2014年該收藏家主持的一檔節目,節目中沒有請權威專家作出解釋。而3年來,幾乎每年夏天,這段影片都會被拿出來傳播。

術業有專攻,“生有涯而知無涯”,以現在知識體系之發達,一個人再皓首窮經,也很難做到無所不通。拿食品謠言來說,無論是其量的廣佈,還是其對專業要求之精深,都不是一般人輕易能問津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一般人很難成為食品知識的“智者”。

其實,在一個良性生態中,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成為全知型的智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盲區,但每個領域也都有專家存在。體現在公共治理中,也都有分管部門所在。出現謠言並不可怕,對謠言置之不理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有力地闢謠,就不會造成“事故”。“西瓜400天不爛”,如今有了闢謠,人們也就知道了真相。

但有一個細節令人疑惑,2014年至今已經3年了,除了這次相關部門轉發科普文章,並沒有看到其他權威和有效的闢謠。這麼長時間,這麼多部門,這麼多專家,難道都去“打醬油”了?還是根本沒發現有這樣一個謠言存在?“大音希聲”,於藝術或許是一種極高境界,但在公共治理層面並不適用。權威闢謠的缺失,是不少食品謠言傳播背後的常態。沒有不可說服的民眾,只有沒有說服力的證據。回頭看看,很多謠言的最終破滅,都來自有力、權威的闢謠。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給謠言傳播創造了條件,也對相關部門、單位的闢謠提出了要求和挑戰——第一時間“捕捉”到謠言,有所反應,用過硬的專業或者及時的調查精準、權威地“回擊”,謠言便如同一層紙,捅破了,就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