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戰役後,金日成不滿志願軍休整發牢騷,斯大林無奈出言勸解

1951年1月8日,經過了近一年的戰鬥,我志願軍終於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到了37線附近,並一舉打下南朝鮮偽政權的首都漢城。

不過取得如此大的勝利,志願軍也付出了巨大的損失,作戰人員也都是疲憊不堪,而且更加艱難的是,由於戰線拉的實在太長了,後方運送補給的後勤保障也由於美國空軍的轟炸逐漸的跟不上來了。

第三次戰役後,金日成不滿志願軍休整發牢騷,斯大林無奈出言勸解

因此我志願軍決定全軍就地休整。而在休整期間,關於我志願軍是否還需要南進這個問題和朝鮮金日成方面進行了溝通。也正是這一次溝通,讓金日成十分的憤怒,之後要不是斯大林親自出面勸解金日成的話,估計志願軍和金日成的人民軍之間會鬧出不小的矛盾。那具體是個怎麼情況,今天由我來跟大家說道說道。

理念本就不相同

金日成打朝鮮戰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統一朝鮮半島。而一開始對面的由朝鮮日偽集團構成的韓國政權也十分“配合”朝鮮人民軍的“演出”,那是一潰再潰,眼見就要被趕下海了,一直插手東亞事的美國人坐不住了,搞了個仁川登陸,又把朝鮮人民軍給趕了回來,而且這一趕不要緊,一趕就把人趕到了鴨綠江邊。

第三次戰役後,金日成不滿志願軍休整發牢騷,斯大林無奈出言勸解

不過即便到了這步田地,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的初衷還是沒有改變,這是一種主觀主動的思想。而我國出兵朝鮮半島的目的則更多是被動的,仁川登陸後的美軍一推再推,不顧中國人的警告越過了三八線,然後一路狂打直接打到了我們的家門口,不光如此,他們還轟炸了我國東北地區。

當時我國的重工業都在東北,如果放任美國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在重工業的“臥榻”旁邊虎視眈眈,那我們基本都不用發展了,加上美軍公然干涉臺灣問題,於是就有了把美軍給趕回去的強烈願望。哪怕不能把美軍趕下海,起碼也趕回三八線南邊,起碼保證自己東北重工業有安全保障。所以打完了三次戰役之後,我國和朝鮮人民軍的矛盾就開始顯現出來了。

眼界更不在一個層次

雖然在剛開始的一年裡志願軍打的三次戰役都以勝利告終,但自身也損失巨大,加上後勤問題,所以志願軍考慮的問題很簡單,那就是休整,然後鞏固現有陣地,和美軍打拉鋸戰,然後再借機南下。其實這是一個十分穩妥的方案和策略,從中也可看出我軍統帥的高瞻遠矚和指揮能力。

但是對於金日成來說,卻不是這樣的,金日成認為,戰爭嗎,講究的就是乘勝追擊敵人,一鼓作氣就把敵人趕下海得了。所以當志願軍提出自己的困難之後,金日成表示理解,但卻要求志願軍縮短休整時間,儘快投入到南下的戰鬥中去,儘早統一朝鮮,不要搞什麼鞏固,拉鋸戰這樣的理念,不然就浪費了時機,耽誤了戰機。

第三次戰役後,金日成不滿志願軍休整發牢騷,斯大林無奈出言勸解

對此雙方高層直接就此問題拍著桌子吵開了,其實這也不怪金日成,自己的人民軍被收拾得差不多了,苦仗,硬仗都是我志願軍擔任主力打的,金日成看到的只有勝利和一堆絲毫引不起他任何興趣的戰損資料,此時他已經被接二連三的勝利衝暈了頭腦,覺得志願軍是故意保留實力,不想讓統一朝鮮,為此他大發雷霆拍起了桌子,而我軍也不慣著他,桌子也反拍了回來,眼看雙方矛盾就要鬧到不可調和的地步了,斯大林不得以站了出來。

斯大林出面勸解

斯大林知道志願軍和金日成鬧了矛盾之後,心中也很不痛快,戰爭還沒結束呢,怎麼自己人倒是先鬧了起來呢?

當然,斯大林的眼界也不低,他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態勢後,很是真誠地給金日成發去了一封電報,電報中斯大林很明確地表示自己認同志願軍的建議,他告訴金日成,

志願軍用撿漏的武器,能把仗打出這樣的成績,表明他們已經是世界上最好最強的軍隊了。

第三次戰役後,金日成不滿志願軍休整發牢騷,斯大林無奈出言勸解

在表揚志願軍的同時,也不忘批評金日成,

說他自己也跟美軍交過手,武器方面有的部隊比志願軍還要好,但是情況就是被美軍一路從南邊趕到了鴨綠江邊,美軍的實力沒把你扇醒咋滴?你還有怎麼要求呢?志願軍的理論是對的,你可別鬧騰了

斯大林畢竟是當時社會主義的老大哥,說的話自然含金量十足,金日成也不得不把“縮短休息時間,繼續南進搞所謂乘勝追擊”的想法徹底抹殺掉,就此和志願軍達成了就地休整,鞏固陣地,打拉鋸戰然後找機會突破的軍事構想。

而這也為志願軍全面進攻爭取到了時間,不至於讓志願軍在第四次戰役中陷入全面被動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