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先秦時期思想家們的民本思想,讓人稱羨,但是民本思想發展到最後卻成為了王權專制觀念的一個思想。在最初的時候,民本思想的出現只是一些說法,一些言語,是一些統治者為取得民心,說出的一些重民、愛民的話,實際上並沒有發展到所謂的

“以民為本”

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才形成了完整的理論並且成為有影響力的社會理念,但是這個時候的社會背景下,民本思想已經不在適用,因為專制王權理念的形成,君本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思想,也就是說在

民本背後矗立著的是君本。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西周延續了商代以神為中心的思想, 重民思想觀念出現

在商周時期,君主和臣民都認為神權強大,一切都是神的意志的體現,這種思想在商代尤其盛行。

從西周開始,開始出現了重民的社會理念。

周代的大臣祭公謀父曾經比較過商代和西周對於神、民的認識,並且認為這是商代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歡喜。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於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不,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明顯在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祭公謀父的一些想法,他認為周武王能夠感受到撫卹民眾的苦痛,能夠保民,但是商王紂卻只能夠“大惡於民”,周武王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是因為他能夠保民。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周人雖然很重視保民,但是對於神權也沒有放棄,因為他們認為神可以讓他們得到吉祥,保民則可以讓民眾因為君主的仁愛之心而歸服。

這一時期的重民思想便是“民本”思想的開始,但是重民與民本又不同,所謂民本即民眾是國家之根本,明顯此時的重民思想還沒有達到這一高度。在《皋陶謨》和《泰誓》這兩本書中表達了民眾思想的重要性,是西周時期重民思想的重要表達。

相對於強大的神權理念,這些重視民眾思想的言辭雖然是一個進步,但是也應當看見它的侷限性,雖然

這些重視民眾思想所表達的思想重點強調了“民情”、“民欲”,但是並沒有超過天、神的思想,所以說西周也是延續了商代以神為中心的思想,從根本上並沒有什麼變化。

商代重視神權,甚至會將那些品德較差、做壞事的民眾來敬神。西周時期人們紛紛尊天敬神,尤其尊敬自己已經逝去的祖先,祈求天神的庇護和恩賜,因此儘管在西周時期出現了一些重民的言辭,但是跟這些根深蒂固的神權理念相比,這些言辭也只是出現了一絲微弱之光。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西周後期民眾的力量逐漸增大,春秋時期民眾理念大於神權觀念,有識之士勸諫君主將民眾的利益放在君主之上

春秋時期出現了許多的思想家和有識之士,他們經常會猶豫在天神與民眾之間的關係,他們既要繼承傳統宣揚神權,又要強調民眾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目的就在於他們想要

君主將治理理念轉向重人重民。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魯桓公時期,有一位叫季梁的曾說過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於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

其中他所提出的民眾是神的主宰,這體現了社會理念的一個進步,在社會理念裡,神權理念沒有退出,而是退到民眾之後,主張先致力於民眾,在重視神事。

君主致力於民眾的目的效果就在於向天神證明在君主的治理下民眾百姓生活的很好,神明可以信任該君主,這樣天神就會降福於天下。

從他的話裡我們可以看出,民眾雖然在前,但是天神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低於民眾。在魯莊公時期,有一場長勺之戰,在戰前,曹劌曾向魯莊公詢問這一戰該如何準備,魯莊公說在祭祀天神之時要態度端正。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但是曹劌卻說這只是小事,天神是不會降福的,後來魯莊公說出對民眾負責的話語時,曹劌給以肯定,認為可以出戰,因此在曹劌看來,民眾的愛戴才是魯國取勝的重要因素。

魯文公時期,邾國要遷都城,於是占卜,得到的結果是遷都的話對民眾會有利但是對君主不利,此時君主認為對民眾有利就是對我有利,於是決定遷都,可見其明顯是

將民眾的利益放在君主之上

魯昭公時期,鄭人請求占卜鄭國是否會發生火災的預言,以此來預防火災的發生,此時,子產卻說他不相信這個,實際上子產是對天神的懷疑,因此沒有采納眾人的建議,他認為民眾離社會現實比較近,應當受到重視。

從以上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重視“民”的言論和事例,我們可以看到大多都是一些有識之士在勸諫君主,不要太過重視神的作用,希望君主能夠將重點從天神轉移到民眾。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而民眾之所以越來越重要,與當時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強大是有直接關係的,周厲王的暴政導致是後期國人暴動,春秋戰國各國君主也是因為殘虐民眾從而被驅逐離開國內或者被殺害。

可見民眾的力量越來越強大,這是西周後期的社會現實。但是戰國時期便無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原因是春秋時期的宗法制、分封制的頹廢和卿大夫、士大夫的興起,當然,民眾力量的強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君本思想在民本思想中的體現

“重民”思想的地位在先秦時期君主的政治統治理念中不斷上升,春秋後期有所下降,不斷地有先進的思想家和有識之士將民眾的地位提升到國家之根本。

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才形成了區別於一般“重民”思想的“民本”思想。

在《五子之歌》中講述了夏朝初期,太康失去國家的時候,它的母親和五個弟弟在洛水岸邊等待著,它的五個弟弟每個人都作了一首歌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內容講的就是君主治理民眾的方法,主要內容一是對民眾要親近,但是不可過度親近而失掉君主身份,二是要有危機感,時時小心。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這充分體現了

“民惟邦本”的思想,

這一思想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而有利於民眾,如愛民、富民、利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理念只是一種治理國家的方式,最終目的還是為君主獻策,維護君主的統治。

孟子他將民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在比較了民眾、君主和國家政權之後,認為民眾最為重要,君主則處於末位,提倡“民貴君輕”,他的這一思想並沒有讓君主缺失,反而“君”的出現是“民本”思想的一個進步,只有出現了“君”我們才能夠看到“民”的分量,

用民眾的“貴”體現了君主的“尊”。

可見民本思想指向的雖然是關愛民眾,有利於民眾,但是最終目的依然是維護君權,鞏固君主的統治。

君本思想的理念,雖然沒有在各位先進的思想家的言辭中頻繁出現,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對君主的不重視、輕視。

在所有解釋“民本”理念的言辭中,如果並沒有出現“君主”這樣的言辭,那麼對於君主的概念也會在背後有所體現,可以說,君主在其中是常在的。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從“君本”到專制王權觀念

戰國時期的君主與之前各時期的君主相比,君主的個人權力是相當大的,因為以前的君主經常會受到宗法分封制體系下的制衡,但是廢分封、行郡縣的實行使得戰國時期的君主地位上升很多。

戰國時期,“君本”理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君本”理念是堅持君主是國家的根本,一切圍繞著君主展開,到了戰國後期的君主專制理念把“君本”理念發展到了極致。

首先是帝號,

戰國的君主已經看到了周代的滅亡,已無須將“天子”這個尊號奪過來,戰國七強的君主稱“王”,已經與周王平起平坐。

後來就稱作“帝”,表示比“王”更高一級。其次是君主的權威,從“民本”和“君本”理念中發展出來的其中一個思想就是君主的權威性,君主行使權力是天經地義的,天底下的事情都歸君主管轄,可見君主的權威之廣泛。

再者就是駕馭民眾,

在戰國時期的君主專制思想當中,專制王權最想做的就是不斷誇大手中已經擁有的權力,從而更好地駕馭控制民眾,使得民眾順從君主的統治,從根本上說就是限制民眾,限制民眾選擇居住遷徙的自由,限制民眾隨意乘車和選擇服飾的自由,甚至限制民眾的思想和言論。

從“民本”到“君本”——淺析先秦時期專制王權觀念的演進

先秦時期的“民本”理念主要是兩點,一個是充分重視民眾在國家治理中的分量,還有一個就是君主要施以仁政。對於君主和民眾的關係,戰國時期儒家學者曾說道:

“君猶父也”。

宗法理念中的晚輩對長輩的“孝”,必會轉化為臣子對君主的“忠”。專制王權的出現和發展需要兩個因素,一個是制度的保證,另一個就是輿論的監督。

在戰國後期,優秀的各國君主眾多,但是權力在手,也怕是會被權力的慾望所腐蝕,沒有制度的控制和輿論的監督,君主手中的專制王權就有可能濫用,殘暴治國,失去民心,成為亡國。

因此,正是因為“民本”理念要求君主關注民眾,讓君主“以民為本”,其實質符合“君本”理念,故由“君本”成為專制王權觀念的一個思想理念也是有其社會發展的道理的。

參考歷史文獻:

《國語·周語》

《左傳》

《語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