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相之才:陳平、周勃與王陵不同做法,時間是公正的見證者

前 言

劉邦殺項羽得天下之後,身邊人才如雲。

本篇要講的是國相之才的幾位:除了蕭何、曹參二人以外的三人:陳平、周勃和王陵,對於輔佐呂太后的一段史事。

公元前187年,呂后掌權後,打算立諸呂為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呂后召見朝中三位老臣: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表面上呂后詢求他們的意見,實際要他們實現呂后的心意。

國相之才:陳平、周勃與王陵不同做法,時間是公正的見證者

不料右丞相王陵當面反對呂后,直諫,高帝在世時曾歃血為盟,和大臣們立下誓約,“不是劉氏子弟卻稱王的,天下共同誅討他。”如果封呂氏為王,是違背誓約的。呂后聽了很不高興。

呂后又問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的意見。他們回答:“高帝平定天下,封劉氏子弟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職,封呂氏諸兄弟為王,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呂后聽了大喜。

退朝之後,右丞相王陵責備陳平、周勃二人:與高帝歃血為盟時二人都在。如今呂后臨朝執政,卻要封呂氏子弟為王。二人怎能縱容她的私慾,迎合她的心願,違背與高帝立下的誓約,將來有什麼臉面見高帝於黃泉之下呢?

國相之才:陳平、周勃與王陵不同做法,時間是公正的見證者

不想,陳平、周勃說:“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後,君亦不如臣。”意思是說,“如今在朝廷上當面反駁,據理諍諫,我們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漢天下,安定劉氏後代,你又比不上我們。”

沒過幾個月,呂后對王陵明升暗降,拜他為皇帝的太傅,實際是奪了他右丞相的實權。於是王陵就稱病免職回鄉了。

再過幾年,呂后死,諸呂獨攬大權,準備作亂,但畏懼高帝的老臣周勃等人;不敢輕舉妄動。後來,更是陳平、周勃等老臣在滅呂氏安定漢邦過程中發揮主導性的作用,成功剿滅呂氏亂臣。

面對呂后想要加強呂氏勢力,帶來亂政的禍患時。左丞相陳平,絳侯周勃與右丞相王陵的目標和觀點其實相同,對高帝都是忠心耿耿。目標是保全大漢天下,即保全大局;觀點是隻能立劉氏子弟為帝。

但他們在呂后面前的迴應卻是截然不同。這原因何在呢?

且看高帝離世之前對他們的評價:曹參之後,王陵可以擔任丞相;但他略顯迂愚剛直,陳平可以幫助他。陳平智慧有餘,然而難以獨自擔當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擔任太尉。

國相之才:陳平、周勃與王陵不同做法,時間是公正的見證者

也就是說,在高帝劉邦看來,王陵的能力、智慧遠在陳平、周勃之上;足以承擔國相之職。但王陵過於刻板剛直、不能變通的個性制約著他;而陳平在這一點上的處事智慧能夠與他互補,可以幫助他。

陳平和周勃深知呂后用意和心意,王陵也並非不知道。但陳平和周勃卻能夠審時奪勢:1。他們的諫言起不了作用,反而可能因此而惹禍上身。2。他們也能夠看得更遠、更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反觀王陵,有智慧有擔當有忠心,但遇到有失節義之事,卻不顧事情後果地想要維護公道、正理。結果反而是,不但不能改變呂后心意、扭轉歷史潮流的趨勢,反而把自己放在危險的位置,亦是在呂后的朝政中被狠狠地拋棄,儘管他很有能力、影響力!

觀古思今

1。在職場中浮沉,不該為錢或是為所謂地位高低而失去做人的尊貴人格;譬如正義、正直、忠心,等等。

2。但是,要謹慎用力過猛,用情緒說話,而沒有想得更周全、理性對話。如此結果,很可能也會像那右丞相王陵一樣,不但不能在集體最需要時發揮應有的智慧和作用,反而使自己的抱負夭折。

3。不要因一段話或一件事輕易給人下定論,很多事情並不是你想的那樣。也不是與你有不同作法的就一定是錯誤或是心懷不軌。唯有時間,才是最公正的見證者。

國相之才:陳平、周勃與王陵不同做法,時間是公正的見證者

參考資料:

1。《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第九》

2。《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3。《資治通鑑卷十三·漢紀五》

感謝您的關注,惜時悅讀,與您觀古思今,共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