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手下的謀士和文官大盤點

最早跟著劉備一起創業的,並給予以參謀意見的應該是關羽和張飛

這兩人後來主要是作為劉備的武將出現,所以我們會忽略他的謀士作用。但前期一塊創業期間,你能說他倆不給劉備出謀劃策?並且在很多書上還記錄有關羽愛讀書,尤其愛看《春秋》這類的史書,而張飛呢,出身富戶,還善於繪畫,並且現在還存世有張飛的書法作品,也就是說,這兩個是能文能武。在劉備最初的創業中,是重要的參謀人員。

劉備手下的謀士和文官大盤點

接下來,比較早的跟著劉備的就是簡雍和孫乾和糜竺

但這三人在史書上著墨不多,都是在劉備領徐州牧的時侯跟著劉備的。這三人應該也算是謀士吧,至少在前期肯定是。

糜竺

還是劉備創業初期的大股東,大舅哥。劉備成為徐州牧就主要糜竺,糜芳的功勞,這兩人還傾家裡的資產資助劉備,幫著劉備創業。是雖然史書沒有記錄他的前期的更多事蹟,但是在劉備當漢中王時,糜竺的地位是群臣最高的,就能看出來他很不一般了。

孫乾

的記載也是很少,僅記錄過當年劉備投劉表時,和糜竺去打過前哨,說是做的讓劉備,劉表都非常滿意。

簡雍

在史書上只有在漢中時規勸劉備不要濫開嚴刑的例子。孫乾和簡雍能力一般,但是忠心耿耿,可以說是劉備集團穩定發展的基石。

這三人跟著劉備的時間最長,在劉備登基前後去世。

以上的五人,算是劉備的北方元老派系的人。

劉備手下的謀士和文官大盤點

第三批跟著劉備的是徐庶,諸葛亮,

徐庶和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劉備在劉表手下時跟過來的,這兩人是謀士。

徐庶

最大的成績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後來便因為其母親被曹操抓住,然後到了曹操那邊。在劉備這邊,沒有更多的記錄可尋。包括打仗與計謀。投降曹操後正史和三國演義中說的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後來的事情不詳。

諸葛亮

在劉備生前做的比較多的是後勤保障工作,《三國演義》裡把他說成了張良似的人物,但實際上,他前期象劉邦手下的蕭何。也有過去江東聯絡孫權共同抗曹,然後打了赤壁之戰的時侯,但他真正參與戰爭的機會少。後來託孤後,變成了軍事政治一手抓的蜀國二把手人物。再後來的事蹟,我們就都知道了。六出祁山,然後過勞死。

劉備手下的謀士和文官大盤點

第四批就是龐統,馬良,伊籍,蔣琬,楊儀,向朗,趙累,陳震

這幾人都是赤壁之戰後,劉備拿下了荊州,然後徵召過來的。算得上謀士的應該是

龐統,馬良,其他人都是文臣。

龐統

開始是周瑜手下的人,周瑜死後就轉投劉備,原因未知。最初級別很低,僅是個小縣長一類的。但後來魯肅給劉備寫信,說這個人才能很強的,你可以重用。劉備這才開始重用。果然發現具有張良一樣計謀和能力,然後開始重用。後來是跟著劉備奪取益州,可惜的是,在即將成功時,被亂箭射死。

馬良

是跟著劉備的時間不長,劉備奪取荊州後,很快就去蜀地了,馬良是留守荊州,輔佐關羽的,後來關羽兵敗,馬良逃回成都,後來劉備伐吳,馬良跟隨,馬良負責招納安撫武陵一帶的五溪蠻各部,效果顯著,可惜後來夷陵兵敗,馬良也被殺身死。

伊籍

最初是劉表的人,劉備來到劉表這裡後,和劉備就經常眉來眼去,到了劉表去世,直接就跟了劉備。後來跟著劉備大軍入川。此人口才了得。文化水平也不錯,後來還參與制定過《蜀科》,即蜀國的法律。後來的事蹟不詳,死於夷陵之戰前的可能性比較大。

蔣琬

比較年輕,應該也是在荊州時期開始追隨劉備,但是此人恃才傲慢,因不理政事差點讓劉備給殺了,諸葛亮求情,才放過他。再後來在諸葛亮的精心培養下,成了諸葛亮的接班人。以他的情況,給劉備出主意的情況比較少。所以不嚴格算劉備的謀士。只能算是劉備時期跟著的謀士。

楊儀

是在劉備奪荊州時,直接投到了關羽門下,後來關羽把他送給了劉備,劉備與他談論國家軍事大計,感覺此人也挺有才華,於是做謀士。後來又當太守等地方官。諸葛亮時期是諸葛亮帳下的參謀。最後諸葛亮病逝,楊儀因為私仇,設計殺了魏延。但他自己也被其他大臣所忌,後來想和蔣琬爭權,但被劉禪廢為平民,流放外地,後來自殺。

向郎

,在劉表手下時是縣長,劉備後來帶到了蜀地,當過好幾個地的太守,算是地方官。後來跟著諸葛亮北伐,還因為包庇馬謖被免了官。晚年潛心於文化普及。

趙累,

劉備去蜀地後,趙累任關羽所置的都督一職。不久後,趙累又隨關羽逃離麥城,士兵大多逃亡,只剩下士卒十餘騎,趙累依舊跟隨關羽。 趙累最後隨關羽一同被吳將潘璋部下司馬馬忠於臨沮夾石擒獲。 其後事蹟不詳。估計是被殺了。

陳震,

劉備領荊州牧時,闢陳震為從事。後隨劉備入蜀,當過好幾個太守,應該算是地方官。建興七年(229年),孫權稱帝。陳震以外交官的身份,前往祝賀。

第三批和第四批的幾人,是蜀國集團中的荊州派系的人。

劉備手下的謀士和文官大盤點

第五批就是劉備到了益州後收的人,有法正,李嚴,劉巴,呂凱,董和,費禕,董允,費詩,鄧芝,李恢,程畿,秦宓,郭攸之,傅肜,王甫,楊洪,黃權。

這一批人裡,法正,劉巴肯定是謀士,黃權在奪漢中時,也有出力,可惜後來轉投了魏國。

這些人裡邊,又分為東州派,益州派,法正,李嚴他們不是益州本地人,是早先多荊州那邊過來的,後來劉璋利用他們打壓益州本土大臣,於是就形成了東州派。

法正

是劉備到蜀地後,最為倚重的軍事參謀,當時龐統已死,諸葛亮負責後勤,法正跟著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可惜的是,劉備進位漢中王后,法正就死了,當時劉備是連哭數日啊,不亞於曹操失去了郭嘉的悲傷。是劉備在世時,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李嚴

後來是和諸葛亮一起的託孤大臣。但後來在和諸葛亮的奪權鬥爭中敗北,被貶為民,和諸葛亮同年而死。

劉巴

則是在劉備奪了益州後,出主意解決了劉備的財政困難。法正死後接替法正的尚書令,還參與了蜀國律法的制定。可惜也死在了夷陵之戰前。

呂凱

最初是在永昌郡(現在地雲南保山市)當個小官,後來他們領導要要叛吳,然後他沒有跟隨,然後諸葛亮南征時,特別對他提出了表障,升為雲南太守,可惜後來還是被其他叛亂的少數民族殺害,他的兒子呂祥繼承爵位。

董和

在劉璋時期是縣長,劉備攻取益州,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主持自己府內的事務。在很大程式上,算是諸葛亮手下重要的輔官。

費禕

,在劉備登基時,費禕與董允俱為太子舍人,其實就是太子輔佐太子的官員,等到劉禪繼位後,以費禕為皇宮侍從。再後來接替蔣琬做為蜀國的執政。他執政期間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蜀漢大大的恢復了元氣。

董允

:劉備冊立太子劉禪,以為太子洗馬,後來主要是擔任大將軍費禕的副手。當時,蜀人稱諸葛亮、蔣琬、費禕及董允為“蜀漢四相”。

費詩

最初在劉璋時期是縣令,後來投降劉備,劉備當漢中王時,給關羽傳達封官命令,還巧妙地說服了關羽對黃忠的不滿。後來到了蔣琬執政時期,做諫議大夫。

鄧芝

:蜀漢的大清官,說是妻兒有時還吃不上飯,死時家裡還沒有多餘的財物。劉備拿下益州後,當的是太守。劉備去世後,奉諸葛亮之命出使吳國,修復關係。跟諸葛亮多次北伐,還有多次國內平叛的戰跡。

李恢

是蜀漢重要的地方官,說是關羽的女兒嫁的李恢的兒子。劉備剛拿下益州後,李恢是諸葛亮手下的官員,後來還做太守等地方官。也曾隨諸葛亮南征。平定叛亂。

程畿

開始也是縣令,劉備奪旬後,程畿擔任從事祭酒。蜀漢建國後,程畿隨劉備伐吳,劉備兵敗夷陵後,程畿不肯撤退,最終奮力戰死。

秦宓

也是劉璋時的官員,後來降了劉備。劉備伐吳時,秦宓勸阻,劉備大怒,欲殺秦宓。因諸葛亮及時求情,才保住性命,僅被下獄,後被釋放。再後來做到了大司農,就是蜀國管錢財的官員。

郭攸之

在劉備時期還小,只是劉備和諸葛亮都賞識。但是他真正的為臣時間是在劉禪時期。

傅肜

,他是什麼時侯跟的劉備,史書不詳,後來劉備伐吳,傅肜是幾路大軍中的一路。結果劉備夷陵戰敗,傅肜戰死。在史書中,他一直是戰鬥單位,但是在武侯祠,他卻是文官列。

王甫

,在劉備奪益州後,先是地方小官,後來被劉備調往荊州輔佐關羽,後來關羽兵敗,王甫回到成都,然後跟隨劉備伐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戰死。

楊洪

,劉備定蜀後,任太守,後來輔助諸葛亮治理益州。劉備徵吳失利,漢嘉太守黃元舉兵反,迫成都。時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劉備,楊洪即啟太子,遣其親兵討元,生俘黃元。再後來,是劉禪前期的地方官。

黃權

本來算是文官,在劉備奪漢中的過程中,黃權也是謀略貢獻很大。後來當時劉備伐吳,黃權勸阻劉備不要往前衝,結果劉備生氣讓他在後方,最後劉備戰敗,黃權被分割,不想被吳滅,投奔了魏國。

劉備手下的謀士和文官大盤點

綜合來說,早期的,跟著劉備的人,基本上都在劉備死之前死了,所以劉備後來的託孤也就沒得選擇,只能是諸葛亮,李嚴,趙雲了。好在,經過諸葛亮的延續,後繼者還是很好的維護了蜀國,使蜀國在那亂世中,又存活了半個世紀。

還有一個特別的人物,趙雲,在傳統裡,他是個武將。不過,在成都武侯祠,他竟然是列在武將位,但是著文官服。可能是原因是因為後世文官顯得更高貴一些,趙雲名聲在外,忠心護主,所以給他著了文官服。但是趙雲呢,初期創業沒有他,中間只是幫了劉備一個小忙,後來就走了,劉備徐州大難時,也不在。到了劉備投劉表前,才真正跟了劉備。而此時劉備手裡,武有關張,文嗎,簡雍,諸葛亮等人已經來了。所以他就一直當成了劉備的私人保鏢和家庭護衛隊長。謀士和文官都算不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