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古裝劇裡頭我們經常看到皇帝皇后嬪妃們阿哥公主們,如果發生意外,總會有人大喊一聲,快去找御醫,或者是快去宣太醫。然後,很快大夫們就踢裡哐啷的拎著藥箱,忙不迭地進宮緊急施救,不論救死救活,都推動著劇情向前發展。可見大夫在劇情裡邊兒那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綠葉。可是各位看官您不覺得奇怪嘛,為什麼有的劇裡邊兒管給皇帝看病的叫御醫,而有的劇裡邊兒又叫太醫,那這兩者是一回事嗎?答案是都是被這些劇的編劇們給搞混了。御醫太醫還是有所區別的,咱們本期小編就是要給各位看官講講清楚。

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咱們試著從三個方面可以加以區分:一個就是太醫和御醫的性質不同,一方面太醫指的是一個“職官系統”,職務的職,當官的官,這個好理解,醫院裡邊穿白大褂的不一定都是看病的大夫,也有搞政工搞行政的,他們都可以被泛稱為太醫。而另一方面,太醫也是官職的泛稱,就相當於一個醫院的主管,主任、院長、副院長可以統稱為太醫。而御醫是醫官系統中一個品級,是真正意義上為皇族診治疾病的大夫。可以這麼說,他們就是能夠治病救人,醫術高超,服務物件一定是皇親國戚的太醫中的精華。因為是給大人物看病,所以一定要有一定的頭銜,榮譽地位和物質保障。故而說,御醫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中科院院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這麼一部分優秀人才。

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而據清史稿《職官志銘文》所記載,當時皇宮當中的太醫院的第一等級就是御醫,而雍正乾隆時期為正七品,就和知縣是一個等級。這聽起來好像品級不高,但是可以對標現今的縣處級正職級別。而古時候的知縣,基本上就相當於今天的縣級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長官,縣委書記啊。小編覺得也算是挺厲害的了,你看現在很多公務員一輩子也就是科級撐死了,那麼在從主要服務物件來看也不同。

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據考證太醫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不僅要為周王齊國魯國鄭國楚國等等這些個大王國君服務,還要為王室的附屬機構的工作人員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在太醫職官系統內有分管抓藥的,管藥的分管處方的等等。而另根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西漢時已有太醫這一官職的設定,在唐代有篇文章我們都很熟,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其中有一句“太醫以王命聚之”,可以從中看出在唐代當時為皇帝和皇族服務的醫療人員,就可以泛稱為太醫。而與之相比較的御醫,第一個字首字“御”代表著至高無上,你像是皇帝跟前的大臣,稱之為御前大臣,皇帝身邊的軍隊稱之為御林軍,皇帝征伐外地稱之為御駕親征,而直接聽命並服務於皇帝后妃等的大夫當然就得叫御醫了。

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不過,從很多歷史文獻看,御醫有時候也不是常設的,而是奉旨給皇親國戚們診病,瞧病看病時才被稱為御醫,平時則被稱呼為太醫就可以了。那我們從歷史上看,因為要求條件比較高,要成為太醫,但是擠破頭已經是少之又少了,而成為御醫,那更是鳳毛麟角。距離我們最近的清代遺存的資料上看,一般情況之下,一朝的御醫的人數也就維持在最多20人以下,那堪稱是皇帝御前豪華保健醫療小組,那麼這裡邊也有個特殊情況,比方說如果說遇到了皇親國戚們,得了宮中御醫們也束手無策的急難重症,所謂是高手在民間,太醫院也會從民間去尋找最好的郎中進宮看病。那這些大夫,被稱作欽點御醫。

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講到這兒小編要帶看官們一探宮中秘事,那請問御醫們當時是怎麼給主子們看病的呢?這些情節影視劇可是演不了的,咱們就以清宮為例,主子們如果身體抱恙,宮中會傳喚太醫院值班的醫官入宮內,由於清朝是自打道光皇帝起因擔心龍體曝光有失威嚴,給皇帝看病,絕對不能針灸。而皇帝又貴為天子,御醫們都得跪著給皇帝診脈,不敢抬頭仰視觸怒龍顏。當時緊張的情況下,誰敢讓皇帝伸出舌頭,讓龍頭給你摸摸,然後回答你的問題,告訴你一國之君的隱私,這不是找死嘛。

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故而中醫當中所講的望、聞、問、都是使不上力的,這就導致御醫們給皇帝看病,只能用“切脈”這一辦法。切好脈你也得跪著出來,再由御藥房太監帶領出來開處方,處方開好必須與太監一起在御藥房和藥,將藥方聯名封存,然後據本報告處方中所列藥物的藥性和治療大法。醫官和太監在日月日期下署名,再敬呈皇帝親自閱覽。報告後,再將本賬登記入冊有太監收賬。要知道古代的皇帝都有起居錄,別說煎藥看病了,拉屎、放屁、同房都得如實記錄。雖然說聽起來好像挺麻煩的,但皇帝其實還好說點,畢竟大部分皇上都是男的。

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那要是太后皇后嬪妃們生了病該怎麼辦呢?古時候不是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嘛,於是小說影視劇裡頭最為神奇的“懸絲診脈”登場了,何為懸絲診脈呢?就是把絲線的一頭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頭則由醫生掌握,御醫憑藉著從懸絲傳來的手感猜測,感覺脈象來診斷疾病。那麼這種聽起來就神乎其神的診療方法,歷史上真有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其實早在1959年的時候,曾有人專門請教過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如實相告,說為了獲得真實而詳盡的情況,當時的太醫,還要給太監送些禮物,詳細問清楚妃子們的症狀後,再胸有成竹的懸隔絲診個脈,也就是說“懸絲診脈”實際上水分非常大,故弄玄虛而已。可是,雖說這個不靠譜,但是古代用“隔紗診脈”看病,這倒是真有,很可能古代御醫們在很多朝代就是用這種特殊的方法,直接給皇帝的女人們把脈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