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引言

亞歷山大一世解散議會後,為了防止農民革命,進行了土地改革,使48。6萬農民在極苟重的條件下獲得了土地。農民必須於15年內清償土地贖金,由於沒有得到公共牧場,還必須向地主租用牧場。這次土地改革對富農較為有利,基本農民群眾雖然從農奴地位中解放出來,但仍受貴族的宰割。大部分農民轉變成佃農和僱農。

在農業改革後,亞歷山大一世接著又進行了司法、學校、軍事等各項改革。1866年,反動的貴族聯合自由主義的資產階級反對亞歷山大一世。

陰謀分子夜間闖入王宮,迫使亞歷山大一世草詔讓位,然後邀請德國親王卡爾·霍亨索倫來治理羅馬尼亞

。於是,原來的改革全遭破壞。塞爾維亞國家是怎樣形成的呢?早在14世紀,當鄂圖曼軍隊從東方攻入歐洲時,塞爾維亞便為土耳其所征服。

從1801年到1813年,整個塞爾維亞族都起來反抗土耳其。那時,俄國正同土耳其作戰,所以俄軍幫助塞爾維亞人。但是,到了1812年,當俄國用全力對付拿破崙的侵略時,土耳其乘機又來對付塞爾維亞人。三年之後,塞爾維亞人又發起了新的暴動。

1820年,土耳其承認塞爾維亞是一個獨立的公國,然而實際上它仍居於土耳其的藩屬地位

。1828-1829年,在俄國對土耳其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土耳其在1830年承認塞爾維亞在俄國保護之下自治。

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1930年,塞爾維亞建立了第一支正規軍。到19世紀30年代初,俄國對土耳其的壓力極為強大。塞爾維亞在俄國支援下,曾進行了多次反對土耳其壓迫者的起義。1833年,塞爾維亞進行了土地改革。

根據這一改革,農民無需交付贖金就可成為土地的主人,只有房屋、墓園和宅地歸土耳其人所有

。在19世紀40年代的“東方問題”危機以後,俄對土的壓力削弱了。克里米亞戰爭後,1856年的巴黎會議取消了俄國對塞爾維亞的保護權。此後,土耳其在塞爾維亞的勢力又強大起來。

60年代,塞爾維亞主張自由主義改革的一派當了權,於是塞爾維亞實行了許多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建立了許多專科學校和中小學,也改革了高等學校,1853年開辦了陸軍大學。1861-1864年進行了陸軍改革工作,使正規軍隊人數達到了15萬人。同年編纂了各項法律彙編,並建立了統一的法院制度。

1862年,由於土耳其軍官打殺了一名塞爾維亞的小孩,因而發生了塞爾維亞人的總起義

土耳其人藉助於法國領事攻入了貝爾格萊德要塞,英國也為土耳其炮轟塞爾維亞首都辯護,但塞爾維亞人民堅決要求土耳其撤出其軍隊,俄國則支援塞國的要求。

1876年,土軍完全從塞爾維亞撤出

。至此,土耳其在塞爾維亞的統治權就僅剩下土耳其的國旗了,每逢節日還是要把土耳其的國旗掛在貝爾格萊德城的堡壘上,直到1877年才被取消。

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英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其政治狀況

19世紀40年代,英國已開始用機器製造的方法來製造機器,英國工業革命已經達到完成階段。由於工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就普遍而較徹底地戰勝了手工業和手工工場。

此外,《穀物條例》與《航海條例》的廢除與自由貿易政策的勝利,也加速了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飛速進步

。同時,在這個時期,英國在海外取得了廣大的新市場,並掠奪了許多新的殖民地,這也為英國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所有以上所述,形成了英國經濟在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快速發展的原因。這時,英國的商品暢銷到世界各地,成了其他國家機器的供應者。例如,在1850年,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佔的比率是36%,法國所佔的比率是10。3%,美國是0。9%。此外,

當時英國棉織工業的紡錘總共達3000萬錠,比法國或美國多6倍,比普魯士多20倍

1870年,英國的城市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6%。總之,在這一時期,英國已被稱為“世界的工廠”。馬克思對這一時期的英國是這樣描寫的,它“把整批民族變為自己的僱傭工人”,並“以自己的巨掌把持著全世界”。這一時期,英國堅決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用各種方法扶助工商業的發展。

英國工業既已居世界首要地位,英國商品便不怕競爭。這就是說,英國因為工業發達,在國內市場上有自己工廠生產的廉價商品,不怕外國貨競爭

;在國外市場上因英貨成本低又能壓倒其他國家的商品,因而“自由貿易”政策有利於英國。

這樣一來,英國免去各國輸入英國貨物的大部分關稅,同時也要求其他國家降低進口稅率。總之,“自由貿易”政策實質上就是經濟侵略政策。

英國資產階級企圖“用這樣的方法來創造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英國是大工業中心,而所有其他國家是依賴於它的農業國”

。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英國政治的特點是和它的經濟特點相聯絡的。在這一時期,英國的輝格黨(即自由黨)佔了優勢,這是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的成就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獨佔地位不斷加強的結果。當時,英國金融資本家與大工商業家感到自身勢力的穩固,便採取了自由黨的政策。

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在60年代裡,英國曾實行過若干自由主義的改革,其中意義最大的是1867年的選舉改革,新選舉法擴大了選民的範圍。此外,英國也曾給予來自他國的流亡革命者和社會主義者避難的權利。

從1840年秋天起,馬克思與恩格斯都住在英國。1864-1872年,倫敦是第一國際總部的所在地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他所著的《今日的英國輝格黨》一文中曾指出:“今日的英國輝格黨的本質是這樣的:在國計民生方面無關宏旨的小事情上,是進步的,在一切重大的事情上,是保守的。”

從歷史上看,從17世紀末葉起,英國國家制度的特點就是資產階級和貴族之間的妥協,這種大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統治的政治形式是議會的君主政體,這種政體直到19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基本上沒有改變。1837年以來,在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4年在位)統治的時期,她對國政的影響不大,政權完全操之於對國會負責的內閣,亦即操之於在國會中佔統治地位的政黨之手。

輝格黨(即自由黨)於1859-1865年當政,是代表富裕地主、金融資產階級及大工業資產階級的政黨

。英國的議會政治並不像資產階級學者所宣揚的那樣民主,是少數大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的統治。

在下院641席中,貴族佔103席,愛爾蘭貴族佔6席,地方貴族佔266席,商業和金融界代表佔109席,律師佔107席,海陸軍官佔30席,與資產階級有密切關係的文學家佔30席,勞動大眾在國會里沒有一個代表。

事實上,大部分議員是根據命令指派的。此外,在選舉中,卑劣汙濁的手段層出不窮,有財產者和貴族地主們用盡了一切手段,玩弄陰謀,利用賄賂和恐嚇選民等來達到取得議席的目的

。選舉有高額財產資格的限制,英國的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得不到選舉。由此可見,英國的議會政治離民主還差得很遠。

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英國殖民地的型別、印度民族起義和愛爾蘭問題

英國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加強對國內勞動人民的剝削,另一方面是瘋狂地掠奪海外殖民地。英國一向是積極進行擴張殖民地的國家。當時,英國的殖民地分成兩種型別:一種型別的殖民地,如印度是人口密度很大和封建制度佔統治地位的國家,於是英國把它分成許多附屬和直轄殖民地。

英國對印度無限制地增加捐稅,大量搜刮原料,英貨充斥在印度各地市場,從而極度破壞了印度的農村經濟和城市手工業經濟

。另一種型別的殖民地,如加拿大是地廣人稀和以原始生產方式為主的地區,英國殖民者極力撲滅當地的土著居民,移進白種人,使那裡變成白種人的居住地。在這種殖民地中,資本主義農業與工業都獲得了相當的發展。

19世紀最初的30年,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曾發生過農民起義,因為沒有健全的組織和領導,這些起義終為英國鎮壓下去了。

在農民起義不斷髮生的情況下,年輕的、曾參加過反對英國戰爭的普通士兵、回教徒薛特·阿穆德創立了回教的革新派-清淨派

。他教誨人們說:“人們的平等是與生俱來的。英國人弄髒了印度,回教的僧侶階級褻瀆了先知者,回教的信仰要嚴格的清淨。”薛特·阿穆德的說教在孟加拉省回教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中間受到熱烈的歡迎,成千上萬的人加入了清淨派。

薛特·阿穆德把他的教派嚴密地組織起來,並加以軍事訓練。

他死後,清淨派於1831年曾在加爾各答附近的幾個省發動起義,宣佈英國政權之滅亡和“正義”國家之成立,並在清淨派教徒中實行財產公有制

。當他們向加爾各答進軍時,沿途殺死東印度公司的官吏、印度教及回教的地主。但是由於他們的裝備劣陋,也被英軍鎮壓下去了。1846年,8萬回教徒在孟加拉再度起義,結果也失敗了。但是,他們並不因此消沉,而是積極地繼續宣傳他們的說教,並在東印度公司計程車兵中進行傳教工作。東印度公司計程車兵是僱傭的印度人軍隊,由英國軍官指揮。英國為了使士兵為它服務,給予士兵補貼。

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1849年英國取消了這種補貼,印度士兵的生活急劇惡化,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受盡了侮辱,因而非常激憤。1857年初,塗著牛油和豬油的子彈被採用,併發到土兵部隊。

由於在裝子彈入槍膛時需先用牙齒咬包紙,這大大觸犯了土兵婆羅門教和回教的宗教習慣,引起了印度土兵的極大憤怒

。同年3月,在加爾各答附近巴拉克浦爾的閱兵場上,土兵曼加爾·彭志從聯隊中挺身而出,開槍打死3個英國軍官,並號召土兵為“信仰而犧牲”。因土兵未及時響應,他被當場逮捕並處死。

5月11日,駐在德里附近的3個土兵聯隊起義了,他們殺死英國軍官,燒燬營盤,並向德里城推進。接著,德里城內也爆發了起義,起義者殺死英國官吏和軍官,焚燬了東印度公司的機關。

起義者不僅有土兵,還有手工業者、農民、回教徒和婆羅門教徒,他們宣佈恢復莫臥兒帝國的政權,並發表告全印度人民的宣言

。宣言中說:“一切回教徒和印度教徒,印度的全體人民將會明白,治理自己的國家,是天所賜予的最大福利之一,不讓暴君和壓迫者英國人來治理我們······我們聯合起來共同保護生命、財產和宗教,並驅逐英國人。”宣言還號召“富貴貧賤,一律加入聖戰”。

總之,這次起義的規模很大,蔓延到整個北印度和一部分中印度地區。

有一些印度的封建王公憤恨英國人的統治,也加入了起義。起義者不僅有大炮,還有新式槍支

。可是,印度起義土兵的弱點很多。南印土兵絕大部分還忠於英國人而沒有發動起來,在起義者推翻英國人統治而恢復了政權的地方,王公們的意見也不一致。此外,土兵沒有很好的指揮人員。起義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只是盲目地追隨封建主和僧侶們,並且多半沒有自己的組織。同時,絕大多數封建王公還在幫助英國人,出賣起義。最後,印度社會的等級和宗教派別也妨礙了印度人民的團結一致。因此,英國人利用印度人民的這些弱點,集中雄厚的力量來鎮壓這次起義。

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1857年6月,德里遭英軍圍攻,城市的貧民和手工業者英勇地保衛城市,經過3個月血戰,到9月,德里終於陷落。同年6月,加爾各答的英軍沿恆河上游開始進攻,鎮壓了阿拉哈巴德的起義,有6000個和平居民被屠殺。7月,英軍攻下康波爾。

總之,經過兩年的激烈戰鬥,英國人靠大炮的幫助,才把各地的起義鎮壓下去

。英軍每佔領一地都進行大屠殺,成批的被捕者被綁在炮口上,被打出的炮彈轟成碎片。這種慘不忍睹的野蠻行為給印度人民留下了永不泯滅的慘痛印象。

50年代,英國還對中國進行了強盜式的侵略戰爭。從1862年起,英國幫助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在撲滅太平天國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所謂的“常勝軍”就是由英國人戈登指揮的。到過愛爾蘭的恩格斯曾給馬克思寫通道:“憲兵、僧侶、律師、官吏、地主們滿眼都是,無論什麼工業一點也沒有,如果沒有農民的貧困跟這種情形相應的對照,這就很難明白所有這些寄生蟲是靠什麼生活的,

愛爾蘭可以說是最初的英國殖民地,由於它的地位接近,而且是一個還完全被老一套辦法統治的殖民地;從這裡不難看出,所謂英國公民的自由是以殖民地壓迫為基礎的

。”

1869年,恩格斯又訪問過一次愛爾蘭,他寫信給馬克思說:“這個地方給人的印象簡直是一片荒涼,戰時狀態也到處映入眼簾。女皇的愛爾蘭團隊的兵士們,帶著繩索,一部分腰佩手槍,手執警棍,在都柏林成群的四處巡邏。

全副武裝的炮兵中隊穿城而過,這是我在英國從來沒有見過的,而兵士大爺們遍地都是

。”愛爾蘭人民在英國統治者的壓迫下不斷地起來反抗,屢次舉行起義,襲擊地主的花園並殺死地主,但均遭到英國統治者的野蠻鎮壓。

1857年,有一群流亡到美國的愛爾蘭人創立了一個秘密的革命團體,叫作“芬尼社”,或稱“愛爾蘭革命同志會”。

這一秘密革命組織以武裝起義的方法來爭取愛爾蘭的獨立,企圖建立一個獨立民主的愛爾蘭共和國

。“芬尼社”是愛爾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的團體,其領袖是曾參加過1848年起義的詹姆斯·斯蒂芬斯。1866年和1870年,一群在美國的“芬尼社”成員突入加拿大領土,打算在加拿大掀起反英起義,結果遭到失敗。

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1867年,“芬尼社”成員還在愛爾蘭的許多城市中發動了起義,也被英軍打垮。

英國統治者殘酷地屠殺“芬尼社”的革命者,逮捕了169人交法庭審判

。1867年11月間,在曼徹斯特處死了3個“芬尼社”革命者,愛爾蘭人把這一天稱為“國喪日”。直到現在,愛爾蘭人還紀念這個歷史的日子。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於“芬尼社”的革命活動給予深切的同情,並和這一行動的某些革命分子保持著友好關係,公開地站出來為他們辯護,在報紙上進行宣傳,要求赦免被判罪者。第一國際總部也曾多次透過愛爾蘭問題的決議,贊成愛爾蘭脫離英國和愛爾蘭的土地革命。

馬克思指出:愛爾蘭從英國束縛中解放出來是英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前提。他在1870年寫道:“

愛爾蘭是英國地主制度的主要堡壘。如果它(指英國地主制度)在愛爾蘭崩潰,那麼它也要在英國崩潰

。”愛爾蘭的革命也將給英國資階級以打擊。馬克思指出:“在英國所有大工業中心,英國和愛爾蘭的無產者之間存在著深刻的敵意。一箇中層的英國工人是仇視愛爾蘭工人的。他把他們看作降低工資和生活水準的競爭者。他對愛爾蘭工人抱著民族的和宗教的反感,無產階級之間的這種不和的種子,在英國被資產階級人為地培養和維持著。資產階級知道,保持他們勢力的真正秘訣就在於這種不和的種子。”因此,馬克思的結論是:“奴役別民族的民族,其本身也是不自由的。”

“芬尼社”所發動的愛爾蘭革命運動之所以被英國殖民者鎮壓下去,

其失敗原因在於他們狹隘的陰謀策略,沒有與廣大的愛爾蘭人民,尤其是沒有與工業群眾真正地聯絡起來

。“芬尼社”的領導者多半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不善於在土地問題的口號下將農民群眾引向革命運動。

歐美近代史——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英國

實質上,愛爾蘭土地問題是與民族問題分不開的,也是愛爾蘭人民的生存問題。惟有驅逐英國統治者,使愛爾蘭獲得獨立與民主,愛爾蘭人才能取得土地。

此外,“芬尼社”的另一個基本錯誤是忽視工人運動,沒有把愛爾蘭民族解放鬥爭跟無產階級鬥爭聯絡起來

。所以,馬克思不單是同情愛爾蘭人民的解放鬥爭,而且還尖銳地批判“芬尼社”革命分子所存在的錯誤觀點,批判他們那種不依靠群眾的狹隘的陰謀政策。

結語

儘管“芬尼社”有許多錯誤和弱點,但是這一運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使全世界人民注意到了愛爾蘭問題。直到今天,愛爾蘭人民爭取獨立解放的鬥爭還在繼續著。

參考資料: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