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故我在”,原樂視影業CEO、電影人張昭因病去世,享年58歲

“電影在,故我在”,原樂視影業CEO、電影人張昭因病去世,享年58歲

2月3日13點08分,原樂視影業ceo張昭因病去世,享年58歲。昨天凌晨,其微博賬號釋出訃告,確認了這一訊息。在微博介紹中,張昭曾寫道:“獨立思考,躬身踐行。創造,是一種動人的生活方式。”訃告同時公開了治喪委員會名單,張藝謀任組長,韓三平、劉和平、任仲倫、王長田等任副組長。

電影人張昭被業內認為是中國電影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曾先後創立光線影業、樂視影業,在帶領樂視影業走出至暗時刻後又加入復星集團。他擔任製片人的作品包括張藝謀的《歸來》《長城》《影》,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等。

“電影在,故我在”,原樂視影業CEO、電影人張昭因病去世,享年58歲

去年5月,張昭離開復星集團,創立電影全產業平臺橘品影業。根據資料顯示,橘品影業成立於2020年6月,法定代表人為黃簫,經營範圍含電影攝製服務;文藝創作;文化娛樂經紀人服務等。

2018年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張昭來到上海舉行一場名為“照亮”的釋出會。彼時,樂視影業更名為“樂創文娛”不久,張昭仍出任樂創文娛董事長。在釋出會前一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與張昭有過一次長達數小時的對談。張昭談起70年代,他年少時對電影的印象與喜愛;也躊躇滿志,談到樂創文娛未來三年的量化目標。他曾希望用“品牌+工業化電影+重度視聽、影院電影”的模式,打造電影品牌價值。去年由他創業成立的橘品影業,正承載著他對電影未來的想象。

如今斯人已逝,僅以舊文為紀念。

專訪樂創文娛ceo張昭:走出“至暗時刻”,回到電影“原點”

(刊於2018年6月24日上觀新聞)

這是一場名為“照亮”的釋出會,每位入場嘉賓收到的請柬上,都印著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活動開始前,張昭,這位原樂視影業、現樂創文娛董事長兼ceo專門來到媒體席,與每一位記者握手、打招呼。

這是張昭第二次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釋出會,去年的主題是“年輪”,今年的主題為“照亮”。註定不平靜的2017年,被他形容為“至暗時刻”,但如果將這放在電影史的年輪維度,這些就都不算什麼了。

“外部環境、媒體、合作伙伴、行業,都轉過頭去了,大家對你的看法陷入了至暗時刻。”張昭說,“現在,這樣的感受在遠去。”走出“至暗時刻”,他猶如請柬上的蝴蝶,迫不及待地重新開始“樂創時代”的文娛佈局。

“照亮”

釋出會前夕,張昭在下榻的酒店中說起了1970年代的一幕:他住的軍隊大院對面,有一個製鞋的皮革廠,廠裡有臺小電視,他趴在鐵門上,貼著門縫往裡看,“在放一部越南電影,黑白的”。這個場景,是他作為觀眾對電影的最早印象。

對於電影這種閤家歡的娛樂方式,他幾乎找不到不喜歡的理由。在完全黑暗的空間中,電影用一種強烈的視聽方式傳遞戲劇化的故事,“90至120分鐘內,觀眾坐在影院中,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媒介方式”。從70年代透過工廠鐵門看到的越南電影,到當今影院上映的熱門電影,張昭的愛好很廣泛。《岡仁波齊》的虔誠,《熊出沒》的稚嫩,《小時代》的青春,只要能在某種程度上打動人心,便都具有其價值。

在成為一名成功的產業人之前,張昭一度有過導演夢。1990年代從復旦大學畢業後,他赴美留學,重新學習電影製作,當時28歲的他心裡想的是,“三十而立,立的不是家業,是志向”。1994年,他拍攝的電影短片《木與詞》奪得奧斯卡學生單元獎。兩年後,張昭回國,在上影集團擔任導演、製片等職,很快發現“前路難走”。

“那時候最大的問題是發行,電影院沒幾家,拍完了片子,跟人喝一杯白酒,別人花幾十萬元買你一份複製。全國總共幾十億元票房,電影院門口還在賣鞋子。”張昭打了個比喻,自己是造車的,學了一身本領,“根本沒有路,造車幹什麼?”從那以後,他一頭扎進電影產業中,先為行業修橋、鋪路,“電影是詩,產業是遠方,你能照亮這個行業的使用者”。

“照亮”這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既是釋出會的主題,也是張昭對電影行業的理解。“遇到危機時,我們正在投資製作《影》,因為電影本身讓我們不離不棄。”他說,不論是電影的故事、人物、人物的命運,每部電影講的都是“原點”。“人遇到挫折後,你去重新捕捉原點,重新出發。電影照亮我們這些人,看不見的時候,你回過頭來看這些電影,去對比人物和我們內心的原點。”

“危機感”

張昭的敏感一直為業內所讚歎,這種敏感體現在他對電影產業的精準判斷。

本世紀初,國內電影產業剛剛起步,為解決電影發行問題,張昭很快形成並推廣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地網推廣模式。4年間出品發行了20餘部商業電影,連續保持了100%的增長速度。2010年,網際網路迅速崛起,但電影宣發和網際網路的結合案例並不多見,他又看到了新的產業機遇。透過分眾營銷以及“五屏聯動”o2o的電影市場系統,為觀眾提供線上線下全方位的觀影服務,2016年實現11部影片片片過億。

“電影在,故我在”,原樂視影業CEO、電影人張昭因病去世,享年58歲

“當你差不多在一段時間內走向成功時,你就要警惕了,你要走出成功。”2016年,國內總票房達457。12億元,但影院上座率低、單片收入不穩定、衍生收入過少、網際網路與影院在內容播放市場上的爭奪等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影院電影怎麼做?網際網路視聽到底向誰傳播?靠什麼吸引觀眾?電影除了娛樂價值外,還應具備什麼價值?”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張昭腦中。

即便在“至暗時刻”,他也沒有放棄對電影產業本身的思考。“沒人看的時候,不用刮鬍子、穿漂亮衣服。待在黑暗裡,我們來考慮產業發展的問題,重新尋找機會。”最難的時候,煙抽了一包又一包,微弱的火光在黑暗中明明滅滅,他也沒想著離開,“小危大機,我們都是電影行業的倖存者、逆流者,危機感永遠存在,我們必須躬身前行”。

張昭時刻把“危機感”掛在嘴邊,在資本遠離、股價下跌的時候有危機感,在行業第二、增速第一的時候仍舊有危機感。在他看來,個人成長與產業成長是並行的。解決產業面臨的問題,必須去做,而且需要提早做,“一次一次用創業的方式去做,這是基本的邏輯。每次創業都留下了一些東西,不是從零開始,而是越戰越高。”

“原點”

從“影業”到“文娛”,更名的背後是公司佈局的進一步調整。前不久,張昭在財務上提出了一個量化目標:未來三年,樂創文娛票房收入佔比不到五成。未來將重點圍繞電影ip,致力於電影文化價值的打造與傳播。

“電影是文化價值品牌的服務運營商,電影產業的本質不是娛樂,而是精神服務。”張昭提出“ip垂直生態理論”與“電影的文化品牌價值”,認為當下的電影產業已經走到文化品牌傳播這一步了,需要用新零售概念、線上線下模式,為觀眾提供移動、客廳、外出消費、文旅、電影院等各場景的文化品牌消費服務。“它是一種必然,永遠不能等到行業完全成熟了才去做,這樣才能開創自己的商業格局”。

19日的釋出會上,樂創文娛公佈了28大系列電影品牌,片單中有張藝謀的《影》、郭敬明的《爵跡》(第2部)、陳志良的《刺局》、根據金庸原著改編的《神鵰俠侶》等。張昭的目的很明確,不談爆款,談系列,“我從來不是一個製造爆款的人,我只是一個製造系列電影的人”。他希望用“品牌+工業化電影+重度視聽、影院電影”的模式,打造電影品牌價值。“衍生行業做得越好,票房衍生收入增長越快。旅遊、遊戲等聯營行業,在電影觀眾之外增加了品牌的使用者觸達。而系列電影第二部、第三部,會反過來推動電影的票房。”

目前,“一諾小鎮”“工業青春海岸線”等文旅專案已經簽約落地。而對於《神鵰俠侶》的ip開發,張昭有很多設想,比如在電影拍攝同時,可以同步建設主題樂園、辦綜藝節目、投放短影片,線下粉絲培育與線上觀影人群結合。“《神鵰俠侶》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華人世界的家國情懷的支撐,這是它的品牌。等電影出來,衍生領域多線傳播,有助於品牌的傳播擴散。”他將之命名為“蝴蝶再生的飛輪模式”,目的是“實現商業價值可迴圈、可持續、可放大”。

面對樂創,張昭說,自己回到了“原點”。原點或許是在復旦求學期間,張藝謀攜《紅高粱》主演鞏俐、姜文來到相輝堂舉辦首映式的那晚。臺上,唱起了“喝了咱的酒啊,見了皇帝不磕頭”;臺下,有人暗自立志,其中就有張昭。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張熠

文字編輯: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