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人物誌:突破傳統,改變邊塞詩歌的傳統侷限——詩將岑參

岑參,唐朝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古時候的詩人,大多數家裡都有點身份,就算沒身份的,還是家道中落,但依舊保持書香門第的。岑參的家庭就是這樣,《感舊賦序》中曾這樣說∶

"國家六葉,吾門三相。"

意思是說國家換了六個皇帝,我家裡出了三個宰相。

唐詩人物誌:突破傳統,改變邊塞詩歌的傳統侷限——詩將岑參

岑參的先祖是漢光武帝時期的徵南大將軍岑彭,岑參的曾祖父岑文字是李世民時期的宰相,伯祖父岑長倩是唐高宗李治時期的宰相,堂伯父岑羲是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的宰相。但比起聞喜裴氏那種老牌家族,岑參的家族就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在岑參時期,他的家族已經沒落了,岑參的祖父、父兄等都只是刺史、縣令之類的小官,跟當初沒法比。

岑參的父親岑植愛好文學,受父親的影響,岑參九歲就開始創作文章。即便岑家大不如前,但岑參的州府公子生活也是好的。但這種生活隨著他父親的去世就開始逐漸消失了,岑植在登封留下了一些房屋田地。岑參的兩個哥哥擔負起了教育岑參的責任。732年,十五歲的岑參在登封嵩陽隱居,開始發奮讀書。

五年後,二十歲的岑參前往長安,在進入潼關時,岑參想起自己的曾祖父岑文本當年以一布衣徒步入關,最後成為宰相的壯舉,不禁口吟一詩《戲題關門》。

為了方便,岑參直接在終南山建了個草屋。在終南山的這段時間裡,岑參結識了王孫貴族,也認識了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等詩人。743年,岑參重遊故居,並在出遊途中成了家。

隨著時間的推移,岑參依舊,他不禁嘆氣,寫下了《石上藤》一詩。745年,岑參寫了一篇《感舊賦》,準備參加第二年春天的禮部考試。經過多次的交遊、行卷等活動,岑參的詩名也逐漸為世人所知,他的一些詩也開始初露頭角,在社會上流傳。746年春,岑參再次參加禮部考試,總算以第二人及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

右內率府兵曹參軍這個官職,聽名字感覺挺高大上的,但實際上不過是個九品芝麻官,主要工作就是掌管武官薄書。官小也閒,岑參在長安過了兩三年的半官半隱生活。後來,李林甫專權,岑參覺得繼續在長安待下去沒有什麼出路,就把目光轉向邊塞。

唐詩人物誌:突破傳統,改變邊塞詩歌的傳統侷限——詩將岑參

749年,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入朝,招岑參入幕充掌書記,岑參乘驛馬馳向遙遠的西邊極地安西,在這裡,岑參深刻地體驗到了思鄉之情,寫下了著名的《逢入京使》。

在安西,岑參東奔西走,跑遍了天山南麓。在安西,高仙芝假裝與石國談判講和,然後突然襲擊俘其國王及部眾,引起附近諸國怨憤,再加上其他原因,高仙芝在西域失去人心,葛羅祿部就與大食在坦邏斯城夾擊唐軍,高仙芝大敗,蔥嶺以西諸國,都被大食佔據。秋天,高仙芝兵敗還朝,岑參隨軍黯然東歸,再次回到了終南山的草屋裡。

在這段休閒的時光裡,岑參經常在石門東溪、石鱉崖口潭等處流連,雖然生活還算有滋有味,但岑參的心情並不是很好。當時奸相李林甫雖死,楊國忠卻緊隨其步,岑參的朋友也像他一樣,面對這樣前途渺茫的情況好,心境十分不好。

754年,封常清入朝御史大夫,又加封北庭都護,充伊西節度等使,成為獨掌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主持西域軍務的重要將領。封常清是高仙芝的部下,他十分了解岑參的能力,就表奏岑參任大理評事,安西北庭節度判官。

唐詩人物誌:突破傳統,改變邊塞詩歌的傳統侷限——詩將岑參

不甘平凡的岑參走出終南草堂,二次赴邊。他告別了親人,再次馳驅數千裡,來到天山北麓的北庭都護府。在唐朝的邊塞詩中,像岑參這樣在詩裡直接真實揭露是極少見的。對安邊策略,岑參是注意研究的,他曾經自負地說∶

"早知安邊計,未盡乎生懷。"

(《登北庭北樓呈幕中諸公》)意思是∶我很早就知道安邊的策略,可惜不能一展胸懷。封常清對岑參的意見,也許有所採納,所以後來出征能不戰而勝。

這期間,岑參常常來往於北庭和輪臺之間,走馬於天山之側,一幅又一幅千姿百態的邊塞景色在他的筆下無數後人的讚歎。

安史之亂後,在邊塞的岑參投奔了肅宗朝廷,結束了他的邊塞生活。757年,在杜甫等人的推薦下,岑參擔任右補闕一職,這個職位雖小,卻可以直接向皇帝進言,岑參受寵若驚。可能岑參提出過重要的建議,但肅宗沒有采納,這在

"儒生有長策,無處豁懷抱"

中可以看出。

在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後,岑參希望肅宗能夠革故鼎新,重新復興大唐,但肅宗覺得享樂的時候到了,聽信寵妾張良娣和宦官李輔圖等人。此時杜甫因為房管辯護,觸怒肅宗。岑參由於與杜甫、嚴武等人接近,也遭到了排擠。759年三月,肅宗削去岑參的官職,改授“起居舍人”,隨後又把他趕出了朝門,下派到虢州任長史。

762年春,岑參改官太子中允,後來又兼殿中侍御史,被派到華州當西節度判官。這一年的岑參已經46歲了,但依舊還是十年前的小官,而比他晚五年進官場的高適已經當上節度使了。回想自己仕途低迴,岑參不禁動歸隱之思,油然生掛冠歸去之想。

762年四月,玄宗、肅宗相繼死,代宗即位。十月,代宗以長子為天下兵馬元帥,進討史朝義。岑參進入雍王幕府,擔任掌書記。過了一年,岑參回京任祠部員外郎,隨後又改考功員外郎,主管官吏考核。

升了官,岑參很開心,又變得積極入世了,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好運不長,也不知道岑參得罪了誰,沒多久就丟了考功員外郎一職。接著,岑參又做了兩年多京官後,於765年出任蜀州刺史,但當岑參走到梁州時,漢州刺史崔旰起兵,蜀中大亂,岑參又只得折回長安。第二年,朝廷命宰相杜鴻漸,兼任山南西道、劍南東西川副元帥,討平蜀亂。杜鴻漸表岑參為職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春天,岑參隨杜鴻漸入蜀。

唐詩人物誌:突破傳統,改變邊塞詩歌的傳統侷限——詩將岑參

767年六月,岑參出任嘉州刺史。嘉州在成都之南,歷來是兵亂之地,而且還十分貧苦。逐漸老去的岑參從成都出發,轉側於懸崖峭壁之下,行程十分艱險。

岑參到嘉州不幾天,就感到這裡不是久居之地,稱之為

"

鄉"

。所幸的是,嘉州地偏,公事清閒,岑參可以遍歷嘉州風景名勝,秀麗的嘉州風景使岑參回憶起年輕時嵩陽的生活,心中又是一陣苦悶。唐代官制,官四考為滿,當岑參滿官罷任之時,朝廷也沒表現出繼續留用的態度,再加上岑參對從政也已完全失望,於是掛冠歸去。

這時,蜀中戰亂又起,岑參只好浮江東下,打算出夔門,經江陵回到嵩南故居去。在出山幾十年後,岑參的雄心早已消磨已盡。此刻,他的心情反而顯得很愉快,好像得到了某種解脫。但岑參東下還鄉卻未能如願。因楊子琳攻佔成都後,被崔寧妾任氏募兵打敗,楊子琳回到瀘州招聚七千多亡命之徒,沿江東下回擊,並揚言要攻入朝廷。

不得已,久困戎州的岑參改道北行。769)春,他到達成都,寓居客舍。769年十二月下旬,岑參在成都客舍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岑參一生寫了七十餘首邊塞詩,在盛唐時期,他的邊塞詩是最多的,同時也是最突出的。岑參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將塞外之景生動地在詩中表現了出來。他突破了以往邊塞詩歌單純描寫邊塞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這也是為什麼岑參被稱為詩將的原因。

岑參的出生地存在爭議,所以此文沒有標註;岑參的生卒年(生有六種說法,死有五種說法)也存在爭議,但目前主流說法是生於公元718年,死於7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