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提起首次出版於1984年的中文版《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就不能不提起作者米蘭·昆德拉。2020年9月,米蘭·昆德拉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文學獎風向標的捷克共和國最高文學獎之一的弗朗茨·卡夫卡獎。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2021年的4月1號是米蘭昆德拉92歲的生日,這位出生於1929年4月1號的捷克作家,莫言這樣評價他: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昆德拉的小說在結構上也很有特點,除了情節故事還穿插了大量議論,可以說沒有議論就沒有昆德拉。”

01 米蘭·昆德拉的創作成長之路

米蘭·昆德拉的父親是一名鋼琴家,童年時期的米蘭·昆德拉經常透過房門,看到父親一遍遍的彈奏鋼琴。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漸漸地,在米蘭·昆德拉的眼中,音樂成為了一種與世界聯絡的方式,透過與不同音樂家的音樂作品的“交流”,讓米蘭·昆德拉熱愛音樂。

除了音樂,米蘭·昆德拉也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米蘭·昆德拉過去的回憶,第一次聽到詩人維捷斯拉夫·奈茲瓦爾的詩時,他才只是個十歲的孩子。

少年時代開始閱讀文藝名著。在藝術氛圍下薰陶下的米蘭·昆德拉,開始了詩歌和劇本的創作。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他的第一部詩集《人:一座廣闊的花園》一經出版就獲得了認可,不同於傳統捷克傳統詩歌的創作,青年時期的米蘭·昆德拉有著革命的理想,而詩歌則是最好的抒情載體。這部帶有超現實主義和批判精神的詩集表現出了不凡的創造力。

後來,米蘭·昆德拉開始創作小說,並且創作出了一種很多讀者喜愛的小說型別。

在他看來,小說的創作並不是為了檢驗現實,而是為了展示人類可能成為的一切以及未來可能做到的一切。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小說能夠傳遞的,遠遠超過詩歌所傳遞的思想。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米蘭·昆德拉後來開始從創作詩歌逐漸轉移到小說的重要原因。

米蘭·昆德拉非常崇拜作家卡夫卡,也是這樣的一位小說家。卡夫卡喜歡把想象力展現在小說裡,並且讓讀者能夠沉浸於現實與夢境之中。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也許是受到卡夫卡的影響,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創作,更是將內心的思考發揮到極致,讓我們在一次簡單的閱讀體驗背後,體味到更深層次的洗禮與思考。毫不誇張地說,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能夠激發人們對可能性的探究,這個探索既包括對自己也包括對他人。

02 流亡44年,在90歲高齡重獲身份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曾經參加了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運動,後來因為他在作品中一些批評和諷刺,也讓他的作品全部慘遭被禁。

1975年,在法國議會主席的邀請下,米蘭·昆德拉攜妻子前往法國;米蘭·昆德拉流亡巴黎後,他開始使用法語寫作。

1979年,他在捷克的公民身份被取消;2年後,法國文化部長授予了他法國國籍,昆德拉開始在巴黎社會科學高階研究學校教課,他開始慢慢融入法國文化和生活。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雖然後來捷克曾經提出恢復米蘭·昆德拉的公民身份,並稱其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是米蘭·昆德拉卻並沒有給予什麼明確的迴應。即使捷克總理巴比斯對米蘭·昆德拉表示,恢復捷克國籍對巴比斯來說是巨大的榮幸。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但那個時候的米蘭·昆德拉一直稱自己是一位法國作家而非捷克作家。他寧願用法語創作,也不願意再用母語創作。我能感受到米蘭·昆德拉文字背後的堅持,也能感受到他對捷克的複雜感情。

如果你瞭解米蘭·昆德拉的經歷在結合小說的情節,不難發現,很多他那個時期創作的小說裡面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雖然流亡和政治的標籤一直伴隨著米蘭·昆德拉,但是他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小說家。

即便如此,我個人覺得,從他創作的早期和中期文學作品中,這兩個標籤就從未離開過他。不僅因為他創作的內容,還因為他一直“漂流在外”的現實。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他小說中描述都是小人物,但是他小說中的哲學思想,卻對閱讀者有了啟發性,米蘭·昆德拉用自己獨特的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讓很多人看到了不同的文學展現形式。

米蘭·昆德拉是一位將小說視為藝術的作者,就像他小時候對待詩歌和音樂這些藝術一樣,他將小說視為獨立的藝術體,在我看來,他不是在“創造”小說,而是將其視為藝術,然後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展現給世人。

有些人會拿他和寫《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作比較,其實我覺得,兩個人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都喜歡把幾段故事,幾個時代,一起寫進一部小說中,他們都是從不同人稱的角度,為我們敘述故事。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剛才提到了米蘭·昆德拉與卡夫卡,其實在他的小說中,也能看到卡夫卡的影子。正因為這些不同的融合手法,讓他的小說享譽盛名,成為了一種自成一派的小說藝術。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特殊的人生經歷讓米蘭·昆德拉的作品蒙上了一層流亡時期作品的基調,包括我們最為熟知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也是在法國創作完成的,書中的主角與米蘭·昆德拉有著相似的經歷,托馬斯和特蕾莎都曾在捷克,卻因為破壞而離開。

不同於“編故事”式的小說,米蘭·昆德拉經常跳出描寫傳統的愛情故事,寫下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以及探討很多比如輕與重,靈與肉等哲學問題。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2019年12月3號,捷克外交部宣佈,90歲的米蘭·昆德拉在流亡在外44年後,終於重新獲得捷克公民身份。這一幕,曾在他的小說中見過,終於有一天成為現實。

米蘭·昆德拉並沒有回國定居,恢復國籍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姿態,不過我想,對於喜歡躲避儀式的米蘭·昆德拉來說,這已經是一種回家的象徵。

流亡法國44年,寫下《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為你介紹米蘭·昆德拉

我是每週讀三本書的San蝶,關注我,為你介紹更多知名作家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