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

連城縣四堡鄉,1999年被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鄉;2001年,四堡古書坊及其他相關文物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八年(1580),時任杭州倉大使的鄒聖辭官歸裡,在霧閣首開書坊,印刷啟蒙幼學和民間日用讀物,雕版印刷業遂在四堡興起。竹木盛產、水運發達、人們對書本的強烈需求等因素,促進了四堡雕版印刷業大規模發展。清乾隆、嘉慶年間,四堡書坊有10餘家,較著名的書坊有林蘭堂、祖述堂、翰寶樓、碧清堂、文海樓、素位堂40餘家,此外還有上百家中小型書坊。

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

四堡雕版印刷業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生產經營。資金自籌,所需材料靠購買、自制。男女老少分別承擔不同的工作,也僱請外來工匠幫工。四堡的雕版印刷業“壟斷江南,遠播海外”,銷售絡遍佈了我國長江以南的13個省150多個縣市以及部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明清時期延續了近300年。

四堡古書坊建築群主要分佈在霧閣、馬屋、梘頭和嚴屋4個自然村,現存40多座。當初都是作為印刷場所來設計構建,兼作民居之用。建築面積少則上千平方米,多則上萬平方米,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多呈回字形,廳堂居中,四周橫屋和圍屋。廳堂有前、中、後之分,圍屋和橫屋有前、後、左、右之分。有“九廳十八井”,即9個廳堂18個天井。大門前院坪曬書、版,院外再設一門樓,連線院牆。各種雕塑、書畫便都表現在門樓上。整體建築前低後高,氣勢雄偉。

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

四堡古書坊磚木結構,內牆青磚土胚磚結合,青磚在下,土磚在上,加刷蓋白灰,也有以三合土夯實為牆。廳堂置以石礎、柱盈、穿枋框架,互為應援,板壁工字型製作,上用竹篾拼結,蓋上灰。廳堂左右前壁,以木質花格窗欞與浮雕鏤空成花鳥、人物、山水為裝飾,上棚順水天花拱板,簷前吊柱下端飾以花籃雕刻。進門前廳屏風,設活動中門。後廳樓房、左右廂房臥室,橫屋各間為藏版房或雕印場所,也作臥室用,錯落有致。全屋以正廳為中心,通向前後左右,左右兩側有直橫屋者,以廊道溝通,橫屋有向外闢邊門或不闢邊門者。正廳前的門是主門,又稱內大門。門前院圍屋還有大門,稱“重門大院”。

雕塑、雕刻、繪畫、書法等藝術門類的充分表,反映了四堡先民對文化品位的追求。如四堡門樓集文化藝術之大成,頂部鰲頭飾以龍、鳳、麒麟、獅子等,兩側雕塑、繪畫了花鳥蟲魚、山水人物、門框正上方書有遒勁雄渾的大字,詩情畫意的華麗詞語,也有寫上堂屋名號的,如“中田”、“梅園”等。門樓則書有表現吉祥、幸福和安寧願望的對聯。廳堂上懸掛各式牌匾,匾中題有“自得”、“致遠”、“靜致”等佳詞或抒情或言態,或狀景或頌德;兩側則懸掛地方名家字畫,文氣盎然。

子仁屋,坐落在霧閣村中,始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佔地10畝,“九廳十八井”,落地間達140多間。門樓朝南向,左右卷草飛角,塑鰲魚仙鶴;中頂塑一火圈,火圈下4個門額題詞“珂鳴錦裡”。鵝卵石鋪砌的大宇坪東面是正屋大門,門額題詞為“瑞釀瓊芝;以前、中、後廳為中軸,兩邊各兩排橫屋,後一列後樓;私廳橫屋對稱,以走廊貫通,高低錯落;北面橫屋後背是一排印坊;南邊橫屋後也建有20多間雜屋間和印坊,門額題詞“蕉風”、“椰雨”等。

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

林蘭堂,始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坐落在馬屋村崗背嶺,坐西朝東,臨河而建,佔地5600多平方米。雙座堂、雙座大門並列。兩座堂屋有前、中、後廳及後樓,後樓有樓上廳、後樓與後廳及廂房之間隔著走廊,廳堂左右廂房和橫屋以走廊貫通,每個廳堂和廂房、橫屋前均有天井。為磚砌風火牆,內木構廂房,前低後高,典雅端莊。

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

中田屋,位於馬屋村頭,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門樓磚瓦結構,頂簷兩邊翹角各塑兩對鰲魚和仙鶴,兩相對,門框以赤砂石條架設而成,門楣書“中田”兩字。設計奇特,整體不規則,空中俯瞰整體似白鶴穿飛蓮葉之中,故名“白鶴穿蓮”。內屋廊巷橫曲折迂迴似迷宮,各排橫屋似散實連。

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

素位房,位於霧閣田墩寨,建於1920年。該樓不以瓦蓋作頂,而以泥塑磚砌,也不呈八字,而是呈“一字”平立。內屋的屏板、梁、窗等處雕著許多人物、動物和花草圖案,雕工細緻,影象優美。中廳後一排後廳橫屋地勢較高,兩邊各有兩排側橫屋。以中廳、前廳和後廳為中軸,兩邊橫屋互為對映。整體前低後高。

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

梅園遺址,清代著名的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的增補作者鄒聖脈的居所,坐落在閣村梧桐崗山腳。鄒聖脈,字梧岡、雖一生未獲功名,但以布衣之身於著述,有著作10餘種行世、尤以《幼學瓊林》風行華夏300餘年,至今為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梅園始建於明末清初,是鄒聖脈祖父所建,因內植梅樹,故名梅園。原是一座非常豪華的龐大建築群,稱“梅園四樓”,因清末一場大火毀於一旦,僅剩殘垣斷壁和門樓。門樓上“梅園”兩字為鄒聖脈親筆所題。

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

玉沙橋,風雨橋,坐落在馬屋村尾水口林邊,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全長30米,寬5米,高10米,橋面砌鵝卵石,兩旁有木欄杆和木椅,四周有雨篷、瓦面,廊分九楹,首尾中間均有小閣,高低錯落。橋礅以大理石條砌成鰲頭樣,用圓枕木縱橫鋪七層橋基。兩端古木蒼蘢,橋底碧波盪漾,環境優美,境幽氣清。

那些儲存較好的連城四堡古民居建築,滿滿的明清風味,你都去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