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馬具有悠久的煤炭開採歷史,舊時開煤窯有很多禁忌和規矩

義馬煤炭開釆歷史久遠,據平姓族譜記載,東漢末年,平姓先祖定居義馬村,村中古槐相傳為平氏定居時栽種。70年代,常村公社開煤窯時發現一古巷道延伸至義馬村下,煤礦具有相當規模,是否在平氏定居前所鑿,已不可考。義馬村南部沿澗河兩岸的大部分地區,常有古代廢舊煤窯塌陷坦露,義馬附近各村都有許多世代開煤窯的窯戶,因煤而興,因煤而衰。義馬人及附近農戶都有農忙種田、農閒下窯的習慣。也有許多外地難民,到義馬下煤窯,日久定居,形成了義馬的產業工人。人們在世代的採煤生產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具有義馬地方特色的生產習俗。

義馬具有悠久的煤炭開採歷史,舊時開煤窯有很多禁忌和規矩

煤礦業系意險生涯,開煤窯需冒投資。民間窯場為私人資,往往幾家合股投資,選定一人為窯頭,傾其全力開窯,負債累累;一旦出煤盈利,短時間內便可還清債務,成為地方鉅富。開煤窯對人有很大的誘惑力。也有不少奇頭因選址不當,或斷層,或遇空塘,或因災害事故,陷入絕境,窯主家資耗盡;淪為赤貧、苦主,債主相逼,有的淪為無賴之徒;有的攜家帶眷逃往外鄉。俗說:“十家興窯九家賠,一家不賠發大財。”挖煤戶多為破產以後下窯管險的農民,一旦遭到不幸,家小無依,求告無門,其悲之狀更甚於窯頭。當地人家如能溫飽絕不肯下窯冒險。窯工被貶稱為“煤黑兒”,說成“埋了沒死的人”,平時結 親通婚,只要說某家是煤黑兒,便十分忌諱,怕一旦遭禍,親戚受連累。50年代以後,生產技術提高,裝置日趨完全可靠,煤礦工人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得到提高,煤礦工逐漸成為受人尊重和被人羨慕的職業,雖也有礦工自稱“煤黑子”的,但多為自豪的戲稱。歷代“鑽煤窯窟窿”形成的生產習俗也逐漸被現代文明生產淘汰而成為歷史陳跡。

義馬具有悠久的煤炭開採歷史,舊時開煤窯有很多禁忌和規矩

煤窯選址將決定窯主未來的命運,是窯頭十分重視的頭等大事。50年代以前,民間興窯,因缺乏地質資料,全憑前人留下的經驗,很大程度上憑自己的“福分”去撞“運氣”。

窯頭根據前人興窯的經驗,確定在某處開鑿煤密,先要租地,立契約。如義馬村南行山崖下,地下煤層厚,煤質好,相傳光緒年間,“黑臉”在那兒開煤窯發過大財,後因山崖塌陷,煤窯被埋停辦,以後又有許多人去挖過煤窯,都因“山勢軟”,窯未興盛即被埋壓,造成窯主破產,而地權人陳×x則坐收地主之利,發了大財,成為地方鉅富。租地要寫明租地範圍、鑿井辦法、租地期限、通行道路、地價等內容。據文獻記載:清光緒十三年九月,澠池縣董村(義馬煤田西部,耿村煤礦附近)董秉禮和米振世為爭煤窯,官司打到了府上,煤窯“用價一百千典到為業,計地六十畝,契載三年為滿,自窯底橫穿取煤。”地權擁有者為防止窯主破產賴帳,往往在租地時先付清地租或支付部分地租,拖欠部分待賣煤後償還,數額加倍。也有以土地入股,立契興窯的。 窯主選井口往往要請“黑臉”看煤線,義馬地下煤層多為南北傾斜,愈向上伸煤層愈薄。最後露出地面,只有一條黑色的煤線、黑臉”是對採煤有相當經驗的人的習慣稱呼。可以根據煤線判斷地下煤層的分佈情況。

義馬具有悠久的煤炭開採歷史,舊時開煤窯有很多禁忌和規矩

義馬礦區地下煤層分佈大體為兩類:一類為義馬煤田的規則煤層,自北向南由上往下延伸,煤層增厚,一類為仁村、張村、觀音堂、石井等地的“雞窩煤”,煤層不規則,一窩可能十數米甚至數十米厚,範圍大小不等,窩與窩之間煤層極薄,甚至中斷,各地“黑臉”均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一座煤窯請哪位“黑臉”從選址到興辦,均由他負責全面技術指導,相當於總設計師和總工程師。義馬人開煤窯往往不需看煤線,個憑自己的經驗,那兒地下有煤,覆蓋層多厚,水勢大小,有無老孔等,大都清楚。煤窯集中分佈在程村南坡、灣子溝、常村西地、義馬南溝、義馬北坡、三十里鋪東紅土圪塔、王禮召西溝等兒處地方。各處均有煤窯,只要避開地下老孔和斷層,便能鑿出煤炭。也有人以自已的主觀願望,憑一些不可靠的預兆去開鑿煤窯,往往招致失敗。

義馬具有悠久的煤炭開採歷史,舊時開煤窯有很多禁忌和規矩

50年代前郭莊一老農,總以為自己地頭坡上能挖出煤,這一帶也曾開過煤窯,他越想越覺有把握,後來又做了一個夢,見一個白鬍子老漢給他指點他經常注意的地方,他便以為是“老君爺”給他託夢讓他打煤窯,一定能發大財,便自已動手,年年去挖,鑿了一口20餘丈深的斜井,到他死時也沒有挖出煤。

我是百科慢侃,感謝您的點贊評論+關注!(評論區留下您的家鄉,小編會第一時間更新您家鄉的歷史發展)